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千紀的晉陝高原與燕山南北

公元前2千紀的晉陝高原與燕山南北
定價:480
NT $ 418
  • 作者:楊建華 蔣剛/主/編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05-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030219325
  • ISBN13:9787030219329
  • 裝訂:285頁 / 25 x 17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是對公元前2千紀晉陝高原與燕山南北考古學文化的綜合性研究,系統地梳理了公元前2千紀晉陝高原和燕山南北的考古學文化編年、譜系和文化結構,並從陶器、青銅器等專題研究的角度,全面闡述了公元前2千紀晉陝高原與燕山南北的文化變遷以及與周邊地區的文化交流。

本書適合考古學、歷史學、北方少數民族史等學科的研究人員及高校相關專業師生參考、閱讀。

本書涉及的內容是筆者長期以來思考的問題,筆者將有些問題交由學生作為他們的論文選題,逐漸積累成了這本書,書中每篇文章的觀點不盡相同。雖然有些問題還缺乏更深入的研究,有些觀點還有待更多的發現來證實,但是文章所討論的問題都是目前很有意義的,或許會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目錄


第一部分 晉陝高原
晉陝高原夏商時期考古學文化格局研究
晉中地區與晉陝高原及中原文化的關系
晉陝高原商周時期青銅器分群研究
南流黃河兩岸出土青銅器的年代與組合研究
試論「勺形器」的用途——兼論晉陝高原商周時期青銅器的武裝化與移動化
商周長體刀起源再研究
第二部分 燕山南北
燕山南麓夏至早商時期考古學文化編年、譜系與文化格局
試論冀北地區夏至早商時期的外來文化及其影響
朱開溝文化因素的東傳
淺析鎮江營與塔照遺址的兩種陶鬲制作方法
商末周初:圍坊三期文化與張家園上層文化
燕山南北商周之際青銅器遺存的分群研究
第三部分 各地區的比較
商周時期中國北方冶金區的形成——商周時期北方青銅器的比較研究
兩種「花邊鬲」的辨析
夏商西周文化對晉陝高原、燕山南麓北方青銅文化的影響
英文提要
 

公元前2千紀大體相當於中國歷史上的夏代、商代和周代初期。在中原王朝的北方,包括河套地區在內的晉陝高原和燕山南北地區,它們位於太行山的東西兩翼,成為夏商王朝的西北方與東北方。考古遺存和歷史文獻都證明兩地有着較多的聯系。公元前2千紀的北方地區,根據文化的自身發展可以分為以公元前1400年為界的早晚兩期,早期相當於夏代與早商,中原商文化的二里崗上層的北上導致了北方文化早期的解體;晚期為商代中晚期。中國北方從早期各地獨立的發展並與草原和中原建立南北向的聯系發展到晚期北方地區之問東西向聯系的加強,廣泛分布着北方地區特有的青銅器和花邊口沿裝飾的陶器。這一變化的過程正是本書所要探討的內容,我們將從北方地區自身的發展、相互的影響以及與中原和草原地區的交往等幾個角度進行研究。

對晉陝高原與燕山南北的研究,我們首先是對東、西兩區公元前2千紀的考古學文化的編年、譜系和文化格局作一個總體的把握,這其巾包括了對許多遺存的梳理,並結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最終建立一個時空框架。

西部的晉陝高原包括南流黃河兩岸、河套地區和晉中地區,它們構成夏商王朝的西北方。這一地區在龍山晚期到夏代前期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文化面貌非常一致,最有代表性的陶器就是雙鏨鬲,在陝北的新華遺址、內蒙古的大口二期遺存和朱開溝遺址的早期以及山西忻州的游邀與晉中的杏花遺址,都廣泛分布着這種陶鬲,與這種陶鬲共生的是斂口庸瓦和斂口空三足瓮。《晉陝高原夏商時期考古學文化格局研究》總結了這一地區文化的一致性。

最開始從這個文化區中分化出來的是晉中地區,開始以高領鬲、敞口(虍鬲瓦)和實足根瓮為當地夏代文化特征。進入商代后,陶鬲演變為深腹鬲,並有商代二里崗上層典型陶鬲的出現。這些跡象表明,晉中地區已經慢慢融人商文化中,成為商王朝的一個友好方國。《晉中地區與晉陝高原及中原文化的關系》分析了這個分化的過程。

進入夏代晚期,內蒙古河套地區以雙鏨鬲為代表的文化被大袋足蛇紋鬲遺存所取代,與蛇紋鬲共出的還有口沿帶鏨紐的圓腹罐和敞口(虍鬲瓦)。《晉陝高原夏商時期考古學文化格局研究》探討了朱開溝遺址雙鏨鬲與蛇紋鬲的區別。二里崗上層文化北上到朱開溝遺址,結束了這里蛇紋鬲為代表的朱開溝文化。但是蛇紋鬲並沒有就此消失,而是沿長城地帶向西和向東傳播。《朱開溝文化因素的東傳》揭示了它的東傳過程以及對燕山南北的影響。

進入晚期以來,在蛇紋鬲之后又出現了一種曲頸高領柱足鬲,構成了南流黃河兩岸晉陝高原的李家崖文化與河套地區的西岔文化的主要特點。《兩種「花邊鬲」的辨析》詳細分析了這類遺存之間的聯系。花邊鬲遺存與同時期的北方青銅器體現了這時期各地的北方文化之間出現了密切的交往。

總之,西部晉陝高原的公元前2千紀的考古學文化的變化主要就是雙鏨鬲一蛇紋鬲一高領鬲的變化,晉陝高原由統一的文化區逐漸分成晉中地區、河套地區和南流黃河兩岸三個小區,每個區在不同的時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青銅器:河套地區蛇紋鬲時期出現了朱開溝文化的青銅器,晉中地區在晚商時期出現了以靈石旌界墓葬為代表的青銅器,南流黃河兩岸在晚商至西周前期出現了石樓類型和保德類型青銅器。其中對石樓與保德青銅器的研究有四篇文章。《晉陝高原商周時期青銅器分群研究》一文是從南流黃河兩岸的北方青銅器的組合人手,分為石樓與保德兩個類型;《南流黃河兩岸出土青銅器的年代與組合研究》是在類型划分的基礎上,從共生的中原青銅禮器的組合討論了兩個類型與中原文化關系的區別與聯系;《試論「勺形器」的用途——兼論晉陝高原商周時期青銅器的武裝化與移動化》是從以往被叫做「勺形器」的功能分析人手,確定了它是一種年代很早的馬鑣,並討論了馬鑣出現的歷史意義;《商周長體刀起源再研究》從長體刀的分類與各類的起源看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對這一地區的影響。西部的南流黃河兩岸、晉中地區和河套地區與中原的夏商文化的親疏是不同的,它們的發展與分化可以用最常見的陶鬲的變化來表示(表一)。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