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科學帝國的衰落:如何阻止下滑?

歐洲科學帝國的衰落:如何阻止下滑?
定價:108
NT $ 94
 

內容簡介

伽利略、牛頓、達爾文、居里夫人、愛因斯坦,連續4個世紀,歐洲人主宰著世界科學研究領域。納粹主義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了這個霸權時代,而今天的霸主是美國。當今美國的經濟優勢可以部分地解釋為出色的科學成就和巨大的創造能力。

為了縮小兩個陣營之間的技術差距,歐盟通過了一項龐大的科研振興計划。這項計划叫做「歐洲科研區」,目的是要建立一個科研歐洲,就像過去建立的農業歐洲、貿易歐洲和貨幣歐洲一樣。

《歐洲科學帝國的衰落——如何阻止下滑?》以簡單而具體的方式向我們闡述了歐洲科學振興所面臨的挑戰,同時也讓我們熟悉了當今重大科學問題,如氣候變暖、清潔能源、納米技術、人類基因組、克隆、轉基因生物、征服火星等。
 

目錄

中譯本序
原書序
前言
第一部分 走向歐洲科研區
第一章 戰後,歐洲的奇跡
第二章 歐洲科學帝國的衰落
第三章 走向歐洲科研區
第四章 在氫能、納米技術和地球觀察等戰略領域投資
第五章 在企業中開展更多的研究
第六章 歐洲智力的流失
第七章 科學與公民:不相容
第二部分 與菲利普·比斯坎的交談
第一章 差點成為研究人員的政治人物
第二章 建設歐洲科研區
第三章 成功地擴展
第四章 比利時的科研和大學
第五章 歐洲人是否與科學鬧翻了?
第三部分 接觸科學的二十把鑰匙
結論
附錄
後記
 

歐洲是近代科技的發源地,從16世紀到20世紀前期的400多年時間里,歐洲的科學和技術一直居於世界領先位置,主導和引領著人類科技的發展,締造出許多對人類社會發展與文明進步產生重大影響的科技成果,也同時成就了一大批科學大師。只是到了20世紀30年代後,由於美國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崛起,以及歐洲戰亂等多種因素的作用,導致世界科學中心向美國轉移,第二次世界大戰加速了這一進程。

但是,歐洲的科技基礎、傳統和文化仍十分深厚,歐洲並不甘於失去科技優勢的地位,歐洲許多國家政府一直致力於歐洲科技創新水平和能力的提升。2000年,歐洲國家元首在里斯本高峰會議上確定了建設歐洲科研區的藍圖,明確提出「到2010年把歐洲建成為世界上最有競爭能力和最有活力的知識經濟」的目標,彰顯出歐洲爭奪世界科技領先地位的雄心。

歐洲的學者一直在探尋歐洲科技衰退的原因和復興之策。2005年,由曾任歐盟科研委員的菲利普·比斯坎和時任RTBF記者的弗朗索瓦·路易斯聯合撰寫的《歐洲科學帝國的衰落——如何阻止下滑?》一書正式出版。該書以大量翔實的數據介紹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歐洲科研的情況,介紹了以振興歐洲科研為目標、建設歐洲科研區的雄心勃勃的構想,並以許多具體案例闡述了歐洲科學振興所面臨的挑戰,涉及氣候變暖、清潔能源、納米技術、人類基因組、克隆、轉基因生物和征服火星等當今許多重大科學技術領域和問題。

該書雖然針對的是歐洲科學技術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但作者的思考、分析和見解,很值得我們借鑒。作者深入分析了歐洲科研體系存在的諸多弊端和制約歐洲科研區建設的重要因素,比如各成員國的科持政策支離破碎,科研力量分散,企業研究力量不足,大學與經濟界的聯系不夠緊密,難於留住優秀科研人員等。並提出了推進歐洲科研區建設的政策建議,比如歐盟應當更好地協調各成員國之間的科學計划;實驗室之間應當更加緊密地合作,尤其是在生物技術或納米技術等戰略領域的合作;大學應當進一步認識到作為知識產生的主要場所,要成為經濟增長的一個發動機;要像建設農業歐洲、經濟歐洲和貨幣歐洲一樣,積極努力地推進科研歐洲的建設等。這些內容,對我們觀察、分析和認識歐洲科技的發展,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我們正處在經濟全球化、市場化、知識化的時代。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力量,成為整合和利用全球資源的核心要素和主要動力,成為可持續利用自然資源的關鍵因素,成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基石。學習、借鑒他國科技發展的成功經驗,避免他國科技發展的失誤,對我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這方面來說,《歐洲科學帝國的衰落——如何阻止下滑?》一書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因此,我提議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組織有關人員把該書翻譯成中文,並由科學出版社出版,供有關專家和同志們參閱。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