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典藏版,系從已經出版的一至五十輯《老照片》里精選編輯而成。共包括《故時購物》、《名人一瞬》、《逝鴻片羽》、《人生況味》四種。
這些照片當初拍攝的時候,不過如實地記錄了當時的某個場景、某種時尚、某些人物,但經過歲月的積淀之後,場景中的一什一物,被攝者的一顰一笑,都有了不盡的意蘊。
本書是《《老照片》典藏版》叢書中的《故時風物》。
《故時風物》一書集中呈現了以往的景物與習俗。
目錄
圓明園遺影
牆里牆外
珠江遺韻
「中國男人」
唐人街上的背影
1898年的膠州灣
上海灘的華人公園
站籠
牽駱駝的兒童
煙台的育嬰堂
上海娼妓「十美圖」
逛廠甸廟會的滿族皇室
編辮子
懲戒虐妻者
著便裝的清朝官吏
新軍士兵
「風和日麗」的公堂
馬尾船政局生活區
一間教會印刷所
劉公島上的一個英國家庭
葉爾羌街頭聚賭的人們
阿克蘇鎮台的一家
蘭州的一次西餐會
蘭州街景
秋瑾的第一個西泠墓葬
大清門前的小太監
風氣:之先的上海
最後的厘卡
唱大戲
一位糧台的留影題識
走在川西的美國教師
民初婦女的新裝
剪辮留念
三峽里的木船
四川高等學堂的自修室
廢棄的江南貢院
上海美國傳教士的寓所
平遙老屋
天津新學大書院的畢業照
青島的洋車
北京的東交民巷
村庄出殯
傳教士與煙台大花生
白洋淀邊的女子小學
賣綉枕的小姑娘
臂搭褡褳的商人
「白相」觀前街
哈爾濱的俄羅斯風情
江西湖口石鍾山
湖南岳陽全景
1920年代的廬山雪景
窯洞里的冥想
紅燈照的模仿秀
民間樂班
彈琴的藏族女子
上海的中產之家
紫禁城的終結
一張結婚照
即將竣工的中山陵
天安門城牆上的「注音字母表」
西湖博覽會
未經修葺的長城
濟南趵突泉
蘇州姑娘
草原上的家
武漢水災
齊魯大學師生合影
1930年代的兒童照
女校師生的合影
北平公園里的日本妓女
「東方標准美人」
廣東街頭
四合院
藏人的溫泉浴
菲律賓選美皇後的簽名照
清華大學閱覽室
錢塘江大橋工地前的合影
南京中央軍校教官與妻兒的合影
1935年的婚禮照
人體模特的風波
少女扶燈照
鎮江民眾教育館的櫥窗
郊游的大學生
文水縣一所女子小學的畢業合影
王府井大街舊影
1930年代的「大鍋飯」
屯墾村民的婚禮
「特別快車」
國共合作時期的延安城門
北師大二附小同學的合影
康巴漢子
康定的兩代活佛
東亞公司的唱詩班
在家中的少女
日偽時期的「良民證」
福建省立音專的巡回音樂會
鄉村小學的春游
最後的私塾
美國大兵在上海街頭
赴美進修的中國護士
北平天橋的雜耍
西裝革履的鼓手
南京的交誼舞
國民大會堂
台灣高山族酋長的兩位公主
長春街頭的電影廣告
國寶歸國
北京十三陵神道上的騎驢婦女
大陳島
照相館里的鹽水站
冬貓
阿哥哥舞時代的香港藝人
毛主席紀念堂施工現場
牆里牆外
珠江遺韻
「中國男人」
唐人街上的背影
1898年的膠州灣
上海灘的華人公園
站籠
牽駱駝的兒童
煙台的育嬰堂
上海娼妓「十美圖」
逛廠甸廟會的滿族皇室
編辮子
懲戒虐妻者
著便裝的清朝官吏
新軍士兵
「風和日麗」的公堂
馬尾船政局生活區
一間教會印刷所
劉公島上的一個英國家庭
葉爾羌街頭聚賭的人們
阿克蘇鎮台的一家
蘭州的一次西餐會
蘭州街景
秋瑾的第一個西泠墓葬
大清門前的小太監
風氣:之先的上海
最後的厘卡
