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對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發揮着重要作用。本書對我國五千年來森林生態歷史變遷、森林生態保護利用思想、森林生態保護與建設實踐、現代林業生態建設等問題開展了深入系統的研究。論述了歷史上由於人口增長和人類活動而導致的森林資源日益減少,水災、旱災和沙漠化等生態災難愈演愈烈的情形;評述了古代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以農為本」為代表的生態思想;總結了古代森林保持水土、人居生態建設、公益林管理等方面的經驗教訓;總結並提出了現代林業建設的經驗和生態文明觀。
本書可供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農業等方面教學、科研和行政管理人員閱讀,也可供關心國家森林和生態建設的讀者參考。
目錄
序
前言
第1章 引言
1.1 中國森林生態史研究的意義
1.2 國內外森林生態史相關研究進展
1.3 森林生態史相關研究的理論和方法
第一篇 森林生態歷史變遷
第2章 若干歷史時期森林生態對比
2.1 遠古時代的森林資源
2.2 夏商西周時期森林生態
2.3 春秋戰國時期森林生態
2.4 清代前期的森林生態
2.5 晚清時期的森林生態
2.6 民國時期的森林生態
第3章 中國歷代森林覆蓋率
3.1 研究的依據和方法
3.2 遠古時代森林資源狀況的考察
3.3 各歷史時期森林資源狀況的推測
3.4 森林變遷的因果分析
第4章 森林變遷與水旱災害
4.1 森林變遷與洪水災害
4.2 森林破壞與干旱災害
4.3 森林變遷與沙漠化
第5章 黃河流域竹類歷史分布狀況
5.1 現代中國竹類的分布狀況與分布北界
5.2 各歷史時期竹類在黃河流域的分布情況
5.3 竹類分布區北界的歷史變動說明的問題
第二篇 傳統森林生態思想
第6章 夏商西周時期的森林生態思想
6.1 對森林動植物的圖騰崇拜
6.2 「五行」學說對「木」的認識
6.3 陰陽說與生態安全意識
6.4 森林與生態資源持續利用的思想
第7章 春秋戰國時期的森林生態思想
7.1 道家「道法自然」的林業思想
7.2 儒家「天人合一」的林業思想
7.3 墨家「節用材木」的林業思想
7.4 法家「以法治林」的思想
7.5 陰陽五行家「則天順時」的林業思想
第8章 清代前期的林業思想
8.1 農本思想中的林業思想
8.2 森林有益於風水的思想
8.3 森林防災的思想
8.4 森林多效益思想
第9章 晚清時期的林業思想
9.1 魏源「師夷長技」的林業思想
9.2 張之洞「勸學導政」的林業思想
9.3 康有為「公有統籌」的林業思想
9.4 華輝和趙炳麟的林業思想
9.5 清末光緒帝和慈禧太后對發展農林業的被動響應
9.6 地方政府的林業章程
第10章 民國時期的林業思想
10.1 孫中山「森林防災」的思想
10.2 梁希的林業思想
10.3 凌道揚「振興林政」的思想
10.4 陳嶸「造林為要」的林業思想
10.5 姚傳法的「以法治林」思想
10.6 郝景盛的「森林萬能論」
第11章 傳統生態思想體系的整體評價
11.1 「天人合一」是傳統生態思想的核心
11.2 傳統生態思想體系
第三篇 古代森林生態實踐
第12章 古代以森林保持水土的實踐
第13章 古代城市森林與人居生態建設
第14章 清代前期的林業政策
第15章 古代公益林管理
第四篇 現代森林生態建設
第16章 當代生態環境形勢及原因分析
第17章 現代林業建設經驗舉隅
第18章 現代林業發展的生態文明觀
參考文獻
后記
前言
第1章 引言
1.1 中國森林生態史研究的意義
1.2 國內外森林生態史相關研究進展
1.3 森林生態史相關研究的理論和方法
第一篇 森林生態歷史變遷
第2章 若干歷史時期森林生態對比
2.1 遠古時代的森林資源
2.2 夏商西周時期森林生態
2.3 春秋戰國時期森林生態
2.4 清代前期的森林生態
2.5 晚清時期的森林生態
2.6 民國時期的森林生態
第3章 中國歷代森林覆蓋率
3.1 研究的依據和方法
3.2 遠古時代森林資源狀況的考察
3.3 各歷史時期森林資源狀況的推測
3.4 森林變遷的因果分析
第4章 森林變遷與水旱災害
4.1 森林變遷與洪水災害
4.2 森林破壞與干旱災害
