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本羌族民族史,也是一本羌族民族志。
羌族聚居於四川省西部岷江和湔江流域的高山深谷中一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茂縣、理縣、松潘和地屬綿陽的北川等地。本書通過對這些地區社會、歷史與文化的長時段調查和多層次探討,展現了華夏西部族群邊界的變遷,以及中華民族融合的過程。
這是一本凝集了作者十幾年田野考察經驗的傾情力作,是對羌民幾千年生存繁衍狀態的一次深刻解讀。
目錄
序(李亦園)
前言
文本與田野說明
社會篇
導言
第一章 地理環境與人群
一、 各行政區簡介
二、 語言、體質外貌與文化表征:誰是羌族?
第二章 村寨與城鎮生活
一、 村寨聚落
二、 村寨中的經濟生活
三、 城鎮、街市與鄉上
四、 鄰近城鎮:松潘、馬爾康、灌縣與成都
第三章 族群認同與區分
一、 婚姻與家庭
二、 家族
三、 村寨與其守護神
四、 「羊腦殼」與「牛腦殼」
五、 「爾瑪」、「漢人」與「蠻子」
六、 「爾瑪」與羌族
七、 「一截罵一截」的族群體系
第四章 結構下的情感與行為
一、 村寨生活中的「我族」與「他族」
二、 村寨中的鄰人與女人
三、 社會規范、污穢與代罪羔羊
四、 岷江上游村寨中的毒藥貓
五、 女性與貓:區分的破壞者
六、 「內部毒藥貓」與「外在毒藥貓」
七、 無毒不成寨
八、 經驗、歷史與神話
九、 「現在毒藥貓少多了」
歷史篇
導言
第五章 羌族史:典范與解構典范
一、 典范的羌族史
二、 近代國族主義下之民族與中華民族
三、 典范羌族史的形成過程
第六章 羌族史的再建構:華夏邊緣觀點
一、 商至漢代華夏之羌人概念變遷
二、 華夏邊緣羌人地帶之形成:東漢晚期至魏晉
三、 羌人帶的萎縮:漢化、番化與夷化
四、 羌人帶上最後的「羌人」
五、 民國時期民族調查者所發現的羌民
六、 華夏邊緣的本質及其變遷
第七章 本土根基歷史:弟兄祖先故事
一、 根基歷史
二、 村寨中的弟兄祖先故事
三、 根基歷史的內在結構
四、 「弟兄祖先故事」中的歷史心性
第八章 羌族認同與英雄祖先歷史
一、 20世紀上半葉羌族認同的萌芽
二、 老實的蠻子:周倉與孟獲的子民
三、 漢族的拯救者:李冰與樊梨花的後代
四、 古老的華夏:大禹子孫
五、 過去很強大後來被打敗的羌族
六、 流傳羌族中的兩種神話傳說
七、 羌族認同及其本土歷史記憶
文化篇
導言
第九章 古羌人文化:事實、敘事與展演
一、 社會記憶中的古羌人文化
二、 古華夏對羌文化的描述
三、 文化誇耀與模仿:北川羌人的例子
四、 近代羌文化探索與書寫
五、 近代羌民文化探索:宗教信仰
六、 在差異體系中尋找相似
七、 異文化書寫中的華夏邊緣建構與再建構
第十章 當代羌族認同下的文化再造
一、 羌族本土文化建構的背景
二、 羌族文化再造:語言、文字
三、 羌歷年與鍋庄舞
四、 羌族婦女服飾
五、 飲食文化:北川的例子
六、 天神、白石信仰、端公與祭山會
七、 文化展演
結語:歷史的創作物與創作者
一、 華夏邊緣的歷史與「歷史」
二、 另類「歷史」
三、 歷史與「歷史」下的近代產物
四、 華夏邊緣的省思:人類生態觀點
五、 近代華夏邊緣再造:由「蠻夷」到「少數民族」
六、 中國民族的再思考
參考書目
謝詞
追記
前言
文本與田野說明
社會篇
導言
第一章 地理環境與人群
一、 各行政區簡介
二、 語言、體質外貌與文化表征:誰是羌族?
