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用「天人之境」這個富有中國思想特色的名稱,來象征斯賓諾莎氣勢洶洶之所以推崇的最高境界,但這並不是本書著力論證的主題。作者旨在勾勒斯賓諾莎的生活世界的思想語境,梳理斯賓諾莎研究的脈絡譜系,解析斯賓諾莎哲學的表述和構造方法,重構其「道-德」形而上學體系,進而研究其哲學中的若干重要問題,並略作比較和反思,對中國的斯賓諾莎哲學乃至近代哲學研究不無裨益。
與此同時,作者也力圖以詩意的筆觸反省我們的道德處境,追思人生中不能隨的輕逸和沉重,開闊我們狹窄的胸襟,拓展我們孱弱的理智,升華我們躁動的情感,讓我們從飄忽不定的生存暈眩中得享理智之愛,臻天人之境。
目錄
序言
引用體例
一 思想的語境
1.1 近代思想史的定位
1.2 科學世界觀的革命
1.2.1 科學革命的詮釋模式
1.2.2 科學世界觀的哲學主題
1.3 理智共同體的重組
1.3.1 拉丁語
1.3.2 世俗化
1.3.3 理智網絡
1.4 哲學史范式的變革
1.4.1 研究范式的轉變
1.4.2 懷疑論與確定性
二 詮釋的譜系
2.1 生前身後事
2.2 編纂與譯介
2.2.1 編纂與英譯
2.2.2 中譯與研究
2.2.3 傳記與導引
2.2.4 文選與文集
2.3 總論與方法
2.3.1 溯源與分析
2.3.2 結構與表現
2.3.3 邏輯與方法
2.4 主題與語境
2.4.1 主題性透視
2.4.2 語境與比較
2.5 政治與宗教
2.5.1 啟蒙與自由
2.5.2 權力與政治
2.5.3 哲學與宗教
三 構造的邏輯
3.1 分析與綜合
3.2 定義與命名
3.3 無限與有限
3.4 修辭與敘事
四 體系的重構
4.1 世界:從無限到有限的推演
4.1.1 德勒茲的表現主義詮釋方式
4.1.2 直接無限樣式與間接無限樣式
4.2 個人:從有限到無限的努力
4.2.1 從偶然的遭遇到必然的行動
4.2.2 從有限的生存到無限的自由
五 問題的解析
5.1 樣式與屬性
5.1.1 實體與樣式的關系
5.1.2 一、二、三
5.2 充分觀念論
5.2.1 真觀念、充分觀念、錯誤觀念
5.2.2 充分觀念是否可能?
5.2.3 語言與思想
5.3 必然與自由
5.3.1 必然性的結構
5.3.2 人類自由的層次
六 比較與反思
6.1 理性與經驗的糾葛
6.1.1 認識論轉向與兩種主義的標簽
6.1.2 思辨的事實與經驗的事實
6.1.3 Molyneux問題
6.2 理性倫理與敘事倫理
6.2.1 三個案例
6.2.2 倫理學是怎樣被遵守的
引用文獻
引用體例
一 思想的語境
1.1 近代思想史的定位
1.2 科學世界觀的革命
1.2.1 科學革命的詮釋模式
1.2.2 科學世界觀的哲學主題
1.3 理智共同體的重組
1.3.1 拉丁語
1.3.2 世俗化
1.3.3 理智網絡
1.4 哲學史范式的變革
1.4.1 研究范式的轉變
1.4.2 懷疑論與確定性
二 詮釋的譜系
2.1 生前身後事
2.2 編纂與譯介
2.2.1 編纂與英譯
2.2.2 中譯與研究
2.2.3 傳記與導引
2.2.4 文選與文集
2.3 總論與方法
2.3.1 溯源與分析
2.3.2 結構與表現
2.3.3 邏輯與方法
2.4 主題與語境
2.4.1 主題性透視
2.4.2 語境與比較
2.5 政治與宗教
2.5.1 啟蒙與自由
2.5.2 權力與政治
2.5.3 哲學與宗教
三 構造的邏輯
3.1 分析與綜合
3.2 定義與命名
3.3 無限與有限
3.4 修辭與敘事
四 體系的重構
4.1 世界:從無限到有限的推演
4.1.1 德勒茲的表現主義詮釋方式
4.1.2 直接無限樣式與間接無限樣式
4.2 個人:從有限到無限的努力
4.2.1 從偶然的遭遇到必然的行動
4.2.2 從有限的生存到無限的自由
五 問題的解析
5.1 樣式與屬性
5.1.1 實體與樣式的關系
5.1.2 一、二、三
5.2 充分觀念論
5.2.1 真觀念、充分觀念、錯誤觀念
5.2.2 充分觀念是否可能?