4.3 森林變遷與沙漠化
第5章 黃河流域竹類歷史分布狀況
5.1 現代中國竹類的分布狀況與分布北界
5.2 各歷史時期竹類在黃河流域的分布情況
5.3 竹類分布區北界的歷史變動說明的問題
第二篇 傳統森林生態思想
第6章 夏商西周時期的森林生態思想
6.1 對森林動植物的圖騰崇拜
6.2 「五行」學說對「木」的認識
6.3 陰陽說與生態安全意識
6.4 森林與生態資源持續利用的思想
第7章 春秋戰國時期的森林生態思想
7.1 道家「道法自然」的林業思想
7.2 儒家「天人合一」的林業思想
7.3 墨家「節用材木」的林業思想
7.4 法家「以法治林」的思想
7.5 陰陽五行家「則天順時」的林業思想
第8章 清代前期的林業思想
8.1 農本思想中的林業思想
8.2 森林有益於風水的思想
8.3 森林防災的思想
8.4 森林多效益思想
第9章 晚清時期的林業思想
9.1 魏源「師夷長技」的林業思想
9.2 張之洞「勸學導政」的林業思想
9.3 康有為「公有統籌」的林業思想
9.4 華輝和趙炳麟的林業思想
9.5 清末光緒帝和慈禧太后對發展農林業的被動響應
9.6 地方政府的林業章程
第10章 民國時期的林業思想
10.1 孫中山「森林防災」的思想
10.2 梁希的林業思想
10.3 凌道揚「振興林政」的思想
10.4 陳嶸「造林為要」的林業思想
10.5 姚傳法的「以法治林」思想
10.6 郝景盛的「森林萬能論」
第11章 傳統生態思想體系的整體評價
11.1 「天人合一」是傳統生態思想的核心
11.2 傳統生態思想體系
第三篇 古代森林生態實踐
第12章 古代以森林保持水土的實踐
第13章 古代城市森林與人居生態建設
第14章 清代前期的林業政策
第15章 古代公益林管理
第四篇 現代森林生態建設
第16章 當代生態環境形勢及原因分析
第17章 現代林業建設經驗舉隅
第18章 現代林業發展的生態文明觀
參考文獻
后記
序
人類史和自然史緊密關聯、相互制約。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是陸地、海洋、大氣生態系統循環的關鍵紐帶。以史為鑒,研究森林生態史,對於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走生態文明的發展道路,是十分重要的。具體講,研究和學習森林生態史,有利於深刻認識森林與社會的關系,推動林業又好又快發展;有利於進一步提高全社會對林業的認識,使全社會更加關注生態建設;有利於自覺地保護珍貴的森林文化遺產、弘揚生態文明,加快實現人與自然和諧。
樊寶敏、李智勇同志長期從事林業史研究工作,在森林生態變遷、生態思想、生態建設方面有許多獨特的見解。《中國森林生態史引論》一書從森林生態歷史變遷、傳統森林生態思想、古代森林生態實踐、現代森林生態建設四個方面,較為系統地分析了幾千年來,我國不同歷史時期森林生態系統的演變,以及各個時期人類對於森林生態系統的認識與實踐的發展歷程;評述了古代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為代表的生態思想;總結了因人口增長和人類活動導致森林資源日益減少,水災、旱災、沙災頻發的原因教訓,給讀者許多啟迪。
全書資料豐富、內容翔實、觀點鮮明,是森林生態史研究領域具有學術價值的一部力作,相信此書的出版對於廣大讀者了解我國的森林生態史,推動林業生態建設將起到有益的作用。
樊寶敏、李智勇同志長期從事林業史研究工作,在森林生態變遷、生態思想、生態建設方面有許多獨特的見解。《中國森林生態史引論》一書從森林生態歷史變遷、傳統森林生態思想、古代森林生態實踐、現代森林生態建設四個方面,較為系統地分析了幾千年來,我國不同歷史時期森林生態系統的演變,以及各個時期人類對於森林生態系統的認識與實踐的發展歷程;評述了古代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為代表的生態思想;總結了因人口增長和人類活動導致森林資源日益減少,水災、旱災、沙災頻發的原因教訓,給讀者許多啟迪。
全書資料豐富、內容翔實、觀點鮮明,是森林生態史研究領域具有學術價值的一部力作,相信此書的出版對於廣大讀者了解我國的森林生態史,推動林業生態建設將起到有益的作用。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