第二章 村寨與城鎮生活
一、 村寨聚落
二、 村寨中的經濟生活
三、 城鎮、街市與鄉上
四、 鄰近城鎮:松潘、馬爾康、灌縣與成都
第三章 族群認同與區分
一、 婚姻與家庭
二、 家族
三、 村寨與其守護神
四、 「羊腦殼」與「牛腦殼」
五、 「爾瑪」、「漢人」與「蠻子」
六、 「爾瑪」與羌族
七、 「一截罵一截」的族群體系
第四章 結構下的情感與行為
一、 村寨生活中的「我族」與「他族」
二、 村寨中的鄰人與女人
三、 社會規范、污穢與代罪羔羊
四、 岷江上游村寨中的毒藥貓
五、 女性與貓:區分的破壞者
六、 「內部毒藥貓」與「外在毒藥貓」
七、 無毒不成寨
八、 經驗、歷史與神話
九、 「現在毒藥貓少多了」
歷史篇
導言
第五章 羌族史:典范與解構典范
一、 典范的羌族史
二、 近代國族主義下之民族與中華民族
三、 典范羌族史的形成過程
第六章 羌族史的再建構:華夏邊緣觀點
一、 商至漢代華夏之羌人概念變遷
二、 華夏邊緣羌人地帶之形成:東漢晚期至魏晉
三、 羌人帶的萎縮:漢化、番化與夷化
四、 羌人帶上最後的「羌人」
五、 民國時期民族調查者所發現的羌民
六、 華夏邊緣的本質及其變遷
第七章 本土根基歷史:弟兄祖先故事
一、 根基歷史
二、 村寨中的弟兄祖先故事
三、 根基歷史的內在結構
四、 「弟兄祖先故事」中的歷史心性
第八章 羌族認同與英雄祖先歷史
一、 20世紀上半葉羌族認同的萌芽
二、 老實的蠻子:周倉與孟獲的子民
三、 漢族的拯救者:李冰與樊梨花的後代
四、 古老的華夏:大禹子孫
五、 過去很強大後來被打敗的羌族
六、 流傳羌族中的兩種神話傳說
七、 羌族認同及其本土歷史記憶
文化篇
導言
第九章 古羌人文化:事實、敘事與展演
一、 社會記憶中的古羌人文化
二、 古華夏對羌文化的描述
三、 文化誇耀與模仿:北川羌人的例子
四、 近代羌文化探索與書寫
五、 近代羌民文化探索:宗教信仰
六、 在差異體系中尋找相似
七、 異文化書寫中的華夏邊緣建構與再建構
第十章 當代羌族認同下的文化再造
一、 羌族本土文化建構的背景
二、 羌族文化再造:語言、文字
三、 羌歷年與鍋庄舞
四、 羌族婦女服飾
五、 飲食文化:北川的例子
六、 天神、白石信仰、端公與祭山會
七、 文化展演
結語:歷史的創作物與創作者
一、 華夏邊緣的歷史與「歷史」
二、 另類「歷史」
三、 歷史與「歷史」下的近代產物
四、 華夏邊緣的省思:人類生態觀點
五、 近代華夏邊緣再造:由「蠻夷」到「少數民族」
六、 中國民族的再思考
參考書目
謝詞
追記
序
我與本書作者王明珂先生應是相隔一世代的人,我的學術研究歷程是成長於1970年代以前,所以我對「民族」、「族群」等概念應是屬於「客觀文化特征」派的;王先生的學術研究歷程是成長於1970年代以後的,所以他的「民族」、「族群,,概念明顯是較偏於「主觀認同」派的。因此,朋友們與同行們,無論是與我同世代或比我年輕一兩世代的人假如看到我為王先生這本明顯是解構文化特征論的《羌在漢藏之間》的著作寫序,想必會為我捏一把冷汗。不過我自己倒是心平氣和,而且十分高興願意為這一本難得兼具民族史、歷史人類學及族群研究的當代「典范」大著作推介。
其實,我早已讀過王明珂先生先前的一本著作《華夏邊緣》,很能理解他的論點,而且很欣賞他能挑選「羌族」這個例子來發揮他的理論分析,所以也曾設法支持他在「羌族」中進行更長久的田野工作。如今他又把他更豐富的實地研究資料組織起來寫成本書,把他的族群邊緣理論借羌族的「歷史」演變鋪陳得淋漓盡致,使人讀來不但興趣盎然,不忍釋手,而且每讀完一章都會引起不斷的反思與聯想,這也就是本書最大的特點,能讓背景不一樣的人也樂於閱讀。
王先生在本書一開始就說明這是一本以「族群邊緣理論」來探討分析所謂「羌族」的歷史民族志,他從古代中原的漢族與西方各民族長久互動的歷程人手,透過人類族群之間資源共享與競爭關系所產生的認同與區分現象的辯解,以及「文化展演」過程的促進,再加上對當代國族主義形成的剖析,從而對今日所謂「羌族」的出現有極精彩的論述,同時也對中國民族或中華民族的起源與形成提出一種全新而將引起更多反思與爭論的歷史人類學詮釋。
