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運用文體學研究方法,探討構成詩歌與辭賦的文體諸要素的來源、演變,以及賦與詩的相互關聯等問題。其中的內容可以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旨在通過個案研究的方式,探討《詩經》《楚辭》某些詩歌類型的文體來源,及漢代文人五言詩的起源問題,同時也涉及到賦對詩的影響問題。後一部分側重在討論漢魏六朝時期賦的文體起源、演變,以及賦與同時代的詩的關系。
書中主要彩個案研究的方法,取共時性與歷時性相結合的角度,既深入剖析了特定的文化傳統、文學思潮、社會心理等因素對詩、賦文體形成的影響,又探索了詩歌和辭賦文體的起源、演變及其轉化、興替,描述文體演變中構成文體的“支配性語言規範”的轉化所形成的各種特殊現象。相信這類成果的積累,可以深化文學史的研究。
目錄
《詩賦研究叢書》序
序
前言
從“詩”與謠、諺、歌、頌的關系看先秦詩歌的形態及其演變
三代史官傳統與先秦詩、史同體
從祝辭到宴飲儀式樂歌——論《魚麗》《南有嘉魚》的文體來源
高裸祭儀與《宛丘》《東門之�》
屈騷的悲劇精神及其在文體層面的衍變
《九歌》楚頌說
《天問》題義及構思的跨文化思考
五言詩起源及相關問題探索
散體賦的句式實驗與新詩體的產生
賦之“序物”、“口誦”源于祭神考
賦的詩文兩棲性特點的成因
戰國縱橫家言與散體賦的關系
兼裁眾美,其美在調——散體賦的創作模式和美學旨趣
論賈誼賦的“承上啟下”
兩漢詠物小賦源流概論
西漢後期士林中的退隱之風與詩賦語體的新變
漢晉賦中的自然及自然觀的演變
文體辨析與魏晉賦風的轉變
文論“別調”與魏晉賦中京都、音樂、說理類題材的反主流傾向
南朝詩賦的形式美學傾向及其價值
文化心態對詩賦文體的吁求——對北朝詩賦的特質成因的文體學考察
序
前言
從“詩”與謠、諺、歌、頌的關系看先秦詩歌的形態及其演變
三代史官傳統與先秦詩、史同體
從祝辭到宴飲儀式樂歌——論《魚麗》《南有嘉魚》的文體來源
高裸祭儀與《宛丘》《東門之�》
屈騷的悲劇精神及其在文體層面的衍變
《九歌》楚頌說
《天問》題義及構思的跨文化思考
五言詩起源及相關問題探索
散體賦的句式實驗與新詩體的產生
賦之“序物”、“口誦”源于祭神考
賦的詩文兩棲性特點的成因
戰國縱橫家言與散體賦的關系
兼裁眾美,其美在調——散體賦的創作模式和美學旨趣
論賈誼賦的“承上啟下”
兩漢詠物小賦源流概論
西漢後期士林中的退隱之風與詩賦語體的新變
漢晉賦中的自然及自然觀的演變
文體辨析與魏晉賦風的轉變
文論“別調”與魏晉賦中京都、音樂、說理類題材的反主流傾向
南朝詩賦的形式美學傾向及其價值
文化心態對詩賦文體的吁求——對北朝詩賦的特質成因的文體學考察
序
文學領域中,什麼最能體現中國文化的特質?詩賦。人們常說,中國是詩的國度。詩是語言的藝術。盡管世界各個國家文學的百花園中都有詩,但是,中國的詩歌產生于中國文化的土壤,是獨特的漢語的藝術。
漢語最大的特征,就是單音節,無詞尾變化。古漢語則一字一音,一音一義,無附加成分。雙音詞一般由單音詞組合而成,伸縮分合甚便。漢語又是以漢字為記錄符號的。漢字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的結構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書面語交際中誤解的機會,又在表情達意和讀音上有一定的提示、暗示性。所以,所謂“文言”,其詞語的組合搭配,詞序的變化,用詞中的借代等,都十分靈活,在體現語意的輕重緩急和此輕彼重、此重彼輕以及與其他事物的關系等方面,不必加附屬句即可通過詞語句法的變化含蓄地表現出來。抒情言志,通幽達隱,以有限的文字表無窮的含義,實非其他的語言文字可以比擬。
又由于方塊漢字一字一音的特征,中國詩歌在語言布置方面可以做到形式上的完全整齊同節奏音律上的錯綜變化的統一;對仗、駢儷的藝術美也因而形成。
詩在本質上是抒情的,小說在本質上是敘事的。中國傳統的詩歌根植于中國文化的土壤,而長于抒情。黑格爾在其《美學》的《抒情詩》一節中說︰
在對東方抒情詩方面有卓越成就的個別民族之中,首先應該提到中國人,其次是印度人,第三是希伯來人、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盡管黑格爾對中國的詩了解不太多,但也道出了個中真理。
中國詩歌抒情特征的形成,自然有多方面的原因(2),但同漢語漢字的特征應不無關系。
但是,詩畢竟是世界各民族所共有的文學式樣。真正由漢語漢字的獨特性而形成的我國特有的文學式樣,是賦。駢文亦以駢辭儷句為特征,但駢文中有些不屬于文學的範疇,故這里只說賦。
所以說,在文學的領域中最能體現我國文化之特質的,是詩賦。
