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在作者博士論文《均勢術·均勢律·均勢觀念:歷史的啟示與理論的困境》基礎上深化拓展而完成的。
本書擬從肯定的角度來闡釋均勢,用結構性分析法——作為規則的均勢(均勢律)、作為手段的均勢(均勢術)、作為目的的均勢(均勢理念),與系統性分析法——均勢主體(國家體系一國際體系一全球體系)、均勢客體(軍事均勢一政治均勢一經濟均勢)、均勢動力(均勢與反均勢)、均勢環境(均勢演繹形態與歸宿),對均勢作一全方位剖析,提出從解剖概念出發認識國際政治及時代變遷的獨特視角。
目錄
序 從均勢到全球治理:國際關系的演化
第一章 政治的物理定律:權力平衡
第一節 均勢狀態的科學哲學
第二節 自然均勢與社會均勢
第三節 均勢演繹的三境界:從平衡、均衡到和諧
第四節 均勢研究:問題與現狀
第五節 研究的預期思路
第二章 國際關系中的均勢:問題的提出
第一節 國內均勢與國際均勢
第二節 國際關系中的均勢:含義與視角
第三節 關於均勢的十個偽命題
第四節 均勢理論的政治哲學
第五節 均勢研究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第三章 狀態—力量—意志:分析的方法論
第一節 概念與國際關系
第二節 國際關系中的「二律背反」
第三節 國際關系研究的三維度
第四節 國際關系的「生命力假說」
第五節 國際關系的分析圖譜(以均勢為例)
第四章 均勢與優勢的二律背反:均勢律研究
第一節 均勢律在國際關系中的地位
第二節 理解均勢:主體、客體、過程與環境
第三節 均勢與均勢行為:均勢、跟着強者走、霸權
第四節 均勢律的命運:時代挑戰與理論超越
第五節 個案研究:美國的新均勢哉略——霸權均勢論
第五章 在合縱與連橫之間:均勢術研究
第一節 均勢術的起源:東西方之異同
第二節 均勢術的層次:狀態均勢、力量均勢、意志均勢
第三節 均勢術在歷史中的地位
第四節 均勢術應用的條件與局限
第五節 個案研究:東盟的大國平衡外交
第六章 全球化時代的國際認同:均勢觀念
第一節 均勢術、均勢律中的觀念隱含
第二節 均勢觀念的文化哲學
第三節 均勢觀念的時代變異
第四節 均勢理念與均勢觀念
第五節 個案研究:均勢與國際秩序——冷戰后時代的思索
第七章 均勢與中國的外交戰略
第一節 中國歷史上的均勢術
第二節 均勢戰略在中國應用之可能性
第三節 極與均勢:中國的多極化戰略
第四節 中俄美「新均勢」
第五節 個案研究:中美關系的未來真的是一山不容二虎嗎?
第八章 均勢的局限:為什麼要超越均勢?
第一節 狀態維度:超越均勢的合理性
第二節 力量維度:超越均勢的合法性
第三節 意志維度:超越均勢的合目的性
第四節 超越均勢與美國霸權的困境:軟制衡與兩面下注
第五節 個案研究:為什麼韓國外交不是在龍與鷹之間選擇?
第九章 回到未來:如何超越均勢?
第一節 全球化時代的均勢:從權力主體到權力客體
第二節 超越均勢的必要:國際關系民主化
第三節 超越均勢的時代要求:和平、安全與和諧
第四節 超越均勢的后果:權力轉移還是范式轉移?
第五節 個案研究:圍繞全球氣候問題的博弈
第十章 全球治理與大國合作:超越均勢的結果
第一節 全球治理:概念·理論·實踐
第二節 全球治理還是地區治理?
第三節 大國關系與全球治理:歷史的回歸
第四節 大國合作與全球治理的未來
第五節 個案研究:南海問題與中美關系
跋 重新思考均勢:均勢在全球化時代的未來
第一節 對均勢的態度演變
第二節 對均勢的評價
第三節 均勢的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
第四節 均勢在冷戰后時代的命運
第五節 均勢在全球化時代的未來
參考文獻
后記
第一章 政治的物理定律:權力平衡
第一節 均勢狀態的科學哲學
第二節 自然均勢與社會均勢
第三節 均勢演繹的三境界:從平衡、均衡到和諧
第四節 均勢研究:問題與現狀
第五節 研究的預期思路
第二章 國際關系中的均勢:問題的提出
第一節 國內均勢與國際均勢
第二節 國際關系中的均勢:含義與視角
第三節 關於均勢的十個偽命題
第四節 均勢理論的政治哲學
第五節 均勢研究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第三章 狀態—力量—意志:分析的方法論
第一節 概念與國際關系
第二節 國際關系中的「二律背反」
第三節 國際關系研究的三維度
第四節 國際關系的「生命力假說」
第五節 國際關系的分析圖譜(以均勢為例)
第四章 均勢與優勢的二律背反:均勢律研究
第一節 均勢律在國際關系中的地位
第二節 理解均勢:主體、客體、過程與環境
第三節 均勢與均勢行為:均勢、跟着強者走、霸權
第四節 均勢律的命運:時代挑戰與理論超越
第五節 個案研究:美國的新均勢哉略——霸權均勢論
第五章 在合縱與連橫之間:均勢術研究
第一節 均勢術的起源:東西方之異同
第二節 均勢術的層次:狀態均勢、力量均勢、意志均勢
第三節 均勢術在歷史中的地位
第四節 均勢術應用的條件與局限
第五節 個案研究:東盟的大國平衡外交
第六章 全球化時代的國際認同:均勢觀念
第一節 均勢術、均勢律中的觀念隱含
第二節 均勢觀念的文化哲學
第三節 均勢觀念的時代變異
第四節 均勢理念與均勢觀念
第五節 個案研究:均勢與國際秩序——冷戰后時代的思索
第七章 均勢與中國的外交戰略
第一節 中國歷史上的均勢術
第二節 均勢戰略在中國應用之可能性
第三節 極與均勢:中國的多極化戰略
第四節 中俄美「新均勢」
第五節 個案研究:中美關系的未來真的是一山不容二虎嗎?
