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王安石為核心的北宋新學,對於整個中國思想文化傳統的影響是很大的。王氏藉相位之力,得以建立一套變私學為官學,以國家意識形態統一士大夫思想的權力機制,使學術制度化,與現實政治運作緊密結合。這在事實上替其後的程朱理學成為統治理論的新形態開辟了道路。北宋蔡京,曾將王安石與新學作為旗號,黨同伐異,禁毀元學術與文章,制造文學獄。其所作所為當然不能由新學來負責,但王安石的學術一元化傾向和實用文學觀,與宋以後的文化專制是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的。
此書作者隱約摸索到了推行文化專制的祖宗的穴位,可供後來人深入挖掘。
目錄
序
引言
第一章 北宋新學的名稱與分期
第一節 北宋「新學」名義考論
第二節 北宋新學的分期
第二章 北宋新學發展歷程述略
第一節 新學的醞釀期
第二節 新學的創立期
第三節 新學的衰落期
第四節 新學的鼎盛期
第三章 《詩經新義》研究
第一節《詩》、《禮》相解與「詩」之「法度」
第二節《詩》、《禮》相解與過度詮釋
第三節《詩》、《禮》相解與意識形態
第四節《詩義》「尊《序》」問題的深人考察
第五節 尊《序》與《詩義》鑿說
第四章 《尚書新義》研究
第一節《書義》概況
第二節 注解穿鑿與道術「不正」
第三節 天道與人事
第四節 君道與「君臣之分」
第五節「以道揆事」
第五章 《周官新義》研究
第一節《周禮義》概況
第二節《周禮義》與新法
第三節《周禮義》與王安石的禮學思想
第四節《周禮義》的穿鑿
第六章 經義文的形成
第一節 宋以前經義與選舉制度的結合
第二節 北宋科舉改革與經義文的形成
第三節 傳世宋代經義文的形態
第四節 試經義與北宋後期學風、士風
第七章 以經術為文章
第一節 經術與「詮釋體」古文
第二節 經術與王安石古文的表達策略
第三節 經術與王安石的古文風格
第八章 王安石的佛學思想與佛理詩
第一節 對佛教的認識與態度
第二節 晚年佛學思想
第三節 佛理詩的類型與藝術得失
第九章 「一道德」思想與實用文學觀探源
第一節 柳開對思想純凈度的追求及其文學影響
第二節 孫復、石介的學術一元化思想與實用文學觀
第三節 王安石的實用文學觀與「一道德」主張
第十章 二程對新學的評價
第一節 程顥與新法之關系
第二節 對新學道論及功利性的批判
第三節 對王安石「學行不一」的批判
第四節 對新學具體著作的評騭
附錄:論歐、蘇、曾、王的記體文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引言
第一章 北宋新學的名稱與分期
第一節 北宋「新學」名義考論
第二節 北宋新學的分期
第二章 北宋新學發展歷程述略
第一節 新學的醞釀期
第二節 新學的創立期
第三節 新學的衰落期
第四節 新學的鼎盛期
第三章 《詩經新義》研究
第一節《詩》、《禮》相解與「詩」之「法度」
第二節《詩》、《禮》相解與過度詮釋
第三節《詩》、《禮》相解與意識形態
第四節《詩義》「尊《序》」問題的深人考察
第五節 尊《序》與《詩義》鑿說
第四章 《尚書新義》研究
第一節《書義》概況
第二節 注解穿鑿與道術「不正」
第三節 天道與人事
第四節 君道與「君臣之分」
第五節「以道揆事」
第五章 《周官新義》研究
第一節《周禮義》概況
第二節《周禮義》與新法
第三節《周禮義》與王安石的禮學思想
第四節《周禮義》的穿鑿
第六章 經義文的形成
第一節 宋以前經義與選舉制度的結合
第二節 北宋科舉改革與經義文的形成
第三節 傳世宋代經義文的形態
第四節 試經義與北宋後期學風、士風
第七章 以經術為文章
第一節 經術與「詮釋體」古文
第二節 經術與王安石古文的表達策略
第三節 經術與王安石的古文風格
第八章 王安石的佛學思想與佛理詩
第一節 對佛教的認識與態度
第二節 晚年佛學思想
第三節 佛理詩的類型與藝術得失
第九章 「一道德」思想與實用文學觀探源
第一節 柳開對思想純凈度的追求及其文學影響
第二節 孫復、石介的學術一元化思想與實用文學觀
第三節 王安石的實用文學觀與「一道德」主張
第十章 二程對新學的評價
第一節 程顥與新法之關系
第二節 對新學道論及功利性的批判
第三節 對王安石「學行不一」的批判
第四節 對新學具體著作的評騭
附錄:論歐、蘇、曾、王的記體文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序
昔者周遐壽創言志、載道二派起伏交替之說以述吾國文學史,一時和之者眾,而錢槐聚獨深非之,以為即以一人之身而言,亦兼有載道、言志二端,每以文而載道,而以詩詞言志焉。
二公雖持論不同,而僉區志與道為二矣:謂載道者所言非志,言志者所載非道也。然與否與?姑循其本末而探之:
夫道者何耶?當春秋戰國之時,九流十家,各道其所道,所謂道術將為天下裂是也。楊朱之為我,言志也,亦載道也;墨翟之利他,載道也,亦言志也。人各言志矣,亦人各載道矣,均自信之篤,何得言扭功者非志,所言者非道耶?
