尚書正義(繁體版)

尚書正義(繁體版)
定價:528
NT $ 459
 

內容簡介

十三經是儒學的基本典籍,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影響至深至遠的重要文獻之一。在中國古代,堪與十三經比肩的唯有二十四史。面對這兩大文化支柱,無論是諸子還是詩文,其中雖不乏角立特出者,甚或是叛逆者,卻往往只能站在歷史舞台的邊緣,難以撼動其中心的地位。

《尚書》是中國有史以來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保存了堯、舜以來經夏、商至各代不少珍貴史料。由於經秦火之劫,它在傳承過程中有缺佚,並出現了多種版本,有所謂今古文真偽之辨。《尚書正義》成書於唐初,有序一百篇,文五十八篇,經歷代學者甄別,其中二十五篇屬後代學者搜集連綴古史材料而成的文獻,雖有「偽」稱卻並非完全向壁造,因而也具有一定價值。被判定為「偽孔傳」的注釋,對《尚書》的解讀也大多是准確的。孔穎達等的疏解,吸取前代各家舊疏,更對《尚書》經文和孔傳作了淋漓盡致的發揮,成為後人學習、研究《尚書》極為有用的重要著作。現經專家精心點校,出版成書,為研習者提供了方便閱讀的本子。
 

目錄

校點前言
尚書正義序
卷第一
尚書序
卷第二
虞書
堯典第一
卷第三
舜典第二
卷第四
大禹謨第三
陶謨第四
卷第五
益稷第五
卷第六
夏書
禹貢第一
卷第七
甘誓第二
五子之歌第三
胤征第四
卷第八
商書
湯誓第一
仲虺之誥第二
湯誥第三
伊訓第四
太甲上第五
太甲中第六
太甲下第七
咸有一德第八
卷第九
卷第十
卷第十一
卷第十二
卷第十三
卷第十四
卷第十五
卷第十六
卷第十七
卷第十八
卷第十九
卷第二十
附錄
上五經正義表(長孫無忌等)
請雕五經正義表(孔維等)
六經疏義跋(黃唐)
四庫全書總目尚書正義提要
尚書注疏校勘記序(阮元)
 

十三經是儒學的基本典籍,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影響至深至遠的重要文獻之一。在中國古代,堪與十三經比肩的唯有二十四史。面對這兩大文化支柱,無論是諸子還是詩文,其中雖不乏角立特出者,甚或是叛逆者,卻往往只能站在歷史舞台的邊緣,難以撼動其中心的地位。

如果說二十四史是以記實為本,縱貫古今,鑒往說來,宣張資治,更多發揮的是實用的鏡鑒作用,那末十三經則是整個封建社會的靈魂。自漢武帝接納董仲舒「罷點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設立王經博士,立於學官之後,直至清代,經學一直是歷代統治者制定國策的理論依據,是士農工商各色人等齊家立身的行為規范。不僅如此,十三經還被法典化,於是有了「春秋斷獄」,「禮」成了「禮法」,而且是法上之法。它更被神化、宗教化,於是儒學成為國學、國教。它不但堂而皇之地被推廣到所有官私學校之中,又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包括目不識丁之人在內的社會不同階層的人們的思想與行為。所以每當社會發生重大變革之際,總有人視其為障礙,為糟粕,必欲除之而後快;相反,也有人尊之為聖典,為良方,非憑不足以安邦定國。時至今日,似依然如故。

從這一意義上課,不了解十三經,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了解中國。特別是上世紀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之後,客觀上的確起到了振壟發職、除舊迎新的作用,經學的地位開始一落千丈。然而正如在倒掉體水的同時也倒掉了嬰兒一樣,十三經中的精華也同糟粕一樣被棄置,殊為可惜。更為可怕的是,其中的許多糟粕並未得到真正的清理,又往往借屍還魂,死灰復燃,為害社會。所以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中華文化遺產更加珍視,開始呼喚讀經,呼喚科學的讀經,呼喚經學研究者在敢謹的批判與借鑒中,讀懂十三經,並破繭而出,使經學中的合理內核與有益營養,跟現代社會達到真正的和諧與交融,發揮它應有的作用。正是基於此,我們才萌生出整理出版新版十三經注疏的最初願望。

「經」本指經線,是布帛等織物的網,並綽出提綱潔領、傳之久遠的含義。於是作為基本典籍常相傳授的書,便被稱作「經」。「經」本非儒家典籍所專有。最早被稱為「經」的書是墨以,也就是墨子。墨子有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四篇。此外,管子、韓非子也稱為「經」。儒家之書被稱作「經」,也始於戰國,那就是「六經」。庄子天運篇曰:「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久矣。』」又天下篇曰:「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其數散於天下而設於中國者,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湖北荊州郭店所出竹簡中所記「六經」經名與順序,證庄子所言不虛。

「六經」是夏商周三代禮制文明的結晶,大體成型於周代。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上下陵替。隨著周王室的衰敗,「六經」也失去往日的榮耀,被棄之不用。而諸子百家乘勢而起,為新興的貴族出謀划策,變法圖強。孔子尊崇周制,潛心整理「六經」,試圖恢復周禮所提倡的等級秩序,以平息紛爭,因逆潮流而動,便到處碰壁,甚至陷入「惶惶若喪家之犬」的境地。當時,儒學並非顯學,「六經」也不神聖。秦並六國,天下歸一。秦始皇以法立國,一度焚書坑儒,儒家又遭沉重打擊。幸賴秦博士所藏及民間所匿,於漢初眾經才得以復出,而樂經已亡,僅余「五經」。漢武帝之時,國力達於極盛,新的統治秩序得以鞏固,赤裸裸的法治或清靜無為的黃老之學無法滿足新秩序的需要,從砦神學化的儒學脫穎而出,登上獨尊的國教地位。兩漢之際,「六經」順序有了微妙變化。漢書藝文志中六藝略所刊為:易、書、詩、禮、樂、春秋。這順序沿用至今。而之所以有此改變,可能與劉向、劉歆當年整理文獻排列諸經成書年代次序有關。東漢時,加入了論語、孝綴,除去已佚的樂經為「七經」。唐時有「九經」之說,未見確論。據晁公武郡齋讀書志所言,至唐文宗太和年間(八二七—八三五)刻「十二經,立石國學」。這「十二經」有了實指,即易、書、詩、周禮、儀式禮、樂禮、春秋左氏傳、公羊傳、谷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到了宋代,經朱熹等理學家的推崇提倡,孟子進入「經」的先烈,於是「十三經」始全。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