第八章 均勢的局限:為什麼要超越均勢?
第一節 狀態維度:超越均勢的合理性
第二節 力量維度:超越均勢的合法性
第三節 意志維度:超越均勢的合目的性
第四節 超越均勢與美國霸權的困境:軟制衡與兩面下注
第五節 個案研究:為什麼韓國外交不是在龍與鷹之間選擇?
第九章 回到未來:如何超越均勢?
第一節 全球化時代的均勢:從權力主體到權力客體
第二節 超越均勢的必要:國際關系民主化
第三節 超越均勢的時代要求:和平、安全與和諧
第四節 超越均勢的后果:權力轉移還是范式轉移?
第五節 個案研究:圍繞全球氣候問題的博弈
第十章 全球治理與大國合作:超越均勢的結果
第一節 全球治理:概念·理論·實踐
第二節 全球治理還是地區治理?
第三節 大國關系與全球治理:歷史的回歸
第四節 大國合作與全球治理的未來
第五節 個案研究:南海問題與中美關系
跋 重新思考均勢:均勢在全球化時代的未來
第一節 對均勢的態度演變
第二節 對均勢的評價
第三節 均勢的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
第四節 均勢在冷戰后時代的命運
第五節 均勢在全球化時代的未來
參考文獻
后記
序
在科學的發展中,一個概念從來都不會是剛開始就以最后的完整形式出現,就像古希臘神話中雅典娜一下子從宇宙的頭里跳出來那樣。
——[德]普朗克
「均勢」(balance。f power)比任何其他的國際政治概念更能吸引學術研究的注意力。然而,作為傳統國際關系中最基本的術語之一,人們對均勢概念的理解並不相同。對這個名詞的一般解釋是,國際力量的分配大致相等便可防止任何國家變得無比強大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實際上,均勢是主客觀相結合的產物。作為客觀描述(自在的均勢),它是國際關系特定狀態與運行規律的描述,即認為均勢是「歷史的一種普遍規律」,是國際關系從無序走向有序的特定歸宿,這就是「均勢律」;作為主觀表達(人為的·均勢),它指一國對外戰略的選擇,即「均勢術」。前者如「光輝孤立」時期英國所處的西歐(經典均勢),而俾斯麥采取的是均勢術,隱含在這兩者背后的思想意識是「均勢理念」。這樣,均勢具有三種基本內涵:即作為規則的均勢——均勢律、作為手段的均勢——均勢術、作為目的的均勢——均勢理念。
在西方,均勢戰略與均勢理念源遠流長。修昔底德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一書中對古希臘城邦間均勢的形成作過經典描述。中世紀末,意大利城邦佛羅倫薩、米蘭和威尼斯曾處於某種均勢狀態,追逐着半島的霸權;在西方國際關系史中,馬基雅弗利是近代首先推崇均勢政策的政治家。而西方在結束中古時代普世主義(universalism,指普世教會與普世帝國的統治)之后,到烏得勒支和約簽署時(1713年),均勢已經是歐洲各國至少言詞上一致尊重的政策。「均勢」一詞首次出現在外交文書,即在該和約中;至於均勢理念,近代的沃爾西主教、俾斯麥、梅特涅乃至當代的基辛格都是玩弄均勢的大師。今天,帕麥斯頓勛爵的名言——「我們沒有永恆的盟友,也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我們的利益才是永恆的;我們的職責正是去追逐這種永恆的利益」——仍然被許多國家奉為圭臬。
追根溯源,和西方一樣,均勢的實踐(均勢術)在中國早已有之,古代戰國時期的「合縱連橫」和三國時期蜀漢聯吳抗魏都是均勢術的極好演繹。古人雲:天下之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句話極好地揭示了均勢律的真諦。但傳統中國並沒有形成自己的國際關系理論,甚至缺乏國際關系的概念。國際關系理論是改革開放后從西方引進的,是西方中心論的產物。如何結合東方智慧,如孔子的「中庸之道」、老子的「無為而治」,使傳統的西方均勢論獲得更廣泛的內涵,正是促使筆者進行研究的動機之一。
