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與藝術的關系非常密切,中外古今均有這一情況,從繪畫、雕塑、圖案、裝飾以至于詩文。尤其重要的是,中國印由于宋之米芾、元之趙孟、吾丘衍、王冕與明之文彭等著名文人的介入,于印之母干上綻出篆刻藝術的新支,從生活升華為藝術,成為華夏藝苑中的奇葩。
印石及篆刻不但在民間普遍被當作饋贈的禮品,而且經常被當作國禮送給外賓。即以西泠印社而論︰早在1980年周哲文即隨國家展覽團赴美國、日本獻藝。譽滿彼邦;到了2001年在上海召開的亞洲太平洋地區經合組織會議(APEC),韓天衡曾受命為各國首腦刻贈國禮印章。
印與書畫的關系十分密切。書畫上用印,有以下三類︰書畫家之印不但是其真偽的憑證,且對畫面起到調節的作用。潘天壽先生曾說︰殷紅的印猶如秤砣,對書畫的平衡有很大作用。鑒賞家與收藏家的題跋與印章.對書畫的真偽判斷及其他研究也都是十分重要的。
印與文藝的關系,還表現在文學上。篆刻中特有“閑章”一類,所刻或是吉語、祝詞(如“延年”、“吉祥如意”等);或以言志、抒懷(如“淡泊”、“寧靜致遠”等);或以警語有類座右銘(如“自強不息”、“一日三省”等)。至于印面或邊款上長篇累牘的刻以文章或詩詞的,古已有之,至今為盛。
收藏印除了用于書畫上以外,各類紙質文物上均可用之。尤以各種拓本,可于其前後或中間空隙處鈐“某某所藏金石”或“某某手拓”等印,頗有萬墨叢中數點紅的美感。後之研究者。並可從而知其流傳。藏書印自明朝起即成為收藏印中之重要門類,昔年多有專加輯梓者。國際上盛行藏書票,中國近年亦成風尚。余曾自印制藏書票,自覺亦頗超逸。至于歷年之賀卡,作者從不用坊間所印制者。作者用生肖圖形印及多方吉語印為主,再加朱書甲骨文“新年好”三字,而以墨水筆上下款巧置其間。整體感覺既吉慶又高雅,海內外親友們多歡喜而珍藏之。
古人以玉備五德,故有君子佩玉之習慣。又有佩印之例,最出名者為戰國時蘇秦曾佩六國之相印。直到近代,還有不少人佩印于身,玉、石、牙、金諸質均有。現代人手上的戒指印,大約與漢晉時人身上的帶鉤印相當,以便于應用為主,兼有飾品、美化之意。
千百年來,印一直充文房之用,故亦屬文玩之一類。自宋以來就有人收藏印章。明末之周亮工更是到處求人治印,從而撰成第一本《印人傳》。到了清代,藏印之風益盛,曾出現三部著名的集體印譜︰張灝《學山堂印譜》、周亮工《賴古堂印譜》、汪啟淑《飛鴻堂印譜》。汪氏又有《續印人傳》之作,繼之者為西泠創社四英之一葉銘的《廣印人傳》。葉著收集到清末為止,像王福盒、童大年等均未錄。余有志于印人傳垂四十年,已著《西泠群星》《福建印人傳》等。擬繼葉而撰《續廣印人傳》,收到新中國建立前為止。
目錄
第一章 中國印緒論
1. 印
2. 印文化
3. 印之起源
4. 印,信也
5. 印之同義詞
6. 印與語言文字
7. 印材
8. 印鈕
9. 印之形制
10. 印之制造
11. 印之用法
12. 印之用途
第二章 印與經濟政治
1. 印與經濟
2. 印與政治
3. 印與民族
4. 印與姓氏
5. 印與宗教
6. 印與軍事
7. 印與民俗
第三章 印與文學藝術
1. 閑章
2. 印與詩文
3. 肖形印
4. 印與書法繪畫
5. 印與音樂舞蹈
6. 印與戲劇
7. 印謎
第四章 印與篆刻
1. 印學史
2. 篆刻史
3. 篆刻流派
4. 印之邊款
5. 印譜
6. 印社
第五章 印與自然及其他
1. 印與天地
2. 印與生物
3. 印與衣服
4. 印與飲食
5. 印與居住
6. 印與行路及郵驛
7. 印與醫藥
8. 印與體育
第六章 賞印與藏印
1. 印之文字美
2. 印之章法美
3. 印之線條美
4. 印之內容與形式
5. 印品
6. 藏印與蓄石
7. 印章拍賣及辨偽
8. 集印
第七章 中國印走向世界
1. 中西印學之比較
2. 中國印之外傳
3. 中國印光耀人寰