自《詩經》最早地結集了我們民族抒發喜怒哀樂的歌唱和反映當時政治禮儀、社會風俗的詩篇之後,屈原融合南北文學,寫出了千古絕唱《離騷》,從而登上了世界文學的高峰。此後賈、枚先後承風,開漢賦先河;馬、揚以巨麗為美,潤色鴻業;班、張賦京都,趙、蔡疾世邪,摹物抒情,俱有佳構。及至六朝,則詩人迭起,賦家如雲。到唐朝,則無論詩,無論賦,都是美不勝收,如初唐四杰,李、杜、韓、柳以及樊川、玉溪,豈止是詩壇神筆,實亦賦苑聖手。宋代以後,詩、詞、曲、賦俱有發展變化,其切今轢古者,代不乏人。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為我國民族精神的確立時期,而《風》、《騷》輝映,也奠定了我國文學的優良傳統。漢唐盛世,一以賦睥睨八荒,一以詩雄視百代。則《風》、《騷》、詩、賦,不僅是中國文化的寶藏,也是我們民族精神的體現和中華民族統一團結的紐帶。
為此,我們在文學的領域中選擇了詩賦,決定編輯出版一套《詩賦研究叢書》。
這套叢書中既有老一輩學者幾十年研究心血的結晶,也有中青年學者在新的社會環境中所作的可貴探索;既有研究專著,也有對作品的整理、詮解和評注。後者主要是想在目前被忽略了的方面做些工作。當然,某些熱門課題中,我們也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將提出來與學術界朋友們共商。
希望得到學術界朋友的支持與批評指正。
漢語最大的特征,就是單音節,無詞尾變化。古漢語則一字一音,一音一義,無附加成分。雙音詞一般由單音詞組合而成,伸縮分合甚便。漢語又是以漢字為記錄符號的。漢字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的結構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書面語交際中誤解的機會,又在表情達意和讀音上有一定的提示、暗示性。所以,所謂“文言”,其詞語的組合搭配,詞序的變化,用詞中的借代等,都十分靈活,在體現語意的輕重緩急和此輕彼重、此重彼輕以及與其他事物的關系等方面,不必加附屬句即可通過詞語句法的變化含蓄地表現出來。抒情言志,通幽達隱,以有限的文字表無窮的含義,實非其他的語言文字可以比擬。
又由于方塊漢字一字一音的特征,中國詩歌在語言布置方面可以做到形式上的完全整齊同節奏音律上的錯綜變化的統一;對仗、駢儷的藝術美也因而形成。
詩在本質上是抒情的,小說在本質上是敘事的。中國傳統的詩歌根植于中國文化的土壤,而長于抒情。黑格爾在其《美學》的《抒情詩》一節中說︰
在對東方抒情詩方面有卓越成就的個別民族之中,首先應該提到中國人,其次是印度人,第三是希伯來人、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盡管黑格爾對中國的詩了解不太多,但也道出了個中真理。
中國詩歌抒情特征的形成,自然有多方面的原因(2),但同漢語漢字的特征應不無關系。
但是,詩畢竟是世界各民族所共有的文學式樣。真正由漢語漢字的獨特性而形成的我國特有的文學式樣,是賦。駢文亦以駢辭儷句為特征,但駢文中有些不屬于文學的範疇,故這里只說賦。
所以說,在文學的領域中最能體現我國文化之特質的,是詩賦。
自《詩經》最早地結集了我們民族抒發喜怒哀樂的歌唱和反映當時政治禮儀、社會風俗的詩篇之後,屈原融合南北文學,寫出了千古絕唱《離騷》,從而登上了世界文學的高峰。此後賈、枚先後承風,開漢賦先河;馬、揚以巨麗為美,潤色鴻業;班、張賦京都,趙、蔡疾世邪,摹物抒情,俱有佳構。及至六朝,則詩人迭起,賦家如雲。到唐朝,則無論詩,無論賦,都是美不勝收,如初唐四杰,李、杜、韓、柳以及樊川、玉溪,豈止是詩壇神筆,實亦賦苑聖手。宋代以後,詩、詞、曲、賦俱有發展變化,其切今轢古者,代不乏人。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為我國民族精神的確立時期,而《風》、《騷》輝映,也奠定了我國文學的優良傳統。漢唐盛世,一以賦睥睨八荒,一以詩雄視百代。則《風》、《騷》、詩、賦,不僅是中國文化的寶藏,也是我們民族精神的體現和中華民族統一團結的紐帶。
為此,我們在文學的領域中選擇了詩賦,決定編輯出版一套《詩賦研究叢書》。
這套叢書中既有老一輩學者幾十年研究心血的結晶,也有中青年學者在新的社會環境中所作的可貴探索;既有研究專著,也有對作品的整理、詮解和評注。後者主要是想在目前被忽略了的方面做些工作。當然,某些熱門課題中,我們也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將提出來與學術界朋友們共商。
希望得到學術界朋友的支持與批評指正。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