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六祖惠能曾說「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又說「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
明代李贄(卓吾)在評說《西游記》時曾經說過:「學者著意《心經》,方不枉讀《西游》一記,辜負了作者婆心。不然寶山空手,亦付之無可奈何而已。」
弘一大師李叔同講過:「信佛法的與不相信佛法的人,對於佛教,每每有些誤會,不明佛教本來的意義,發生錯誤的見解。因此相信佛法的人,不能正確地信仰,批評佛教的人,也不會批評到佛教本身,我覺得信仰佛教或者懷疑評論佛教的人,對於佛教的誤解應該先要除去,才能真正地認識佛教。」
梁啟超曾說過:「六朝三唐數百年中,志高行潔,學淵識拔之士,悉相率而入於佛教之范圍。」而《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就記載了唐代高僧慧能一生得法傳宗的事跡和啟導門徒的言教,對禪宗的發辰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佛教教徒著作中尊稱為「經」的,僅此一部。
目錄
閱讀指南
國學與我們同在
編者的話
金剛經
法會因由分第一
善現啟請分第二
大乘正宗分第三
妙行無住分第四
如理實見分第五
正信希有分第六
無得無說分第七
依法出生分第八
—相無相分第九
庄嚴凈土分第十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能凈業障分第十六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體同觀分第十八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凈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威儀寂凈分第二十九
—合理相分第三十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
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直說
六祖壇經
行由品第一
般若品第二
疑問品第三
定慧品第四
坐禪品第五
懺悔品第六
機緣品第七
頓漸品第八
護法品第九
付囑品第十
國學與我們同在
編者的話
金剛經
法會因由分第一
善現啟請分第二
大乘正宗分第三
妙行無住分第四
如理實見分第五
正信希有分第六
無得無說分第七
依法出生分第八
—相無相分第九
庄嚴凈土分第十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能凈業障分第十六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體同觀分第十八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凈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威儀寂凈分第二十九
—合理相分第三十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
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直說
六祖壇經
行由品第一
般若品第二
疑問品第三
定慧品第四
坐禪品第五
懺悔品第六
機緣品第七
頓漸品第八
護法品第九
付囑品第十
序
國學是什麽?簡單地說,就是中國人之所以成為中國人的學問。因此.國學不儀包括數千年來積累流傳下來的經典,比如「四書五經」、《老子》、《庄子》、《孫子》、《史記》、《漢書》、唐詩、宋詞,也包含研究中國人思維方式、生活方式、行為方式乃至娛樂方式的各種學問。廣而言之,國學研究的對象不僅包括文獻,也包括實物;不僅包括物質文化遺產,也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我國各民族的建築、服飾、飲食、音樂、繪畫、醫藥、戲曲等等。
國學是不斷豐富、不斷發展的學問。上面說的從「四書五經」到唐詩、宋詞就是一個不斷豐富發展的過程。近代以來,國學的研究范圍還在不斷地擴大,比如,敦煌學、甲骨學,是隨著有關文物的出土而興起的;比如紅學,是隨著文學理論和學術風氣的發展變化而興起和發展的。隨著時間推移和學術進步,必將有更多的學問被納入國學研究的范圍。
數千年來,中國人作學問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理論和方法,比如思想理論、史學理論、文學理論,以及訓詁學、考據學、音韻學等等。但這些理論和方法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在史學研究領域,由於地下文物的出土、王國維等人提出了所謂以地下文物與傳世文獻相補充互證的二重證據法。近代以來,西風勁吹。國人主動借鑒西方的理論和方法,研究中國學問.王國維借鑒尼采的哲學等研究中國的文學戲劇,胡適以杜威的實驗主義研究中國的「國故」。國學從來沒有拒絕外國學問的介入,佛教傳入中國後.經過改造,形成了中國獨特的佛學、因明學;自明朝末年西學傳人中國後,中國的天文學、數學等就已經融人了西學的因素。馬克思主義傳人中國後,不少人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國歷史文化,它們當然也是國學的一部分。因此,國學又是開放的、隨時代而進步的。那麽,當今我們研究、振興國學,不允許也不應該倒退,不允許也不應該僵化。
