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序二
前言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國際通量觀測事業的發展
一、通量觀測的歷史過程
二、FLUXNET的構建與發展
第二節 通量觀測的科學貢獻
一、生態系統通量觀測的技術進步
二、通量觀測的主要科學貢獻
第三節 中國通量觀測事業的起步和發展
一、中國通量觀測的前期研究工作
二、ChinaFLUX的建設
三、中國通量觀測事業的發展和壯大
第四節 國際通量觀測研究的熱點領域
一、通量觀測技術研究
二、能量-遙感的聯合觀測技術與數據整合研究
三、通量的過程機理與動力學模型研究
四、數據-模型融合系統的開發研究
五、通量觀測在一些新領域的拓展應用研究
六、區域碳平衡及其對全球變化的響應和適應性的綜合研究
第五節 ChinaFLUX的研究工作重點
一、復雜條件下通量觀測技術與評價方法的研究
二、典型生態系統二氧化碳和水通量的環境響應機理研究
三、多尺度通量觀測數據-模型融合系統的開發研究
四、大尺度生態系統二氧化碳源、匯格局及其變化規律研究
參考文獻
第二章 中國通量觀測研究網絡的設計與運行機制
第一節 設計的目的和目標
一、背景與意義
二、研究目標與內容
第二節 研究網絡的設計思路與空間布局
一、歐亞大陸的氣候、植被格局與陸地樣帶
二、中國植被格局與陸地樣帶
三、ChinaFLUX設計思路與原則
四、ChinaFLUX觀測站點的空間布局
第三節 通量觀測系統的設計
一、主要儀器設備
二、各站的觀測內容與方法
三、各台站的主要儀器配置
第四節 ChinaFLUX的運行管理機制
一、運行管理機制
二、觀測數據與成果共享機制
第五節 ChinaFLUX的發展思路與戰略布局
一、典型生態系統通量的聯網觀測與陸地樣帶研究相結合,合理布局和增加觀測站點的數量
二、有效組織多尺度、多過程、多途徑、多學科的綜合觀測計劃
三、重點開發生態系統的水、碳、氮循環過程機理及其耦合關系的集成性研究
四、加強數據管理和共享,開展數據分析與模型對比實驗
五、加強與國際通量觀測研究網絡的合作
參考文獻
第三章 中國陸地生態系統通量觀測研究網絡的觀測方法與技術規範
第一節 渦度相關通量與氣象要素的觀測與儀器標定
一、通量觀測系統和微氣象觀測系統的安裝與調試
二、渦度相關觀測數據的采集與保存
三、觀測系統的運行與日常保養
四、通量觀測儀器的標定方法
五、微氣象觀測系統的野外質量控制簡易方法
第二節 研究區域植被和土壤空間分布特征的調查與制圖
一、植被空間分布調查
二、土壤有機碳儲量和理化性質空間分布的調查
第三節 生態系統生理生態要素的動態觀測
一、生態系統生理生態要素的動態觀測概述
二、植物光合、蒸騰作用和氣孔導度的測定
三、物候期、病蟲害和自然災難觀測
四、生物量的測定
五、植物營養元素及土壤水分和養分含量的測定
六、葉面積指數的動態測定
七、凋落物的動態測定
第四節 生態系統呼吸組分的測定
一、生態系統呼吸組成的測定方法概述
二、土壤呼吸測定技術
三、土壤呼吸組分的拆分方法
四、植物葉片和樹干呼吸的測定
第五節 生態系統的穩定同位素通量觀測
一、穩定同位素通量觀測技術及其應用
二、通量觀測中穩定同位素測定的采樣系統
三、穩定同位素的全自動測定系統
第六節 生態系統變化的衛得遙感地面信息觀測
一、遙感觀測在生態系統通量評價中的作用
二、衛星遙感的數據資源及其特征
三、地面通量與遙感聯合觀測系統
四、像元尺度遙感數據的地面驗證
第七節 服務于生態系統碳和水循環研究的其他觀測
一、大氣粉塵和營養物質的干濕沉降觀測
二、土壤生物和植物固氮量的觀測
三、土壤有機碳形態及其周轉速率的測定
四、植物根系生長和周轉過程測定
五、土壤微生物區系和功能群的動態測定
六、生態系統營養分庫的生物化學計量學測定
七、生態系統水文參數的測定
參考文獻
第四章 中國陸地生態系統通量的觀測理論和方法研究
第五章 中國通量觀測研究網絡的數據-模型融合技術體系
第六章 中國典型陸地生態系統碳通量的時空變異與環境控制機制
第七章 中國典型生態系統的碳、水通量模擬模型及其尺度轉換方法
第八章 長白山溫帶紅松針闊葉混交林生態系統通量觀測研究
第九章 千煙洲中亞熱帶紅壤丘陵人工林生態系統通量觀測研究
第十章 鼎湖山南亞熱帶典型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通量觀測研究
第十一章 西雙版納熱帶季節雨林通量觀測研究
第十二章 禹城華北平原暖溫帶半濕潤旱作農田生態系統碳通量觀測研究
第十三章 內蒙古典型羊草草原生態系統通量觀測研究
第十四章 海北青藏高原草甸生態系統通量觀測研究
第十五章 當雄青藏高原草原化高寒草甸生態系統通量觀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