首先,王先生認為所謂「羌人」或「羌族」在歷史上實際是一個模糊而不斷變動、飄移的群體,他們之所以成為當代的「羌族」,其實是經過三個步驟而成:最早在商代至秦漢的所謂「羌人」,其實是中原華夏族群對中國西方異族的統稱,他們的范圍隨華夏領域擴大而西移;較後代又因為有藏族的崛起,羌人即成為漢、藏兩族之間的族群緩沖地帶,也就是所謂族群的邊緣,隨兩族勢力的消長而改變其范圍。第二步驟是在西方國族主義影響下,中國民族志的書寫,形成核心與邊疆少數民族的體系,傳統的「羌族文化」或「氐羌文化」遂被建構成為邊疆某一少數民族的文化。最後,則是在1960年代的民族分類划分下,「羌族」成為55個少數民族之一以後,他們自己也在文化交競展演的過程中創造本土的文化形象而定下型來。這種族群的形成雖然復雜而曲折,但作者卻能利用他從1994年至2002年連續九年間長久而詳細的田野實地調查與文獻資料探索,很巧妙而動人地把「羌族」人飄移、模糊而至於「定型」的故事刻畫得絲絲人扣,其間他利用了很多有趣而深刻的例子來襯托復雜的現象,例如他的「毒藥貓理論」、「羊腦殼」與「牛腦殼」故事、「弟兄故事」與「祖先英雄」傳說,以至於所謂「一截罵一截」的現象等等,都能引起讀者會心一笑的體認。作者這些詳盡的田野資料不但能引起一般讀者的共鳴,也使我們自認為是田野老手的人類學家至為折服,盡管作者一再自謙說他並非是一個人類學家。
┅┅
其實,我早已讀過王明珂先生先前的一本著作《華夏邊緣》,很能理解他的論點,而且很欣賞他能挑選「羌族」這個例子來發揮他的理論分析,所以也曾設法支持他在「羌族」中進行更長久的田野工作。如今他又把他更豐富的實地研究資料組織起來寫成本書,把他的族群邊緣理論借羌族的「歷史」演變鋪陳得淋漓盡致,使人讀來不但興趣盎然,不忍釋手,而且每讀完一章都會引起不斷的反思與聯想,這也就是本書最大的特點,能讓背景不一樣的人也樂於閱讀。
王先生在本書一開始就說明這是一本以「族群邊緣理論」來探討分析所謂「羌族」的歷史民族志,他從古代中原的漢族與西方各民族長久互動的歷程人手,透過人類族群之間資源共享與競爭關系所產生的認同與區分現象的辯解,以及「文化展演」過程的促進,再加上對當代國族主義形成的剖析,從而對今日所謂「羌族」的出現有極精彩的論述,同時也對中國民族或中華民族的起源與形成提出一種全新而將引起更多反思與爭論的歷史人類學詮釋。
首先,王先生認為所謂「羌人」或「羌族」在歷史上實際是一個模糊而不斷變動、飄移的群體,他們之所以成為當代的「羌族」,其實是經過三個步驟而成:最早在商代至秦漢的所謂「羌人」,其實是中原華夏族群對中國西方異族的統稱,他們的范圍隨華夏領域擴大而西移;較後代又因為有藏族的崛起,羌人即成為漢、藏兩族之間的族群緩沖地帶,也就是所謂族群的邊緣,隨兩族勢力的消長而改變其范圍。第二步驟是在西方國族主義影響下,中國民族志的書寫,形成核心與邊疆少數民族的體系,傳統的「羌族文化」或「氐羌文化」遂被建構成為邊疆某一少數民族的文化。最後,則是在1960年代的民族分類划分下,「羌族」成為55個少數民族之一以後,他們自己也在文化交競展演的過程中創造本土的文化形象而定下型來。這種族群的形成雖然復雜而曲折,但作者卻能利用他從1994年至2002年連續九年間長久而詳細的田野實地調查與文獻資料探索,很巧妙而動人地把「羌族」人飄移、模糊而至於「定型」的故事刻畫得絲絲人扣,其間他利用了很多有趣而深刻的例子來襯托復雜的現象,例如他的「毒藥貓理論」、「羊腦殼」與「牛腦殼」故事、「弟兄故事」與「祖先英雄」傳說,以至於所謂「一截罵一截」的現象等等,都能引起讀者會心一笑的體認。作者這些詳盡的田野資料不但能引起一般讀者的共鳴,也使我們自認為是田野老手的人類學家至為折服,盡管作者一再自謙說他並非是一個人類學家。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