5.2.3 語言與思想
5.3 必然與自由
5.3.1 必然性的結構
5.3.2 人類自由的層次
六 比較與反思
6.1 理性與經驗的糾葛
6.1.1 認識論轉向與兩種主義的標簽
6.1.2 思辨的事實與經驗的事實
6.1.3 Molyneux問題
6.2 理性倫理與敘事倫理
6.2.1 三個案例
6.2.2 倫理學是怎樣被遵守的
引用文獻
序
斯賓諾莎(Baruch
Spinoza,1632—1677)是西方哲學史上主要而獨特的大哲學家。作為基督教背景下的荷蘭共和國的公民,他是馬拉諾文化影響下的葡萄牙裔猶太人;作為僑居他鄉的猶太人、本來充滿希望的「希伯來之光」,卻因異端思想被逐出當地猶太人的教會和社區;作為以磨制鏡片為生的工匠,他畢生從事著哲學、科學、神學和政治學的思考和寫作;作為隱居江湖之遠的思想家,他的聯系和影響卻滲透到當時理智生活乃至政治生活的網絡當中;作為獨立學者和「老師」,他寧願保持思想和表達的自由而拒絕接受海德堡大學的教職;作為哲學史上獨一無二、令人生畏的幾何學表述和論證體系,他的著作字里行間洋溢著悲天憫人的情懷和對神的理智之愛;作為百年間被斥為「邪惡的無神論者」的「聖徒」,他的思想對浪漫主義運動、德國古典哲學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被歌德稱為「最虔敬於神、最具基督徒品格」的人,而黑格爾則強調:要開始研究哲學,就必須首先做一個斯賓諾莎主義者。總之,「斯賓諾莎的生涯沒有絲毫可非議的余地,這是可以肯定的。它純潔、無疵,就像他那成了神的表兄耶穌基督的生涯。而且有如基督,他也曾為了自己的學說而受苦,並像基督那樣戴上了荊冠。一個偉大的精神人物不管在哪里說出他的思想,哪里便會成為他的各各之「(海涅,1983,257)。
斯賓諾莎哲學所推崇的最高境界,本書用「天人之境」這個富有中國思想特色的名稱來象征,意思接近於「自然與人的融會」。本書旨在勾勒斯賓諾莎的生活世界的思想語境,梳理斯賓諾莎研究的脈絡譜系,解析斯賓諾莎哲學的表述和構造方法,重構其「道一德,,形而上學體系,研究其哲學中的若干重要問題,並略作比較和反思,以期對中國的斯賓諾莎哲學乃至近代哲學研究有所裨益。
我於1997年開始在苗力田先生(1917-—2000)指導下攻讀博士學位,本書的初稿就是於2000年完成的博士論文。論又的主題是苗先生指定的,因為論文的主人公斯賓諾莎是苗先生非常喜愛的哲學家,而斯賓諾莎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境界也仿佛就是苗先生精神氣質的寫照。論文完成之後,得到苗先生和斯賓諾莎哲學研究專家洪漢鼎先生等學者的較高評價。但非常遺憾的是,在論文答辯之後第二天(2000年5月28日),苗先生看電視時溘然長逝,讓我悲痛與懊悔交加,根本不敢也不願相信這是真的。苗先生臨終前沒有留下一句話,這無疑是一大憾事。不過,當我駐足在先生的書桌前,凝視著先生臨終前正在審閱的《康德著作全集》漢譯本第一卷的稿件時,我明白了。遺篇在案,這正是對弟子的諭示。苗先生一生,清貧自持,律己甚嚴,唯以治學授業為樂,他留下的就是那一批珍貴的精神財富和一脈不絕的學術薪火,令後生學子長揖駕前,水志難忘。謹以本書獻給業師苗力田先生。
畢業之後,我任教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外國哲學教研室,雖然研究和教學的內容多與斯賓諾莎哲學聯系不緊,但始終掛念著對斯賓諾莎的研究,總想集中精力重新修訂這篇論文。然而,直到八年之後,我才基本上完成了這一工作。其中第一部分「思想的語境」和第二部分「詮釋的譜系」幾乎是完全重寫的,後面幾章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動。我本來打算將主題擴展為「斯賓諾莎與時代的理智生活」,著重刻畫斯賓諾莎的思想與時代的互動,但這一主題涉及領域太廣、難度太大,也許要留待以後研究了。