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漢語詩歌文化學》是作者繼《漢語詩體學》(學苑出版社2000年版)之後的又一部漢語詩歌文本詩學論著。擬從文化學角度認識和研究我國古代漢語詩歌。
作者簡介︰
楊仲義,男,1966年畢業于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曾在河南信陽師院、湖南湘潭大學、湖南懷化學院等校任古代文學教師和碩士研究生導師。已出版《中國古代詩體簡論》、《漢語詩體學》、《詩騷新識》、《中華名賦集成》、《八大詩人人格詩格論析》、《水洲傳論說》、《古代文學精要》等古代文學著作十一部。
目錄
自序:文化‧文化學‧詩歌文化學
上篇 總體研究
壹 古代詩人的文化體質
一 古代詩人的傳統文化素質
二 古代詩人的現實文化色彩
三 審美傾向是詩人特有的文化人格
四 詩人是社會文化的創造者
貳 漢語詩歌是一種文化存在
一 漢語詩歌植根于社會文化
二 漢語詩歌是一種心靈成長
三 漢語詩歌具有豐富的文化意蘊
四 漢語詩歌是一種文化傳媒
參 漢語詩歌諸要素的文化意味
一 內容情感的文化意味
二 詩歌體式的文化意味
三 意象營構的文化意味
四 詩歌語言的文化意味
肆 漢語詩歌潮流與文化思潮
一 詩壇新潮與哲學思潮
二 詩歌繁榮與宗教興盛
三 詩體繁盛與社會風尚
四 詩歌集錄與文化思潮
下篇 個體研究
壹《詩經》的文化解讀
一 周王朝禮樂制度的產物和工具
二 《詩經》內容的“止禮”與悖禮
三 賦比興的思維特征和民族文化印記
貳 屈騷中的南北文化精神
一 屈騷中的楚文化精神
二 屈騷中的北方文化精神
三 楚辭何以能成為南北文化融合的產物
參 李白其人其詩的儒道俠風采
一 李白其人其詩的儒家色彩
二 李白其人其詩的仙風道骨
三 李白其人其詩的豪俠之氣
肆 “詩聖”村甫的文化透視
一 憂國愛民,窮達如一的儒家人格風範
二 沉郁頓挫、中正和平的儒家詩教典範
三 詩藝精湛,冠絕千古的詩藝詩美經典
上篇 總體研究
壹 古代詩人的文化體質
一 古代詩人的傳統文化素質
二 古代詩人的現實文化色彩
三 審美傾向是詩人特有的文化人格
四 詩人是社會文化的創造者
貳 漢語詩歌是一種文化存在
一 漢語詩歌植根于社會文化
二 漢語詩歌是一種心靈成長
三 漢語詩歌具有豐富的文化意蘊
四 漢語詩歌是一種文化傳媒
參 漢語詩歌諸要素的文化意味
一 內容情感的文化意味
二 詩歌體式的文化意味
三 意象營構的文化意味
四 詩歌語言的文化意味
肆 漢語詩歌潮流與文化思潮
一 詩壇新潮與哲學思潮
二 詩歌繁榮與宗教興盛
三 詩體繁盛與社會風尚
四 詩歌集錄與文化思潮
下篇 個體研究
壹《詩經》的文化解讀
一 周王朝禮樂制度的產物和工具
二 《詩經》內容的“止禮”與悖禮
三 賦比興的思維特征和民族文化印記
貳 屈騷中的南北文化精神
一 屈騷中的楚文化精神
二 屈騷中的北方文化精神
三 楚辭何以能成為南北文化融合的產物
參 李白其人其詩的儒道俠風采
一 李白其人其詩的儒家色彩
二 李白其人其詩的仙風道骨
三 李白其人其詩的豪俠之氣
肆 “詩聖”村甫的文化透視
一 憂國愛民,窮達如一的儒家人格風範
二 沉郁頓挫、中正和平的儒家詩教典範
三 詩藝精湛,冠絕千古的詩藝詩美經典
序
這本《漢語詩歌文化學》是我繼《漢語詩體學》(學苑出版社2000年版)之後的又一部漢語詩歌文本詩學論著,擬從文化學角度認識和研究我國古代漢語詩歌。這就決定了我在正文開始之前,說清以下三個問題︰
一、文化
“文化”一詞,我國古已有之。《易經‧(土||帆)卦彖傳)雲︰
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戀;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此處所謂“人文”“化成”,是指文史典籍、禮儀風俗。劉向〈說苑‧指武〉有雲︰
聖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後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
這里的“文化”與“武力”相對,是指文德教化,包括品德修養和禮樂典章在內。其後文史典籍中所說的“文化”,如“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漢代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文化內輯,武力外補”(晉束(木斤日)《補亡詩》)等,皆裘劉向“文化”之義。我國古人將對“文化”的這種理解,一直保持到近代。