1. 印
2. 印文化
3. 印之起源
4. 印,信也
5. 印之同義詞
6. 印與語言文字
7. 印材
8. 印鈕
9. 印之形制
10. 印之制造
11. 印之用法
12. 印之用途
第二章 印與經濟政治
1. 印與經濟
2. 印與政治
3. 印與民族
4. 印與姓氏
5. 印與宗教
6. 印與軍事
7. 印與民俗
第三章 印與文學藝術
1. 閑章
2. 印與詩文
3. 肖形印
4. 印與書法繪畫
5. 印與音樂舞蹈
6. 印與戲劇
7. 印謎
第四章 印與篆刻
1. 印學史
2. 篆刻史
3. 篆刻流派
4. 印之邊款
5. 印譜
6. 印社
第五章 印與自然及其他
1. 印與天地
2. 印與生物
3. 印與衣服
4. 印與飲食
5. 印與居住
6. 印與行路及郵驛
7. 印與醫藥
8. 印與體育
第六章 賞印與藏印
1. 印之文字美
2. 印之章法美
3. 印之線條美
4. 印之內容與形式
5. 印品
6. 藏印與蓄石
7. 印章拍賣及辨偽
8. 集印
第七章 中國印走向世界
1. 中西印學之比較
2. 中國印之外傳
3. 中國印光耀人寰
序
印,英文作Seal,拉丁文作Sigillure,在世界上的絕大多數國家與地區都有應用。從遠古至今日,印在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如經濟、政治、宗教、藝術等)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中西均有印文化。
中國印,如從河南舞陽縣賈湖新石器時代前期遺址出土的陶印模算起,已經約有八千年的悠久歷史。其底部,有個陰刻的“十”字形。有個非常巧合的事︰當年西泠同社陳壽榮所撰的《夏代有印初步設想》中附有一件清代大金石家陳介祺所藏的古陶拓片。上面則有一個陽文的“十”字形印跡。當然不能說兩者之間有什麼關系,但至少說明在新石器時期以陶印模在陶器抑印出印記是完全有可能的事。
世界事理每有彼此雷同者,令人稱奇不置。余齋稱“千鏡齋”,以珍藏古銅鏡千余面而名。余歷年頗研究古今中外之鏡文化,深知世界之古鏡大體上可分兩大系︰東方以我國之圓版具鈕鏡系為代表,西方以西亞、埃及、希臘、羅馬等國之圓版有柄鏡為代表。今從印論,也可以分為兩大系︰中國、日本系以文字為主,僅鈐蓋印(Stamp Seal)一類,最大特點為以後從生活升華至藝術領域;近東、歐洲系則有七千年之歷史,以圖形為主,除鈐蓋筇外還有滾筒印(Cylinder Seal)、聖甲蟲印(Scax曲Seal)等,但一度輝煌後漸趨沒落。
中國印有許多同義詞,最早出現的是“璽”字。“璽”字的基本形作“木”或“木”,可以加上“土”旁、“金”旁以及其他。關于“璽”字的確認,直到清朝乾嘉學派的程瑤田為《看篆樓古銅印譜》作序時才提出,真可謂千古只眼。至于如何從字形上加以解釋,則許慎說文解字》及程氏均付闕如。余在此斗膽提出︰其中心為璽之物質本體,其下之兩邊筆畫為鈐蓋時將封泥從旁擠出之象。古人造字時常以短筆畫(尤其帶斜者)代表紋與文,則此兩筆即鈐抑後所呈現之紋(即印文)也。印之其他同義詞見于印上者還有章、信、記、節、寶、圖章、關防等;不見下印上者還有押、戳等。
甲骨文已經有“印”字,其形為。但至今學者多以為這個字實為“抑”字,而否認它是“印”字(如《甲骨文字典》)。唯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甲骨文編》稱︰“古印、抑一字。”今從其形之以手抑人(此人形後來理解為節,以竹節中分為信也),與後來之大、小篆相合,以及甲骨文之時的確已經有印了這兩層因素反思,應該也是“印”字。何況,從中外文法上看名詞、動詞同一字的不可勝計。“印”字也應該既有印之物質,又兼抑印之動作。古印譜之名,有《冰鐵戡印印》《蛻盒印印》等。所以,我堅信甲骨文已有“印”字!
