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插圖本)

儒林外史(插圖本)
定價:112
NT $ 97
  • 作者:[清]吳敬梓
  • 出版社:萬卷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2008-05-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7591749
  • ISBN13:9787807591740
  • 裝訂:320頁 / 23 x 17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在浩若星海的中國古典小說中,被魯迅先生稱之為「偉大」的,只有兩部書,清代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便是其中之一。魯迅先生曾說:「在清代,諷刺小說有名而幾乎是唯一的作品,就是《儒林外史》。」可見魯迅先生對其評價之高。不僅如此,《儒林外史》自脫稿以后,非常受歡迎,「人爭傳寫之」,已知最遲在乾隆十四年(1749)就已經有傳抄本了。除此之外,它對后來的影響也非常巨大,清末譴責小說,如《官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老殘游記》、「孽海花》等,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在藝術上都受到了它的影響。現在它還被譯為多國文字,在世界范圍內傳播,成為了一部世界性的文學名著。一些外國學者甚至認為:其可稱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經據典、最饒詩意的散文敘述體之典范。

《儒林外史》是描繪舊時代知識分子的,它揭露了官場的昏晦,堪稱是中國十八世紀一幅活生生的社會面貌圖。正如惺園退士所說:「它摹繪世故人情,真如鑄鼎象物,魃魅魍魎,畢現尺幅;而復以數賢人砥柱中流,振興世教。其寫君子也,如睹道貌,如聞格言;其寫小人也,窺其肺腑,描其聲態,畫圖所不能到者,筆乃足以達之。」由此可見,《儒林外史》以生動形象的筆觸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其中很多故事與人物都直接來源於當時的現實生活,對此,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曾說過:「《儒林外史》所傳人物,大多實有其人,而以象形諧聲和度詞隱語寓其姓名。」如此做法,更增添了這部書的現實與教育意義。
 

目錄

中國小說譜各級黨委間表
國學與我們同在
編者的話
版畫插圖
第一回
說楔子敷陳大義
借名流隱括全文
第二回
王孝廉村學識同科
同蒙師暮年登上第
第三回
周學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戶行凶鬧捷報
第四回
薦亡齋和尚吃官司
打秋風鄉紳遭橫事
第五回
王秀才議立偏房
嚴臨生疾終正寢
第六回
鄉紳發病鬧船家
寡婦含冤控太白
第七回
范學道視學報師恩
王員外立朝敦友誼
第八回
王觀察窮途逢世好
婁公子故里遭盆交
第九回
婁公子捐金贖朋友
劉守備冒姓打船家
第十回
魯翰林憐才擇婿
(艹遽)公孫富室招親
第十一回
魯小姐制義難新郎
楊司訓相府薦賢士
第十二回
名士大宴鶯(月豆)湖
俠客虛設人頭會
第十三回
(艹遽)(馬先)夫求賢問業
馬純上仗義疏財
第十四回
(艹遽)公孫書坊送良友
馬秀才山洞遇神仙
第十五回
葬神仙馬秀才送來
思父母匡童生盡孝
……
 

國學是什麼?簡單地說,就是中國人之所以成為中國人的學問。因此.國學不儀包括數千年來積累流傳下來的經典,比如「四書五經」、《老子》、《庄子》、《孫子》、《史記》、《漢書》、唐詩、宋詞,也包含研究中國人思維方式、生活方式、行為方式乃至娛樂方式的各種學問。廣而言之,國學研究的對象不僅包括文獻,也包括實物;不僅包括物質文化遺產,也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我國各民族的建築、服飾、飲食、音樂、繪畫、醫藥、戲曲等等。

國學是不斷豐富、不斷發展的學問。上面說的從「四書五經」到唐詩、宋詞就是一個不斷豐富發展的過程。近代以來,國學的研究范圍還在不斷地擴大,比如,敦煌學、甲骨學,是隨着有關文物的出土而興起的;比如紅學,是隨着文學理論和學術風氣的發展變化而興起和發展的。隨着時間推移和學術進步,必將有更多的學問被納入國學研究的范圍。

數千年來,中國人作學問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理論和方法,比如思想理論、史學理論、文學理論,以及訓詁學、考據學、音韻學等等。但這些理論和方法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在史學研究領域,由於地下文物的出土、王國維等人提出了所謂以地下文物與傳世文獻相補充互證的二重證據法。近代以來,西風勁吹。國人主動借鑒西方的理論和方法,研究中國學問.王國維借鑒尼采的哲學等研究中國的文學戲劇,胡適以杜威的實驗主義研究中國的「國故」。國學從來沒有拒絕外國學問的介入,佛教傳入中國后.經過改造,形成了中國獨特的佛學、因明學;自明朝末年西學傳人中國后,中國的天文學、數學等就已經融人了西學的因素。馬克思主義傳人中國后,不少人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國歷史文化,它們當然也是國學的一部分。因此,國學又是開放的、隨時代而進步的。那麼,當今我們研究、振興國學,不允許也不應該倒退,不允許也不應該僵化。

然而,國學又是與西學明顯區分的。國學是西學的對應物,是與西學完全不同的學術體系。在近代,西學挾船堅炮利強勢進入中國之后,中國人還視自我,對於中國固有之學問出現了中學、國故學、國粹、國學這樣的名稱。面對帝國主義的強大,中國人自愧不如,一方面拼命學習引進西學,另一方面就是拼命地貶低、拋棄國學。雖然也有一些人,如張之洞為保護中華文化之根本,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如胡適,提出「整理國故」,以「再造文明」、「建立民族自信心」,但其聲音終被時代所淹沒。國學一再被嚴重曲解和輕視,以致造成了中國歷史文化的大斷裂。也許,這一歷史過程是必然的。但回顧過去,中國在走向獨立富強的過程中,國學所付出的代價實在太大、太慘重了。

新中國成立,飽受屈辱的中國人從此站立了起來,民族自信心大大加強,但沒有能夠及時認識到國學在新時代的重要性,甚至僅存的一點點國學遺產也進一步成為被拋棄的對象。在全面批判全盤西化的同時,卻走向全面西化。改革開放三十年之后,走向富強的國人終於猛醒,保護和振興國學逐漸成為全民的共識。一個強大的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國家,必然要有與之相匹配的偉大的民族文化。中國人,從學術界到普通百姓,都在重新發現國學的現代價值。同時,在走向全球化的進程中,東西方各國也把目光投向了中國。中國學問,中國的一切都在被重新評價。中國不僅為了自身的建設和發展需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而且,中國也面臨着以優秀的中華文化向全人類貢獻智慧的責任和機會。

那麼,這套國學叢書編纂就是可喜的,編纂者的初衷和努力就是可敬的。希望這套叢書能發揮點滴作用,如同涓涓細流與千百萬有志者的努力一道匯成大潮,去迎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是為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