顧就其一家者而言之,已之志,其為道也無疑;而他家之志,則其非道也亦無疑,義當攻之、距之者也。而其時諸家無定於一尊者。攻則攻、距則耳,諸子之徒各載其道,各言其志,固有若也,其志其道,一而已矣。苟其志移矣、易九,則叛道可耳,盡棄所學而別擇異端可耳,固無榮辱斗戰於中、禍福倚伏於側也。迨其既改宗矣,志、道俱遷,二者仍不二其趨也。亦何得言所載者非志、所言者非道耶?
暨乎秦一四海,欲以申韓之術治天下,尊法家之言為正道,貶百家之語為異端,其書則火,其人則坑,言志者鉗口,載道聲盈耳矣。迨炎漢代秦,黃老於初,而諸子亦得以復興。又復人各言志、人各載道矣。至流武之世,雄方御宇,思軌民於一,儒術乃得以獨尊。至是而儒之徒,其志為道矣;百氏之流,其志違於道矣。所謂朝思暮想道雲者,載當日之儒一家之道而已。而其道亦非純乎仲尼氏之道,乃為世主所取舍而以為利其治者。斯廟堂之道也,驅民俾易使之術耳。
於是形上者凝而為形下之器矣,化而為祖宗之制矣,浸假則雖人主亦不能擅改焉。人苟欲立言,合之則為載道,不合則為異端。異端,道所不容,亦世所不許者也。周、錢二公之所謂志,別道而言之,其此之謂乎?夫志,出乎欲,因時隨地而變者;而所謂道,則假天理以言之,所謂萬古不易者。若是,則二者烏得不相齟齬哉!然人畏夫積威之猛,多偽飾以取自容:陰逾檢矣,而陽不得不載道,有終身載道而自匿其志者矣,有揚朝廷之旨於此而述已之性情於彼者矣。二公者當有見於今,而推之於古也。周、錢意雖鑿枘,而立義之基固無所異也。余以為敬驗之於史,誠滔滔者天下皆是矣。顧亦有逆其道而行之者,或閉戶而著書,或聚徒以講學,所述志也,亦其道也,而異乎舉世所奉之道者。而世之尚能容者,以其猶稱祖述舜、周公、孔子之道也。是人者一旦幸而得操天下之柄,或其說為人主所采,一已之志,推而為天下人必遵之道,則所言雖志也,而亦為道矣。
余嘗理董王荊公、朱文公之著述矣,讀其書,以為二人者即其人也。王氏之道行之於生前,朱氏之道行之於身後。朱氏之志,生前斥為偽學者也,未得親見列之為達道也;而王氏之志,則由異端正統而異端,俱其親歷也。察其始末,有以知志、道之分合與夫異端、正道之轉稱焉。
┅┅
二公雖持論不同,而僉區志與道為二矣:謂載道者所言非志,言志者所載非道也。然與否與?姑循其本末而探之:
夫道者何耶?當春秋戰國之時,九流十家,各道其所道,所謂道術將為天下裂是也。楊朱之為我,言志也,亦載道也;墨翟之利他,載道也,亦言志也。人各言志矣,亦人各載道矣,均自信之篤,何得言扭功者非志,所言者非道耶?
顧就其一家者而言之,已之志,其為道也無疑;而他家之志,則其非道也亦無疑,義當攻之、距之者也。而其時諸家無定於一尊者。攻則攻、距則耳,諸子之徒各載其道,各言其志,固有若也,其志其道,一而已矣。苟其志移矣、易九,則叛道可耳,盡棄所學而別擇異端可耳,固無榮辱斗戰於中、禍福倚伏於側也。迨其既改宗矣,志、道俱遷,二者仍不二其趨也。亦何得言所載者非志、所言者非道耶?
暨乎秦一四海,欲以申韓之術治天下,尊法家之言為正道,貶百家之語為異端,其書則火,其人則坑,言志者鉗口,載道聲盈耳矣。迨炎漢代秦,黃老於初,而諸子亦得以復興。又復人各言志、人各載道矣。至流武之世,雄方御宇,思軌民於一,儒術乃得以獨尊。至是而儒之徒,其志為道矣;百氏之流,其志違於道矣。所謂朝思暮想道雲者,載當日之儒一家之道而已。而其道亦非純乎仲尼氏之道,乃為世主所取舍而以為利其治者。斯廟堂之道也,驅民俾易使之術耳。
於是形上者凝而為形下之器矣,化而為祖宗之制矣,浸假則雖人主亦不能擅改焉。人苟欲立言,合之則為載道,不合則為異端。異端,道所不容,亦世所不許者也。周、錢二公之所謂志,別道而言之,其此之謂乎?夫志,出乎欲,因時隨地而變者;而所謂道,則假天理以言之,所謂萬古不易者。若是,則二者烏得不相齟齬哉!然人畏夫積威之猛,多偽飾以取自容:陰逾檢矣,而陽不得不載道,有終身載道而自匿其志者矣,有揚朝廷之旨於此而述已之性情於彼者矣。二公者當有見於今,而推之於古也。周、錢意雖鑿枘,而立義之基固無所異也。余以為敬驗之於史,誠滔滔者天下皆是矣。顧亦有逆其道而行之者,或閉戶而著書,或聚徒以講學,所述志也,亦其道也,而異乎舉世所奉之道者。而世之尚能容者,以其猶稱祖述舜、周公、孔子之道也。是人者一旦幸而得操天下之柄,或其說為人主所采,一已之志,推而為天下人必遵之道,則所言雖志也,而亦為道矣。
余嘗理董王荊公、朱文公之著述矣,讀其書,以為二人者即其人也。王氏之道行之於生前,朱氏之道行之於身後。朱氏之志,生前斥為偽學者也,未得親見列之為達道也;而王氏之志,則由異端正統而異端,俱其親歷也。察其始末,有以知志、道之分合與夫異端、正道之轉稱焉。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