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圖史探

北京城圖史探
定價:174
NT $ 151
  • 作者:朱競梅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06-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9701813
  • ISBN13:9787509701812
  • 裝訂:214頁 / 20 x 14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對古代地圖的研究,以往多側重於在繪制技術和版本考訂方面做工作。把地圖與它所描述的對象結合起來,探討二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對地圖作政治、經濟和文化深入解讀,並以歷史的眼光來追溯地圖成長的歷程,一直是古地圖研究領域的抽屜項。

本書以1911年以前繪制的北京城市地圖作為研究對象,從時間(縱向)和類型(橫向)的不同角度來賞析和詮釋它們,考察其個體經至整體與北京城市發展演變的內在聯系,力圖復原地圖繪制的「歷史原境」;研究與地圖繪制、使用、收藏和流布有關的一系列社會活動,發現並立秋了隱藏在歷史深處不曾被關注的、帶有濃郁地域文化特征的京師地圖文化現象,構建了北京地區特有的古代城市地圖發展史,在學術上具有開創意義。

書中有插圖41幅,並附現存北京古地圖圖目,內收保存至今的古代北京各種專題地圖近200種,標明每種地圖的外觀、尺寸、內容和收藏單位,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朱競梅,198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理系,1995年獲北大城市與環境學院歷史地理研究所碩士學位,2001年獲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城市與區域歷史地理。參與過多項國家和省部級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發表有關環境變遷、古舊地圖、城市文化和旅游開發研究論文及學術隨筆近20篇。1995年至1998年間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善本特藏部輿圖組工作,其間考察、整理和研究了大量古地圖實物資料,一直對國內外古地圖收藏和研究動態保持關注。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導論
一 透過地圖看城市
二 研究現狀和困難所在
三 研究的角度和視野
第二章 北京城市地圖的早期形態
一 地圖實物的散佚缺失
二 「宋人行記」與《金中都皇城圖》
三 明代的北京城市地圖
第三章 盛清時期的北京城圖
一 官修志書地圖
二 坊刻私繪地圖
三 皇權與地圖繪制
四 盛世修圖的背景淺析
第四章 清中斯的地圖嬗變
一 不同地圖系統的形成
二 地圖社會文化功能的拓展
第五章 北京城市地圖的近代化演進
一 傳統的演繹和近代特征的引進
二 近現代實測起步
三 官修志書地圖的革新
四 背景淺析——近代地圖出版事業的崛起
第六章 結論
一 一部自成體系的地圖史
二 被地圖所概念化的城市
參考文獻
附錄 現存北京古地圖圖目
後記
 

我對古地圖的興趣,萌發於十幾年前在北京圖書館(現國家圖書館)善本特藏部輿圖組工作之時。那是一個專門收藏古、今、中、外種類地圖的機構,是目前國內外收藏中國古代地圖數量最多、門類最全的地方。它的前身是1929年設立的京師圖書館輿圖部,設立之初即庋藏了清代內閣大庫百余種繪本地圖。後來,在著名歷史地理學家王庸先生的主持下,藏品不斷得到豐富。新中國成立後輿圖部改稱輿圖組,至今已入藏各類古舊地圖6000余種,20多萬幅冊,在國內外地圖收藏機構中首屈一指。

輿圖組的職責是整理、編目、著錄和研究館藏中外文古舊地圖及老照片,也入藏大量現代和當代地圖。當時數字圖書館工程還沒有上馬,工作比較輕松,我得以到處轉悠到處看,很快便在地下二層輿圖庫房里找以了自己的興奮點。那里黑暗陰涼,但一旦打開燈,你便會立即置身於另一番場景:四周全是高大的書架,架上堆滿了可以上溯至幾百年甚至一千多年前老祖宗們傳下來的寶貴遺產,空氣里彌漫著陳年的墨香和紙香,或許還含有一絲霉變的氣味,但這些味道竟然全部變成了沁人心脾的、悠遠神秘的芳香。我每每從架上取出一幅地圖,小心翼翼地展開它仔細地端詳,更多時候我能感覺到它在試圖表達著什麽,但我們之間似有一條長長的時空隧道,無法溝通,難以言傳。這種感覺喚起了我強烈的求知欲,我不得不玩命地找書看,隨之眼界被打開,心思被激活,曾經很多年學習歷史地理這門學問不得要領,這下忽然找著了感覺。

我首先著手對近代地圖作了一番研究。在庫房里,我發現有清末至民國年間的大量日文地圖,全部出版日本人之手,全部是關於中國的地圖,涉及政治、經濟、歷史、地理、軍事、工程、語言、民俗、民族宗教等方方面面,其覆蓋地域面積之廣、調查研究之深入細致、繪制目的之昭然,使我非常吃驚。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我寫作了《日本侵華時期的地圖測繪》一文並公開發表。我希望有人能響應,把日本侵華期間在中國的非法測繪活動繼續研究下去,遺憾的是這件事情最近幾年才逐漸被人們重視。後來,我的關注范圍集中到中國古代繪制的城市地圖和其他種類專題地圖之上,三四年間記下了十幾本心得筆記。

我還學會了鑒賞和研究古地圖的基本技能,但至今也只能說是剛剛入門,因為這一行當絕對需要經驗的積累,講究「經眼」,僅書本知識遠不夠用。以我當時的知識水平,雖從地圖外觀和一些基本要素上已能大致判斷古地圖的繪制年代,但還缺乏深入研究的能力。見識多了,知識卻不足。因為研讀一幅古地圖,至少涉及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考察地圖的外觀。可以通過一系列考證方法,比如研究地圖上的行政區划、政區界線、地物名稱、道路水系等自然地理狀況以及一些特殊用字,推斷出地圖的繪制年代;可以使用技術手段分析測鼻出地圖方位和比例尺,從而確定其繪制方法。這是一個十分依賴技術和史地常識的層面。第二個層面是對地圖的深層解讀。古人繪出了一幅地圖,有什麽樣的前提和條件?繪制目的是什麽?繪制者是誰?人們如何使用這幅地圖?它經歷過怎樣的收藏和流通環節?產生過什麽樣的社會影響?等等。這個層面需要復原地圖繪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實際情況卻是,在浩如煙海的古代文獻中,我們所能找到的關於古地圖的文字敘述並不多,缺乏足夠的、有意義的人物和事件線索,也少見故事和傳說。如大海里撈針,在地圖之外的其他文獻中尋找輔助材料,往往無功而返。這就對深層次解讀古地圖帶來了很大困難,很多推斷和猜想,都苦於找不到確鑿語氣而放棄和止步。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