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基督教學術》的第六輯,為研究聖經的翻譯和詮釋的專刊。其中大部分文章選自2006年在復旦大學舉行的“經典翻譯與詮釋”國際學術討論會。作者有大陸、香港的,也有美國、瑞士、新加坡的。
本期共收入論文22篇,所涉內容廣泛,有考察早期聖經形成和流傳歷史的,有回顧《聖經》在中國境內翻譯和流傳過程的,也有研究和解釋《聖經》中某些篇章涵義的。還有的文章將《聖經》中某些思想內容與佛教和中國傳統思想觀念相比較,或者研究聖經中某些概念,如“律法”和“福音”的區別。等等。此外,尚有一篇有關基督教神學對生態倫理進行詮釋的譯文。可謂琳瑯滿目。是一期內容豐富的基督教研究的學術刊物。
目錄
《聖經》的中文翻譯和道在漢語語境中的展開
《聖經》文本源流略考(綱要)
《聖經》在中國道成肉身的1370年(635—2005年)
歷史論釋與生命轉化——從宋儒到蒂利希
文本、讀者、處境
——初控全球化處境對《聖經》詮釋的挑戰
從伯多祿到彼得再到伯鐸
——《聖經》詮釋中的“信達雅”原則
麥克斯‧繆勒與“譯名之爭”
《聖經》——一本天書
律法與福音的真正區別…(美)克萊格‧毛里陶利斯(Craig Molitoris)
十架與蓮花
跨文化視野下的寓意解經法
——斐洛的解經方法研究
“誰知道什麼與他有益呢?”
——德里達的解構理論與傳道者的“語言辯證法”
東正教視野下的《聖經》和聖傳
歷史邏輯研究與《聖經》
淺談《約伯記》的幾個問題
《聖經》是習西方語言最好的工具
為什麼,耶穌如此言語?
《聖經》文本源流略考(綱要)
《聖經》在中國道成肉身的1370年(635—2005年)
歷史論釋與生命轉化——從宋儒到蒂利希
文本、讀者、處境
——初控全球化處境對《聖經》詮釋的挑戰
從伯多祿到彼得再到伯鐸
——《聖經》詮釋中的“信達雅”原則
麥克斯‧繆勒與“譯名之爭”
《聖經》——一本天書
律法與福音的真正區別…(美)克萊格‧毛里陶利斯(Craig Molitoris)
十架與蓮花
跨文化視野下的寓意解經法
——斐洛的解經方法研究
“誰知道什麼與他有益呢?”
——德里達的解構理論與傳道者的“語言辯證法”
東正教視野下的《聖經》和聖傳
歷史邏輯研究與《聖經》
淺談《約伯記》的幾個問題
《聖經》是習西方語言最好的工具
為什麼,耶穌如此言語?
序
本輯《基督教學術》以《聖經》的翻譯和詮釋為專題,其中大部分文章選自2006年6月8日至10日在復旦大學光華樓舉行的“經典翻譯與詮釋”國際學術討論會。這次會議是復旦大學哲學系五十周年系慶系列活動之一。來自國內與美國、新加坡等地的近五十名中外學者參加了會議,共計宣讀論文35篇。現收人本輯的相關論文共計17篇。
經典的翻譯和詮釋是推動人類文明傳布和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全世界只有為數不多的文明是擁有文化經典的文明︰中華文明、印度文明、希伯來文明、希臘文明是其中的佼佼者。這四大文明大約都在公元前六百年至前五百年開始形成以文字形式記載的文化經典。雅斯貝斯(Karl Jaspers)把這一時代稱為軸心時代,因為自從這個時代起世界文明的基本類型已經劃定,人類諸偉大文明基本上是沿著這個時代所確立的基準而發展的。為什麼會是這樣的呢?經典的建立起了重大作用。這些經典成為相關文明的指路燈,發揮了價值導向和知識導向的重要功能。
詮釋是文化生命的動力。詮釋一方面延續了文化的生命,另一方面更新了文化的生命。沒有詮釋,我們不能理解古代的文化經典。社會在變化,語言在變化.人的思想方式和價值觀念也在變化,所以讀者勢必通過注解才能理解古代的文本2一個研究古代文獻的高手不是不通過注解就能理解古人的文本,而是能通過比較各家的注解找到他所認為的最合情合理的注解,在此基礎上達到理解並有所發揮。因此,為文化的經典作注,不僅為了理解,而且為了開導。為了適應新的形勢,解決新的問題,推動新的發展,我們可以通過對文化經典的創造性的詮釋,推陳出新,煥發新的生命力。
翻譯在文化的交流中起了重要作用。為了推動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我們不僅要了解西方最新的科學理論和學術思想發展的成果,而且還要了解這些科學理論和學術思想的文化根源。研究西方的文化經典,其中《聖經》不可或缺,它對于把握西方人思考問題和指導他們行動的總根子特別重要。本輯《基督教學術》就是為了這個目的而編輯的。
上述“經典翻譯與詮釋”會議得到美國 谷橡子園及上海張江橡子園科技園區投資人王大成先生的經費資助,本刊的出版也一直得到國際科技教育服務機構(Professional & Educational Serv-Ices International)的經費支持,在此,我們謹代表復旦大學基督教研究中心和本刊學術委員會表示誠摯的謝意!
復旦大學基督教研究中心
張慶熊 徐以驊
2007年6月25日
經典的翻譯和詮釋是推動人類文明傳布和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全世界只有為數不多的文明是擁有文化經典的文明︰中華文明、印度文明、希伯來文明、希臘文明是其中的佼佼者。這四大文明大約都在公元前六百年至前五百年開始形成以文字形式記載的文化經典。雅斯貝斯(Karl Jaspers)把這一時代稱為軸心時代,因為自從這個時代起世界文明的基本類型已經劃定,人類諸偉大文明基本上是沿著這個時代所確立的基準而發展的。為什麼會是這樣的呢?經典的建立起了重大作用。這些經典成為相關文明的指路燈,發揮了價值導向和知識導向的重要功能。
詮釋是文化生命的動力。詮釋一方面延續了文化的生命,另一方面更新了文化的生命。沒有詮釋,我們不能理解古代的文化經典。社會在變化,語言在變化.人的思想方式和價值觀念也在變化,所以讀者勢必通過注解才能理解古代的文本2一個研究古代文獻的高手不是不通過注解就能理解古人的文本,而是能通過比較各家的注解找到他所認為的最合情合理的注解,在此基礎上達到理解並有所發揮。因此,為文化的經典作注,不僅為了理解,而且為了開導。為了適應新的形勢,解決新的問題,推動新的發展,我們可以通過對文化經典的創造性的詮釋,推陳出新,煥發新的生命力。
翻譯在文化的交流中起了重要作用。為了推動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我們不僅要了解西方最新的科學理論和學術思想發展的成果,而且還要了解這些科學理論和學術思想的文化根源。研究西方的文化經典,其中《聖經》不可或缺,它對于把握西方人思考問題和指導他們行動的總根子特別重要。本輯《基督教學術》就是為了這個目的而編輯的。
上述“經典翻譯與詮釋”會議得到美國 谷橡子園及上海張江橡子園科技園區投資人王大成先生的經費資助,本刊的出版也一直得到國際科技教育服務機構(Professional & Educational Serv-Ices International)的經費支持,在此,我們謹代表復旦大學基督教研究中心和本刊學術委員會表示誠摯的謝意!
復旦大學基督教研究中心
張慶熊 徐以驊
2007年6月25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