奇怪的是︰古今未曾給印有過全面的定義。我經多年思考,于2005年西泠印社印學峰會上發表的《中西印文化概論》中提出印定義的三點論,翌年收入拙著《世界印文化概說》中。我認為完整的“印”定義,應包括印的本體(又分形制與鐫刻兩部分)、功能(復制印記)及權威(所謂“印,信也”)。各國印在萌蘗時期,其權威多不彰。
中國印和世界其他各國印一樣,其起源與作用都是先經濟而後政治。從文物上說,新石器前期的陶器上已有記跡。從文獻上說,在成書于戰國的《周禮》中已有三處談到印,而均與貨物、財產有關。例如︰在《地官‧司市》中稱:“凡通貨賄,以璽節出入之。”和周禮》同為中國早期歷史文獻的《禮記》中,也有“固封璽”(見于月令》)的記載。所封的當是官私財貨或是庫房的門戶。
古今中外的數以萬計的印中,都可以分成官印與私印兩大類。如從數量上說,私印自然遠比官印為多。但從社會與歷史上說,官印又顯見更具重要性。由于印對社會管理的關系至關重要,甚至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人類漫長的數千年文明歷史全靠以印為象征的官方設施得以維持。從官印說,它無所不在,遍布于政治、經濟、軍事、宗教以及法律、農牧、工商、海關、國際交往、文化諸領域。過去是如此,現在又何曾改變。整個國家機構,從中央到地方,直至各行各業的大小部門無不設置公章(亦即歷史上的官印)。要辦成什麼事,沒蓋幾方印哪成?在照片上,蓋的則是鋼印;在文物和特種文件上,蓋的則是火漆印。
中國印,如從河南舞陽縣賈湖新石器時代前期遺址出土的陶印模算起,已經約有八千年的悠久歷史。其底部,有個陰刻的“十”字形。有個非常巧合的事︰當年西泠同社陳壽榮所撰的《夏代有印初步設想》中附有一件清代大金石家陳介祺所藏的古陶拓片。上面則有一個陽文的“十”字形印跡。當然不能說兩者之間有什麼關系,但至少說明在新石器時期以陶印模在陶器抑印出印記是完全有可能的事。
世界事理每有彼此雷同者,令人稱奇不置。余齋稱“千鏡齋”,以珍藏古銅鏡千余面而名。余歷年頗研究古今中外之鏡文化,深知世界之古鏡大體上可分兩大系︰東方以我國之圓版具鈕鏡系為代表,西方以西亞、埃及、希臘、羅馬等國之圓版有柄鏡為代表。今從印論,也可以分為兩大系︰中國、日本系以文字為主,僅鈐蓋印(Stamp Seal)一類,最大特點為以後從生活升華至藝術領域;近東、歐洲系則有七千年之歷史,以圖形為主,除鈐蓋筇外還有滾筒印(Cylinder Seal)、聖甲蟲印(Scax曲Seal)等,但一度輝煌後漸趨沒落。
中國印有許多同義詞,最早出現的是“璽”字。“璽”字的基本形作“木”或“木”,可以加上“土”旁、“金”旁以及其他。關于“璽”字的確認,直到清朝乾嘉學派的程瑤田為《看篆樓古銅印譜》作序時才提出,真可謂千古只眼。至于如何從字形上加以解釋,則許慎說文解字》及程氏均付闕如。余在此斗膽提出︰其中心為璽之物質本體,其下之兩邊筆畫為鈐蓋時將封泥從旁擠出之象。古人造字時常以短筆畫(尤其帶斜者)代表紋與文,則此兩筆即鈐抑後所呈現之紋(即印文)也。印之其他同義詞見于印上者還有章、信、記、節、寶、圖章、關防等;不見下印上者還有押、戳等。
甲骨文已經有“印”字,其形為。但至今學者多以為這個字實為“抑”字,而否認它是“印”字(如《甲骨文字典》)。唯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甲骨文編》稱︰“古印、抑一字。”今從其形之以手抑人(此人形後來理解為節,以竹節中分為信也),與後來之大、小篆相合,以及甲骨文之時的確已經有印了這兩層因素反思,應該也是“印”字。何況,從中外文法上看名詞、動詞同一字的不可勝計。“印”字也應該既有印之物質,又兼抑印之動作。古印譜之名,有《冰鐵戡印印》《蛻盒印印》等。所以,我堅信甲骨文已有“印”字!
奇怪的是︰古今未曾給印有過全面的定義。我經多年思考,于2005年西泠印社印學峰會上發表的《中西印文化概論》中提出印定義的三點論,翌年收入拙著《世界印文化概說》中。我認為完整的“印”定義,應包括印的本體(又分形制與鐫刻兩部分)、功能(復制印記)及權威(所謂“印,信也”)。各國印在萌蘗時期,其權威多不彰。
中國印和世界其他各國印一樣,其起源與作用都是先經濟而後政治。從文物上說,新石器前期的陶器上已有記跡。從文獻上說,在成書于戰國的《周禮》中已有三處談到印,而均與貨物、財產有關。例如︰在《地官‧司市》中稱:“凡通貨賄,以璽節出入之。”和周禮》同為中國早期歷史文獻的《禮記》中,也有“固封璽”(見于月令》)的記載。所封的當是官私財貨或是庫房的門戶。
古今中外的數以萬計的印中,都可以分成官印與私印兩大類。如從數量上說,私印自然遠比官印為多。但從社會與歷史上說,官印又顯見更具重要性。由于印對社會管理的關系至關重要,甚至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人類漫長的數千年文明歷史全靠以印為象征的官方設施得以維持。從官印說,它無所不在,遍布于政治、經濟、軍事、宗教以及法律、農牧、工商、海關、國際交往、文化諸領域。過去是如此,現在又何曾改變。整個國家機構,從中央到地方,直至各行各業的大小部門無不設置公章(亦即歷史上的官印)。要辦成什麼事,沒蓋幾方印哪成?在照片上,蓋的則是鋼印;在文物和特種文件上,蓋的則是火漆印。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