在近代國際關系史上,均勢律往往表現為一定的均勢體系;現代均勢理論,首先便是對各種均勢體系的研究。作為國際政治理論中最古老、最持久、最有爭議的理論之一,均勢論在西方國際關系理論中,尤其是古典現實主義與結構現實主義得到了廣泛闡述。肯尼思·華爾茲甚至斷言:「如果有什麼特別的國際政治理論的話,均勢理論就是」。然而,「關於均勢論的版本是如此眾多,以至於我們無法一一列出,更別提統計或檢驗它們了。」作為一種同際關系的特殊演繹狀態,均勢是對優勢(霸權)的否定,作為一種策略,又是對消極的「跟着強者走/追隨」(bandwagon)方式的否定,總之謝謝是作為否定因素來定義的。厄恩斯特·哈斯曾批評均勢概念過於含量混,無法為政治學家所應用。概念的混亂反映了認識上的混亂。以系統化的方法論重新認識均勢便成為時代的緊迫要求。
……
——[德]普朗克
「均勢」(balance。f power)比任何其他的國際政治概念更能吸引學術研究的注意力。然而,作為傳統國際關系中最基本的術語之一,人們對均勢概念的理解並不相同。對這個名詞的一般解釋是,國際力量的分配大致相等便可防止任何國家變得無比強大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實際上,均勢是主客觀相結合的產物。作為客觀描述(自在的均勢),它是國際關系特定狀態與運行規律的描述,即認為均勢是「歷史的一種普遍規律」,是國際關系從無序走向有序的特定歸宿,這就是「均勢律」;作為主觀表達(人為的·均勢),它指一國對外戰略的選擇,即「均勢術」。前者如「光輝孤立」時期英國所處的西歐(經典均勢),而俾斯麥采取的是均勢術,隱含在這兩者背后的思想意識是「均勢理念」。這樣,均勢具有三種基本內涵:即作為規則的均勢——均勢律、作為手段的均勢——均勢術、作為目的的均勢——均勢理念。
在西方,均勢戰略與均勢理念源遠流長。修昔底德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一書中對古希臘城邦間均勢的形成作過經典描述。中世紀末,意大利城邦佛羅倫薩、米蘭和威尼斯曾處於某種均勢狀態,追逐着半島的霸權;在西方國際關系史中,馬基雅弗利是近代首先推崇均勢政策的政治家。而西方在結束中古時代普世主義(universalism,指普世教會與普世帝國的統治)之后,到烏得勒支和約簽署時(1713年),均勢已經是歐洲各國至少言詞上一致尊重的政策。「均勢」一詞首次出現在外交文書,即在該和約中;至於均勢理念,近代的沃爾西主教、俾斯麥、梅特涅乃至當代的基辛格都是玩弄均勢的大師。今天,帕麥斯頓勛爵的名言——「我們沒有永恆的盟友,也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我們的利益才是永恆的;我們的職責正是去追逐這種永恆的利益」——仍然被許多國家奉為圭臬。
追根溯源,和西方一樣,均勢的實踐(均勢術)在中國早已有之,古代戰國時期的「合縱連橫」和三國時期蜀漢聯吳抗魏都是均勢術的極好演繹。古人雲:天下之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句話極好地揭示了均勢律的真諦。但傳統中國並沒有形成自己的國際關系理論,甚至缺乏國際關系的概念。國際關系理論是改革開放后從西方引進的,是西方中心論的產物。如何結合東方智慧,如孔子的「中庸之道」、老子的「無為而治」,使傳統的西方均勢論獲得更廣泛的內涵,正是促使筆者進行研究的動機之一。
在近代國際關系史上,均勢律往往表現為一定的均勢體系;現代均勢理論,首先便是對各種均勢體系的研究。作為國際政治理論中最古老、最持久、最有爭議的理論之一,均勢論在西方國際關系理論中,尤其是古典現實主義與結構現實主義得到了廣泛闡述。肯尼思·華爾茲甚至斷言:「如果有什麼特別的國際政治理論的話,均勢理論就是」。然而,「關於均勢論的版本是如此眾多,以至於我們無法一一列出,更別提統計或檢驗它們了。」作為一種同際關系的特殊演繹狀態,均勢是對優勢(霸權)的否定,作為一種策略,又是對消極的「跟着強者走/追隨」(bandwagon)方式的否定,總之謝謝是作為否定因素來定義的。厄恩斯特·哈斯曾批評均勢概念過於含量混,無法為政治學家所應用。概念的混亂反映了認識上的混亂。以系統化的方法論重新認識均勢便成為時代的緊迫要求。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