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性的困境︰哲學、文化和反文化

現代性的困境︰哲學、文化和反文化
定價:186
NT $ 186
 

內容簡介

作者在本書中提出的論點是,現代文化沿著主體主義的路線向前發展,這種發展已經導致在文化當中存在著心理學的自戀的對應物一哲學的自戀。人類文化活動的內在價值已經喪失了。現代世界觀的思想基礎已經遭到了破壞。

本書被譽為1940年代《啟蒙辯證法》出版以來最富于原創性的現代西方文化哲學著作。作者借助于心理學理論、法蘭克福學派的辯證理論以及歷史學家的理論,審慎地得出主體性和自戀的觀念。論證的核心是通過對于笛卡爾和康德以及胡塞爾和海德格爾進行一絲不苟的分析得來的。作者有志于創造一種非主體主義的自然主義形式的文化。他的洞見得益于弗洛伊德、費爾柏恩、溫妮科特、科胡特、塞內特、拉希、霍克海默、阿多諾、杜威、卡西爾、昆德拉和巴什拉。
 

目錄

序言︰困境
致謝
導論︰現代性、哲學和文化
 現代性論爭
 作為一種文化過程的哲學
第一部分 主體和對象的動力機制
 第一部分引言
 第一章  主體主義和先驗的綜合
  主體主義無孔不入
  主體主義——先驗的綜合
 第二章 打造新的立場︰笛卡兒
  二元對立
  先驗之橋
 第三章 重鑄綜合︰康德
  認識的兩種秩序
  使兩種秩序聯姻 
 第四章 哲學的自戀和主體主義的極端化 
  主體主義的財富
  自戀的精神動力學概念
  哲學的自戀
  哲學自戀的辯證法
 第五章 沒有對象的主體主義︰胡塞爾
  胡塞爾後期著作的理論構架
  《笛卡兒式的沉思》中主體間性的失敗
  放浪不羈的自我
  胡塞爾和薩特
  現象學諸謎題
  結論
 第六章 沒有主體的主體主義︰海德格爾
  《存在與時間》的理論框架
  此在和展開狀態
  列維納斯和此在的空虛性
  海德格爾的世界概念的坍塌
  結論 
第二部分 現代性理論
 第二部分引言
 第七章 啟蒙和自戀︰阿多諾、霍克海默和拉希
  辯證理論
  理論中的瑕疵
 第八章 文化理論和反文化的興起
  文化視野與辯證的視野
  文化主體主義和反文化
第三部分 文化維度
 第三部分引言
 第九章 反文化和所謂的哲學死亡
  主體主義的局限性
  反文化的哲學
  後現代主義
 第十章 文化的形而上學︰一種多元主義——自然主義的觀點
  完整性和關聯
  文化的概念
  文化和心靈︰溫尼科特、卡西爾和杜威
  文化和自然
 後記︰人道主義、民主和文化
  樓梯上的納粹軍靴
  反文化和美國式民主
  並非墓志銘
注釋
參考文獻
索引
 

我們生活在一個劇烈變革時期的末葉。自文藝復興以來在西方世界的思想和社會中所發生的變革方興未艾,創造出了一種新型文化,它與中世紀西方迥然有別,在入類歷史上獨樹一幟。這種文化的發展勢頭一直不可遏止,使它那根本性的視野中所具有的內涵窮形盡相,不折不扣地展露于世間。我們,所有生活在西歐和中歐、加拿大和美國的人,都是這種文化的嫡系傳人,與它水乳交融,正如魚水之諧。但是9非西方世界也已經感受到了這種文化的強有力的影響,其發展方向亦受之引導。通過殖民主義、貿易往來以及輸出意識形態,現代西方把它自己文明的組成要素注人到非西方社會固有的文化之中。如今,世界上大多數民族形似某種含有歷史層次的蛋糕,在其中,相互附著而生的不同社會群落體現了不同世代的生活方式,而這種分層狀況主要是由一個民族,無論是直接還是間接地,受西方現代性影響的程度深淺來決定的。這個地球上絕太多數成員一涉足這世間就是現代性的子孫,可不管他們自己是投懷送抱還是卻之不恭。

誠然,現代性現象無法一筆抹殺,但是,同樣無可否認的是,它在當代西方正處于風燭殘年。像19世紀那樣對于不可遏止的進步的欣羨之情以及對于現代性的幾乎無一例外的愚妄自信已經離我們遠去了。在科學和哲學中,在探求知識之時對于確定性和盡善盡美所懷有的那種不加置疑的信念,一如先前我們對于宗教和政治權威的信仰,現在看起來幼稚得不可救藥。與1850年以前的探求相比較而言,自世紀之交以來,哲學和其他一些形式的探求展現出了一種新的趨向和推動力,對于什麼東西是不言而喻的,什麼東西不需要證據亦可遂下定論,似乎每一個作家的感受力都整個兒改變了。數十年來在藝術、音樂和文學中發生的變革使關于何謂藝術的各種見解泛濫成災,它們否定了表象的有效性,讓那些沒有批判能力的公眾茫然不知所措。對大多數人而言,人類生活和道德所具有的宗教性內涵及其重要性不再是合法化、力量和目標的充足源泉。上個世紀,杰斐遜對于民主要以土地所有制為基礎的信念以及美國的民主的創始人的大多數經濟的和社會的預設被徹底顛倒了。無論我們對于我們這個集體的未來可能形成什麼樣的見解或有何期望,技術創新都把它們砸個粉碎,周而復始,從不間斷。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現代性的搖籃,中歐和西歐,實際上已經把它自己損毀得分崩離析,如今,它在這種表面上看來將長期持續的分裂狀態中苟延殘喘,而仰賴它在文化上孳息的子孫——蘇聯和美國。

文藝復興以後的西方社會是以現代性這種文化諸原則的混合物為基礎的,自然,現代性自16-17世紀的嬰幼時期以來已經大有改觀。但是,在另一種意義上,它又不離其宗。我們所有公共紀念碑上的文字大同小異,我們想象力所能及的所有美國政治運動都拉大旗做虎皮為自己披掛上國旗、援引18世紀的憲法,17—18世紀的科學和理性主義的理想寫八了每一本中學科學教科書的緒論中,而且沒有人聲言贊同回到中世紀。我們這個時代令人矚目的問題是,有什麼東西萬劫不復,而又有什麼東西依然故我,現代性已經死去了,還是僅僅處于沉睡之中,它的各種理想是否還能充當我們的路標?現代性是應當死灰復燃、東山再起呢,還是應當滿載榮譽埋葬于阿靈頓國家公墓,抑或應當埋葬于南部希朗克斯的一塊空地之中?或者,難道今天如此昭然若揭的顛覆竟然是現代性的完成,而其內涵我們一直一知半解,未窺究竟?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