唱大戲
一位糧台的留影題識
走在川西的美國教師
民初婦女的新裝
剪辮留念
三峽里的木船
四川高等學堂的自修室
廢棄的江南貢院
上海美國傳教士的寓所
平遙老屋
天津新學大書院的畢業照
青島的洋車
北京的東交民巷
村庄出殯
傳教士與煙台大花生
白洋淀邊的女子小學
賣綉枕的小姑娘
臂搭褡褳的商人
「白相」觀前街
哈爾濱的俄羅斯風情
江西湖口石鍾山
湖南岳陽全景
1920年代的廬山雪景
窯洞里的冥想
紅燈照的模仿秀
民間樂班
彈琴的藏族女子
上海的中產之家
紫禁城的終結
一張結婚照
即將竣工的中山陵
天安門城牆上的「注音字母表」
西湖博覽會
未經修葺的長城
濟南趵突泉
蘇州姑娘
草原上的家
武漢水災
齊魯大學師生合影
1930年代的兒童照
女校師生的合影
北平公園里的日本妓女
「東方標准美人」
廣東街頭
四合院
藏人的溫泉浴
菲律賓選美皇後的簽名照
清華大學閱覽室
錢塘江大橋工地前的合影
南京中央軍校教官與妻兒的合影
1935年的婚禮照
人體模特的風波
少女扶燈照
鎮江民眾教育館的櫥窗
郊游的大學生
文水縣一所女子小學的畢業合影
王府井大街舊影
1930年代的「大鍋飯」
屯墾村民的婚禮
「特別快車」
國共合作時期的延安城門
北師大二附小同學的合影
康巴漢子
康定的兩代活佛
東亞公司的唱詩班
在家中的少女
日偽時期的「良民證」
福建省立音專的巡回音樂會
鄉村小學的春游
最後的私塾
美國大兵在上海街頭
赴美進修的中國護士
北平天橋的雜耍
西裝革履的鼓手
南京的交誼舞
國民大會堂
台灣高山族酋長的兩位公主
長春街頭的電影廣告
國寶歸國
北京十三陵神道上的騎驢婦女
大陳島
照相館里的鹽水站
冬貓
阿哥哥舞時代的香港藝人
毛主席紀念堂施工現場
序
《老照片》出典藏版,克力要我寫點文字。一兩周來,重讀已出的58輯,常常掩卷沉思,感慨良多。沉思什麽?感慨什麽?一句話說不清楚。
十五年前,我受命創辦山東畫報出版社。五六月間,來京參加培訓,在運河邊,結識兩位朋友:劉方煒和李書磊。朋友才華橫溢,縱論天下之余,策划《圖片中國百年史》選題。歷來有各種各樣的文字中國史,卻無一本圖片中國史——此構思獨特和偉妙令我們激動萬分。這樣一個策划者、出版者均力所難及的選題,居然得到各方支持,於是,在「一本書主義」感召下,在進一步充實作者,出版社全體十八位員工十八個月的奮斗下,一部上下兩卷、重十八斤的大書面世了。這部書的出版過程,實際就是出版社的艱苦創建過程,為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老照片》就是一個直接的結果。
其實還可回溯到更久以前。1985年,山東畫報雜志在全國畫報界率先開始了內容和形式的變革,一改幾十年來簡單圖解新聞的畫報報道方式,增加文字量,講求文字的藝術性,圖文並茂,立體地表現社會、人生。那時,克力和我(還有姜奇)都是變革的始作俑者。這可否算是「讀圖時代」的端倪呢?(有人說,《老照片》開啟了中國的讀圖時代。)
倏忽間,二十多年過去了。即便從1995年10月31日,我在濟南四里山下,出版社年度選題討論會上首次提出《老照片》設想算起,也快十三年了。《老照片》的輝煌似乎已成為往日的神話。我輾轉到了北京,惟克力和他的同事張傑仍耕耘不輟,精彩稿件層出不窮,實在是很對得起多年來忠誠的讀者,也很令我感動。如最近幾輯中,《1959年:和領袖一起讀書》、《羅隆基生命中的幾位女性》、《我收藏的一冊「杜高檔案」》就吸引了我。我敢說,這些內容,這些照片,在別的地方是讀不到的。