我們今天常用的“文化”一詞,並不是取自我國古籍,而是19世紀末經日文轉譯從西方引進的。但它在西方並無確切內涵。德國人著重強調的是精神意義,英美人則常將社會的、政治的意義放入其中。傳到中國人手里以後,人們根據自己的理解和需要,或將其與“文明”之義等同;或單指精神方面的內容和活動;或將精神和物質兩方面的內容、活動都包括在內,諸如讀書識字、言行修養、文史典籍、文學藝術、考古發現、意識形態、宗教民俗、家庭裝飾、城市環境、飲食穿著、婚戀生育、工具制造、語言思維、民族精神等等,都被視為“文化”。不過經過從19世紀後半期至20世紀末一百多年的研究探討,對“文化”一詞的理解,已漸趨一致。盡管我們很難給它一個精確的定義,特別是很難用一句話對它進行最簡單的概括。但有三點含義已為人們普遍認同︰
1.“文化”首先是指人的社會意識形態。諸如人的世界觀、價值觀、宗教信仰、思維方式、心理特征、道德倫理、認識能力、科學技術等等。
2.“文化”還指人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如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生老病死、家庭生活、社會交際、環境布置等方面的生存要求和生活方式。
3.“文化”還常把那些能反映人的思想觀念和認識能力的物化產品也包括在內。諸如文史書籍、藝術創作發明創造、設計制作、考古文物等具有文化意義的物質形式。
這三點看上去比較寬泛,彈性很大,但卻不僅可以反映國人至今對“文化”內涵的理解,而且揭示出了“文化”的人化的、能動的、發展的本質。因為“文化”不僅是自然的“人”化,而且是人對自身的“文”化,是一種隨著人的生存、發展而不斷變化、擴充的社會歷史現象,是一種多種因素的復合體。我想人們對“文化”的這個基本看法,完全可以作為本書立論的基點。
……
一、文化
“文化”一詞,我國古已有之。《易經‧(土||帆)卦彖傳)雲︰
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戀;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此處所謂“人文”“化成”,是指文史典籍、禮儀風俗。劉向〈說苑‧指武〉有雲︰
聖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後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
這里的“文化”與“武力”相對,是指文德教化,包括品德修養和禮樂典章在內。其後文史典籍中所說的“文化”,如“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漢代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文化內輯,武力外補”(晉束(木斤日)《補亡詩》)等,皆裘劉向“文化”之義。我國古人將對“文化”的這種理解,一直保持到近代。
我們今天常用的“文化”一詞,並不是取自我國古籍,而是19世紀末經日文轉譯從西方引進的。但它在西方並無確切內涵。德國人著重強調的是精神意義,英美人則常將社會的、政治的意義放入其中。傳到中國人手里以後,人們根據自己的理解和需要,或將其與“文明”之義等同;或單指精神方面的內容和活動;或將精神和物質兩方面的內容、活動都包括在內,諸如讀書識字、言行修養、文史典籍、文學藝術、考古發現、意識形態、宗教民俗、家庭裝飾、城市環境、飲食穿著、婚戀生育、工具制造、語言思維、民族精神等等,都被視為“文化”。不過經過從19世紀後半期至20世紀末一百多年的研究探討,對“文化”一詞的理解,已漸趨一致。盡管我們很難給它一個精確的定義,特別是很難用一句話對它進行最簡單的概括。但有三點含義已為人們普遍認同︰
1.“文化”首先是指人的社會意識形態。諸如人的世界觀、價值觀、宗教信仰、思維方式、心理特征、道德倫理、認識能力、科學技術等等。
2.“文化”還指人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如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生老病死、家庭生活、社會交際、環境布置等方面的生存要求和生活方式。
3.“文化”還常把那些能反映人的思想觀念和認識能力的物化產品也包括在內。諸如文史書籍、藝術創作發明創造、設計制作、考古文物等具有文化意義的物質形式。
這三點看上去比較寬泛,彈性很大,但卻不僅可以反映國人至今對“文化”內涵的理解,而且揭示出了“文化”的人化的、能動的、發展的本質。因為“文化”不僅是自然的“人”化,而且是人對自身的“文”化,是一種隨著人的生存、發展而不斷變化、擴充的社會歷史現象,是一種多種因素的復合體。我想人們對“文化”的這個基本看法,完全可以作為本書立論的基點。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