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宙碑》全稱《漢故豫州從事尹府君銘》,東漢隸書碑刻。篆額已殘,僅存『從』、『銘』兩字。漢靈帝熹平六年(公元一七七年)四月立于河南鄢陵。元皇慶元年正月,達魯花赤阿八赤為修孔廟廣求石材于洧川發現,移至孔廟,後不知何時佚失。明熹靖年間,因河水泛漲,崖崩而重出,復遷回鄢陵孔廟。清王昶《金石萃編》載:『碑高八尺一寸,橫三尺九寸,字共十四行,滿行二十七字。』書法方整渾穆,清萬經《分隸偶存》評為『漢碑之優者』。碑石初出土時字口基本完整,一字不缺。清乾隆後拓本則『德壽不』等字已泐。碑陰有元皇慶三年題記。由于碑上無落款,因此,碑文的撰寫者與書丹者無從考證。相傳此碑為蔡邕所書。碑文主要記述了碑主人尹宙的家事、履歷和功德。尹宙,字周南,河南鄢陵人,其先祖出現于殷周之際,『世作師尹,赫赫之盛,因以為氏』。致秦王嬴政三川郡遷至潁川郡鄢陵的。家族中人世代為官,尹宙乃是東平相的玄孫、會稽太守的曾孫、富波侯相的孫子、守長社令的長子。他具有『溫良恭儉之德』,『交朋會友,貞賢是與』。並經常學習《春秋》、《公羊傳》和《書傳》。在仕途上,他歷任郡主簿、督郵、五官掾、功曹、守昆陽令、州郡從事等官職。官場生涯中,尹宙始終『進思盡忠,舉衡以處事,清身以歷時』。不以官職的顯赫卑微為榮辱,而是以一顆平常之心,履行好自己的職責和義務。漢靈帝熹平六年四月尹宙因病去世,終年六十二歲。
此碑是漢碑隸書中清秀疏朗的代表之一。其書風疏朗秀逸,用筆爽朗圓健,行筆一波三折,結體寬綽平正,內緊外拓,顧盼有情,筆畫細瘦圓健,體勢近似楷書,元明以來書家多稱贊之。清王澍評其書雲:『漢人隸書,每碑各自一格,莫有同者,大約多以古勁方拙為尚,獨《尹宙碑》筆法圓健,于楷為近。唐人祖其法者,斂之則為虞伯施,護之則為顏清臣。』後世每多以此碑與《孔廟碑》並稱『二廟』。康有為《廣藝舟雙楫》中雲:『《尹宙》風華艷逸,與《韓敕》、《楊孟文》、《曹全碑》同家,皆漢分中錄品。』清翁方綱《兩漢金石記》謂:『《尹宙》碑字較諸碑稍大,而沖和有度,正與《孔宙碑》可同玩之。』郭尚先雖認為《尹宙》比之《孔宙》『不及遠甚』,但他臨寫『二宙』時,仍說『筆下覺有秦篆氣』,並說《尹宙》『其神逸固不及《史晨》、《韓敕》諸石,而圓到整麗,要非魏人所能仿佛』(《芳堅館題跋》)。至乾隆前期,全碑仍一字不缺。其後拓本,泐字漸多。『尹宙碑』存世所見拓本最早為明拓本。該碑在用筆上多參有楷書筆意,我們在學習中應當充分注意這一特點並在此基礎上進行熟練運用,如夸張其筆畫的處理方法,從而從這一特點中發揮自己筆意表達的個性。但是在夸張的同時,我們亦不可忘記其筆畫的真諦:筆畫細瘦圓健而有篆籀之類氣。切不可一味地夸張表面形態而忽略了其內在的實質。只有在熟練掌握其筆畫之間的位置擺放的規律關系後,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其內緊外拓的精神和由空間位置關系的不同的處理方法所帶來的氣韻生動的神采之美。
《尹宙碑》是漢隸成熟時期的作品,在隸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學習此碑一定要仔細觀察,留心體會,抓住其用筆和結構的處理特點再去臨摹和創作,定會有所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