然而,國學又是與西學明顯區分的。國學是西學的對應物,是與西學完全不同的學術體系。在近代,西學挾船堅炮利強勢進入中國之後,中國人還視自我,對於中國固有之學問出現了中學、國故學、國粹、國學這樣的名稱。面對帝國主義的強大,中國人自愧不如,一方面拼命學習引進西學,另一方面就是拼命地貶低、拋棄國學。雖然也有一些人,如張之洞為保護中華文化之根本,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如胡適,提出「整理國故」,以「再造文明」、「建立民族自信心」,但其聲音終被時代所淹沒。國學一再被嚴重曲解和輕視,以致造成了中國歷史文化的大斷裂。也許,這一歷史過程是必然的。但回顧過去,中國在走向獨立富強的過程中,國學所付出的代價實在太大、太慘重了。
新中國成立,飽受屈辱的中國人從此站立了起來,民族自信心大大加強,但沒有能夠及時認識到國學在新時代的重要性,甚至僅存的一點點國學遺產也進一步成為被拋棄的對象。在全面批判全盤西化的同時,卻走向全面西化。改革開放三十年之後,走向富強的國人終於猛醒,保護和振興國學逐漸成為全民的共識。一個強大的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國家,必然要有與之相匹配的偉大的民族文化。中國人,從學術界到普通百姓,都在重新發現國學的現代價值。同時,在走向全球化的進程中,東西方各國也把目光投向了中國。中國學問,中國的一切都在被重新評價。中國不僅為了自身的建設和發展需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而且,中國也面臨著以優秀的中華文化向全人類貢獻智慧的責任和機會。
那麽,這套國學叢書編纂就是可喜的,編纂者的初衷和努力就是可敬的。希望這套叢書能發揮點滴作用,如同涓涓細流與千百萬有志者的努力一道匯成大潮,去迎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是為序。
國學是不斷豐富、不斷發展的學問。上面說的從「四書五經」到唐詩、宋詞就是一個不斷豐富發展的過程。近代以來,國學的研究范圍還在不斷地擴大,比如,敦煌學、甲骨學,是隨著有關文物的出土而興起的;比如紅學,是隨著文學理論和學術風氣的發展變化而興起和發展的。隨著時間推移和學術進步,必將有更多的學問被納入國學研究的范圍。
數千年來,中國人作學問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理論和方法,比如思想理論、史學理論、文學理論,以及訓詁學、考據學、音韻學等等。但這些理論和方法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在史學研究領域,由於地下文物的出土、王國維等人提出了所謂以地下文物與傳世文獻相補充互證的二重證據法。近代以來,西風勁吹。國人主動借鑒西方的理論和方法,研究中國學問.王國維借鑒尼采的哲學等研究中國的文學戲劇,胡適以杜威的實驗主義研究中國的「國故」。國學從來沒有拒絕外國學問的介入,佛教傳入中國後.經過改造,形成了中國獨特的佛學、因明學;自明朝末年西學傳人中國後,中國的天文學、數學等就已經融人了西學的因素。馬克思主義傳人中國後,不少人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國歷史文化,它們當然也是國學的一部分。因此,國學又是開放的、隨時代而進步的。那麽,當今我們研究、振興國學,不允許也不應該倒退,不允許也不應該僵化。
然而,國學又是與西學明顯區分的。國學是西學的對應物,是與西學完全不同的學術體系。在近代,西學挾船堅炮利強勢進入中國之後,中國人還視自我,對於中國固有之學問出現了中學、國故學、國粹、國學這樣的名稱。面對帝國主義的強大,中國人自愧不如,一方面拼命學習引進西學,另一方面就是拼命地貶低、拋棄國學。雖然也有一些人,如張之洞為保護中華文化之根本,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如胡適,提出「整理國故」,以「再造文明」、「建立民族自信心」,但其聲音終被時代所淹沒。國學一再被嚴重曲解和輕視,以致造成了中國歷史文化的大斷裂。也許,這一歷史過程是必然的。但回顧過去,中國在走向獨立富強的過程中,國學所付出的代價實在太大、太慘重了。
新中國成立,飽受屈辱的中國人從此站立了起來,民族自信心大大加強,但沒有能夠及時認識到國學在新時代的重要性,甚至僅存的一點點國學遺產也進一步成為被拋棄的對象。在全面批判全盤西化的同時,卻走向全面西化。改革開放三十年之後,走向富強的國人終於猛醒,保護和振興國學逐漸成為全民的共識。一個強大的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國家,必然要有與之相匹配的偉大的民族文化。中國人,從學術界到普通百姓,都在重新發現國學的現代價值。同時,在走向全球化的進程中,東西方各國也把目光投向了中國。中國學問,中國的一切都在被重新評價。中國不僅為了自身的建設和發展需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而且,中國也面臨著以優秀的中華文化向全人類貢獻智慧的責任和機會。
那麽,這套國學叢書編纂就是可喜的,編纂者的初衷和努力就是可敬的。希望這套叢書能發揮點滴作用,如同涓涓細流與千百萬有志者的努力一道匯成大潮,去迎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是為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