之所以要用大量篇幅梳理斯賓諾莎的研究文獻,既因為現在獲得了更豐富的研究文獻,也因為對研究譜系的梳理本身就體現出斯賓諾莎的思想及其影響的深度和廣度。不過,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在斯賓諾莎研究領域,乃至整個古典哲學研究領域,中國學者與外國學者的研究水平差距較大,要在哲學史研究上取得成就,首先必須立足於已經取得的諸多成就的基礎上,否則無法真正展開有效的對話和交流,在哲學史研究上擁有一席之地。也正是出於這個原因,本書引用參考了大量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但仍然有許多重要文獻未能深入研究,誠為憾事。
┅┅
斯賓諾莎哲學所推崇的最高境界,本書用「天人之境」這個富有中國思想特色的名稱來象征,意思接近於「自然與人的融會」。本書旨在勾勒斯賓諾莎的生活世界的思想語境,梳理斯賓諾莎研究的脈絡譜系,解析斯賓諾莎哲學的表述和構造方法,重構其「道一德,,形而上學體系,研究其哲學中的若干重要問題,並略作比較和反思,以期對中國的斯賓諾莎哲學乃至近代哲學研究有所裨益。
我於1997年開始在苗力田先生(1917-—2000)指導下攻讀博士學位,本書的初稿就是於2000年完成的博士論文。論又的主題是苗先生指定的,因為論文的主人公斯賓諾莎是苗先生非常喜愛的哲學家,而斯賓諾莎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境界也仿佛就是苗先生精神氣質的寫照。論文完成之後,得到苗先生和斯賓諾莎哲學研究專家洪漢鼎先生等學者的較高評價。但非常遺憾的是,在論文答辯之後第二天(2000年5月28日),苗先生看電視時溘然長逝,讓我悲痛與懊悔交加,根本不敢也不願相信這是真的。苗先生臨終前沒有留下一句話,這無疑是一大憾事。不過,當我駐足在先生的書桌前,凝視著先生臨終前正在審閱的《康德著作全集》漢譯本第一卷的稿件時,我明白了。遺篇在案,這正是對弟子的諭示。苗先生一生,清貧自持,律己甚嚴,唯以治學授業為樂,他留下的就是那一批珍貴的精神財富和一脈不絕的學術薪火,令後生學子長揖駕前,水志難忘。謹以本書獻給業師苗力田先生。
畢業之後,我任教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外國哲學教研室,雖然研究和教學的內容多與斯賓諾莎哲學聯系不緊,但始終掛念著對斯賓諾莎的研究,總想集中精力重新修訂這篇論文。然而,直到八年之後,我才基本上完成了這一工作。其中第一部分「思想的語境」和第二部分「詮釋的譜系」幾乎是完全重寫的,後面幾章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動。我本來打算將主題擴展為「斯賓諾莎與時代的理智生活」,著重刻畫斯賓諾莎的思想與時代的互動,但這一主題涉及領域太廣、難度太大,也許要留待以後研究了。之所以要用大量篇幅梳理斯賓諾莎的研究文獻,既因為現在獲得了更豐富的研究文獻,也因為對研究譜系的梳理本身就體現出斯賓諾莎的思想及其影響的深度和廣度。不過,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在斯賓諾莎研究領域,乃至整個古典哲學研究領域,中國學者與外國學者的研究水平差距較大,要在哲學史研究上取得成就,首先必須立足於已經取得的諸多成就的基礎上,否則無法真正展開有效的對話和交流,在哲學史研究上擁有一席之地。也正是出於這個原因,本書引用參考了大量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但仍然有許多重要文獻未能深入研究,誠為憾事。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