毛澤東真是一個行事別致的人,治國如做功課,帶著一幫人到處讀書。現在還能這樣治國嗎?關於羅隆基的故事,則可與《老照片》中章詒和的幾篇以及關於康同璧母女的一篇對照看。人生的怪異令人唏噓。杜高檔案也是這樣,與杜高本人解讀勞改老照片一篇形成互補——《老照片》所展示的人生和歷史就是這樣一點點地豐滿起來,完整起來,生動起來,漸漸還原久已消逝的真相,而鮮為人知的個人經歷又可折射出一個時代活生生的全貌。《老照片》所做的工作,似乎與理論家恰恰相反:理論家總想通過分析得出確切的歷史結論,而《老照片》卻在不斷展示歷史新的側面,對已有結論形成挑戰。這就是徐宗懋所說的「挖掘未曾公開的照片」的獨特魅力所在吧。
┅┅
十五年前,我受命創辦山東畫報出版社。五六月間,來京參加培訓,在運河邊,結識兩位朋友:劉方煒和李書磊。朋友才華橫溢,縱論天下之余,策划《圖片中國百年史》選題。歷來有各種各樣的文字中國史,卻無一本圖片中國史——此構思獨特和偉妙令我們激動萬分。這樣一個策划者、出版者均力所難及的選題,居然得到各方支持,於是,在「一本書主義」感召下,在進一步充實作者,出版社全體十八位員工十八個月的奮斗下,一部上下兩卷、重十八斤的大書面世了。這部書的出版過程,實際就是出版社的艱苦創建過程,為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老照片》就是一個直接的結果。
其實還可回溯到更久以前。1985年,山東畫報雜志在全國畫報界率先開始了內容和形式的變革,一改幾十年來簡單圖解新聞的畫報報道方式,增加文字量,講求文字的藝術性,圖文並茂,立體地表現社會、人生。那時,克力和我(還有姜奇)都是變革的始作俑者。這可否算是「讀圖時代」的端倪呢?(有人說,《老照片》開啟了中國的讀圖時代。)
倏忽間,二十多年過去了。即便從1995年10月31日,我在濟南四里山下,出版社年度選題討論會上首次提出《老照片》設想算起,也快十三年了。《老照片》的輝煌似乎已成為往日的神話。我輾轉到了北京,惟克力和他的同事張傑仍耕耘不輟,精彩稿件層出不窮,實在是很對得起多年來忠誠的讀者,也很令我感動。如最近幾輯中,《1959年:和領袖一起讀書》、《羅隆基生命中的幾位女性》、《我收藏的一冊「杜高檔案」》就吸引了我。我敢說,這些內容,這些照片,在別的地方是讀不到的。
毛澤東真是一個行事別致的人,治國如做功課,帶著一幫人到處讀書。現在還能這樣治國嗎?關於羅隆基的故事,則可與《老照片》中章詒和的幾篇以及關於康同璧母女的一篇對照看。人生的怪異令人唏噓。杜高檔案也是這樣,與杜高本人解讀勞改老照片一篇形成互補——《老照片》所展示的人生和歷史就是這樣一點點地豐滿起來,完整起來,生動起來,漸漸還原久已消逝的真相,而鮮為人知的個人經歷又可折射出一個時代活生生的全貌。《老照片》所做的工作,似乎與理論家恰恰相反:理論家總想通過分析得出確切的歷史結論,而《老照片》卻在不斷展示歷史新的側面,對已有結論形成挑戰。這就是徐宗懋所說的「挖掘未曾公開的照片」的獨特魅力所在吧。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