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淮表紀》為東漢著名摩崖刻石之一,全稱《司隸校尉楊淮從事下邳相緋表紀》,亦稱《卞玉過石門頌表紀》等。黃門卞玉為文,東漢熹平二年(公元一七三年)二月刻於陝西漢中褒谷石門西壁《石門傾》之南側。隸書,清王昶《金石萃編》載:『石高八丈三寸,寬二尺二寸,字共七行,每行二十四至二十六字不等。隸法圓勁遒逸。』時有黃門卞玉,謁歸過石門,見《石門頌》石刻,念及家鄉犍為武陽楊孟文其人世代三輩之軼事,乃為文記述楊孟文的孫輩楊淮、楊緋生前的仕跡和建樹,故又稱《楊淮、楊緋表紀》。一九七0年因修建水庫,將石刻切割移植置陝西省漢中市博物館。
所謂磨崖刻石,指的是直接刻鑿於山崖石壁上的文字,崖石經過簡略鑿磨整治,然后再刻字,用於敘功或記事。由於天然崖石沒有進行精細的加工,崖石常有裂縫、石筋,書刻時須讓開,所以摩崖文字一般較大,行款多不齊,錯落欹斜,自然而富有天趣。《楊淮表紀》便是摩崖類隸書刻石中較為著名的一塊。
該摩崖刻石因當時的環境和條件所限,率性書寫與鑿刻是自然之事,再經過大自然的風化及人工捶拓等因素的影響,其結體故有別於碑刻書法的肅穆嚴密、華貴俊雅。從整體章法看,給人一種因勢謀篇、隨意布陣、自然變化、無拘無束、豪放不羈之態,有呼之欲出之狀。經過一千八百多年的自然風化,可謂斑駁陸高,無形中又增添了幾分天然古朴、超神入妙、變幻莫測、出奇制勝之美。
從字的結構看,《楊淮表紀》相茂簡率,隨意而不拘形跡;渾厚高古而不失疏秀靈動;疏密有序而又一任自然;體格開張而又開合有度,無掛無礙,別具一格。對與其相鄰的《石門頌》而言,其結體更加縱放、恣肆,從中能領悟楷書的淵源,亦可窺見草書的雛型。《涵真閣漢碑跋》稱:《楊淮表紀》『字體與《石門頌》仿佛而疏盪過之』。清康有為評此石雲:『潤澤如玉;出於《石門頌》,而又與石經《論語》近,但疏盪過之。』
從用筆看,《楊淮表紀》U工無一般隸書所常見的波勢,繼承了古隸率意與簡潔的用筆風格。以圓筆為主,並把方筆與圓筆巧妙地融合,刪繁就簡,富於變化。起筆逆鋒,少有雁尾,但具有掠雁之勢;收筆回鋒,古厚儲蓄而富有韌性,毫無矜持做作之嫌,線條圓勁,獨具風姿。因字是書刻在凹凸不平的摩崖之上,故在字的形體上有因石就形之嫌,如『楊』字等。有的地方亦難免失去平衡與協調,但仍是實地拜謁后,再臨之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本書所刊拓本為河南省新鄉市博物館珍藏的清拓本,拓工甚精。為便於讀者欣賞與臨習,所刊局部均為原大,以饗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