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秋生造像記(繁體版‧清拓本)

孫秋生造像記(繁體版‧清拓本)
定價:144
NT $ 125
  • 作者:陳輝 薛海洋/編
  • 出版社:河南美術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04-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40118008
  • ISBN13:9787540118006
  • 裝訂:平裝 / 22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魏碑是指南北朝時期的北朝的碑刻書法作品。現存的魏碑書體都是楷書,因此有時也把這些楷書碑刻作品稱為『魏楷』。魏碑原本也稱北碑,北碑的出現,是少數民族文化、本土漢族傳統文化和佛教文化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下融會、結合的結果,是楷書發展史上一次質的飛躍。北碑已成為中國書法史上的偉大奇觀,內容極為豐富,藝術風格也極其多樣。在北朝要上繼的各個王朝中以北魏的立國時間最長,後來就用『魏碑』來指稱包括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在內的整個北朝的碑刻書法作品。這些碑刻作品主要是以『石碑』、『墓志銘』、『摩崖』和『造像記』等形式存在的。現存魏碑作品的數量巨大,僅僅發現于龍門石窟的像記,就有三千余方。這些作品良莠不齊,經過前人的整理,部分作品從中脫穎而出,被視為魏碑的代表作。清代乾隆、嘉慶以後,一些金石考古家爭相訪求名山,尋碑索拓。如阮元、黃易等不辭勞苦,尋訪殘碑斷碣。黃易(小松)最早在龍門石窟拓碑四品,世稱《龍門四品》,即《始平公》、《楊大眼》、《魏靈藏》、《孫秋生》。後又有十品、二十品、三十品、五十品、百品和千五百品相繼問世。

《孫秋生造像龕》,全稱《孫秋生劉起祖二百人等造像龕》,北魏宣武帝(元恪)景明三年(公元五0二年)五月廿七日造訖。此造像龕位于古陽洞南壁上層東起第三大龕,左側鄰比丘法生造像龕,由新城縣功曹孫秋生、劉起祖等二百余人開鑿。造像龕通高二百五十四厘米,寬一百五十厘米,深六十五厘米,是龍門二十品造像龕中的五大龕之一。四龍尖拱圓券形,龕楣上有飛天,下有十一尊佛,兩立柱為八稜素面,蓮瓣形柱頭,下有力士托舉。主佛結跏跌坐,背光雕刻精細,內容豐富。頭光中心為蓮花,外層十三尊坐佛環繞,再外層十二身飛天供寶。飛天外熊熊燃燒的火焰紋背光直至龕頂,佛右側為觀世音,左側為大勢至二菩薩服侍。龕下中間是二龍盤繞著的香爐,兩側刻供養人胡跪禮拜,外端左右各飾一獅子。

《孫秋生造像記》位于造像龕右側,孟廣達文,蕭顯慶書。拓本高一百二十九厘米,寬四十九厘米,碑首有『邑子像』三字,碑文上半部十三行,下半部十五行,碑身共五百零七字。該造像記書法犀利剛勁,寬博樸厚,較《始平公造像記》筆法多變。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評『莊茂則有若《孫秋生》、《長樂主》、《太紀侯》、《溫泉頌》』,『沉著勁重為一體』。《孫秋生》筆筆方遒,稜截剛勁,結體樸厚,姿態靈動,略取側勢,藏巧于拙,謀篇亦能處理好字與字間的映帶呼應關系,書風質樸挺峭,剛勁剽悍。

龍門一系作品多數抽簽方法比較簡單,似乎常常不經過書丹而直接刻寫,故刀的意味比較濃厚,被看作『方筆的典型』。我們在臨習《孫秋生》時若筆筆求方必將成僵硬死板不作,實屬『畫字』。所以學此記更多應著眼于奇正相生的結構,而不必計較因刻鑿而成的節角,如描頭畫角便屬舍本逐末。何紹基、于右任用帖法寫碑,可稱善學。最好配合同時期墨跡,觀其下筆處,做到刀筆結合方為能手。

本書所用拓本為洛陽龍門石窟研究院珍藏之清『優填王』拓本。為便于讀者欣賞與臨習,本書所刊局部除滿版一頁為原大外,其余各頁均較原字略有放大,以饗同道。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