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猛龍碑》刻于北魏孝明帝元詡正光三年(公元五二二年)。原碑存于山東曲阜孔廟,無撰書人姓名。額題正書『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陰文二十字。碑文正書陰刻,內容是頌揚北魏魯郡太守張猛龍尊孔興學的政跡。碑陽十四行,滿行四十六字;碑陰十二行,鐫刻立碑官吏姓名。此碑書藝高妙,刻工精良,字體雄秀剛健,是魏碑書法的代表作。
對于《張猛龍碑》的書法藝術價值,歷來評價極高。楊守敬稱此碑『書法瀟灑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康有為則推此碑『為正體變態之宗』。啟功先生亦有詩雲︰『如今只愛張神(jiong),一劑強身健骨方。』《張猛龍碑》作為魏碑書法的代表性作品,其雄秀剛健之書風,實開唐歐陽詢、虞世南之先導,而自清代碑學興起以來,益備受世人推崇,一直是人們學習魏碑書法的重要範本。以筆者愚見,學習《張猛龍碑》的書法藝術,宜著重把握以下特點:
從字形的結體上說,如粗略一看,與《張猛龍碑》書法體式大致相類的作品在北魏楷書中實在很多,代表著那個時代正書的一種標準樣式,然而《張猛龍碑》卓秀于林為名家推重的地方則在于它的奇險。結體的多變、字形的險絕是《張猛龍碑》的一個重要物點。把握這一特點,一要分明字畫的主次關系;二是觀察字形的偏正態勢。字中有主筆,結構有偏正。突出字中的主要筆畫,以形成字形整體運動態勢,或相左,或向右,或橫向,或縱向,大開大闔,是以多變而生奇;同時藉以大體統一的外形體式為規範,小心翼翼地分布點畫,均衡疏密,因而能于多樣的變化動態之中保持字形整體的穩定。唐代楷書多規矩嚴謹而乏動靈動,《張猛龍碑》結字『奇正相生』,在不失正書端莊規範的前提下,于追求奇險變化的方面顯示出了後人難于匹敵的智慧和勇氣,康有為推此碑『為正體變態之宗』,實在不無道理。
在用筆方面,《張猛龍碑》則以方圓兼備為特點。啟功先生曾評論《張猛龍碑》說︰『其方不至于松滯,圓不失其莊嚴。每筆每字,時方時圓,或方或圓,相畏而成者唯此碑得其妙。』與唐楷相比,魏碑總體上有質樸粗獷、剛猛雄強的審美特片,一般說來,作品使用方筆較多。因而人們學習魏碑書法時,較容易偏見于其粗獷雄強的一面而忽視其豐富細致的變化,筆法上也往往過分強調方筆的使用,而不得方圓兼用、相畏相成之妙。《張猛龍碑》是極為成熟的魏碑作品,用筆方圓兼備,生動而嚴謹,故而剛勁而不失典雅,雄強而不失秀逸。學習者臨習時當用心體會,以免流于俗野。
由于此碑年代久遠,存世拓本字跡殘缺漫漶處較多。美籍華人、著名畫家、收藏家楊思勝先生珍藏的《張猛龍碑》剪裱本為難得一見的精本,曾被崇烈稱為『天下第一精本』,被近代著名學者羅拓玉先生鑒定為『明初拓本』,被清著名書家趙之謙譽為『舊拓精本』。略有踞的是該拓本缺少碑額。為方便讀者學習,本書另展示的碑額拓本為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藏明本。整碑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