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總是覺得,一個民族擁有自己的偉大藝術家是這個民族的福分。一切的民族都要生存,都必須解決衣食住行的物質問題,但有什麽樣的精神生活,擁有什麽樣的藝術形式,有什麽樣的藝術家,各個民族就不一定都一樣了。外國有的,中國未必有,也不一定都要有;中國有的,外國未必有,也不一定都要他們有。我們不要求西方人也普及中國的書法藝術,出一兩個王羲之;而必須承認人家有貝多芬、舒伯特是人家的福分,而我們有梅蘭芳,也是我們的福分,梅蘭芳的藝術中國人崇拜,外國人也崇拜,就像我們也崇拜貝多芬一樣。作者覺得應該提醒的事是: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現在我們紀念梅蘭芳誕生一百年,就藝術來言,就是要加深對梅蘭芳藝術精神的理解、認識,使我們更加珍惜、發揚這種精神。」。
上面這段話是著名哲學家葉秀山先生在1994年為紀念梅蘭芳百年誕辰所寫的一篇題為《論京劇藝術的古典精神》的論文的開場白。
那麽,怎樣才能理解認識梅蘭芳的藝術精神呢?首先最可靠的辦法,作者想,莫過於閱讀他本人的著作,可是這些著作卻又早已售罄,讀者難以在坊問購到。最近百花文藝出版社擬出版「二十世紀藝術大師隨筆叢書」,約作者為梅大師編個選集,作者遂從他的《舞台生活四十年》、《東游記》、《作者的電影生活》、《梅蘭芳戲劇散論》、《梅蘭芳文集》等百萬字著作中選輯出二十余萬字,編成此集。
選輯的標准是以學術性和趣味性相結合的原則,以適應廣大讀者的需要。所選的五十余篇文章涉及他的身世、勤奮學藝過程、藝術創新、愛國情操、高尚品德、業余愛好、對同行戰友的緬懷、對外傳播京劇藝術、與國際友人的交誼以及戲劇改革和表演經驗等方方面面。篇名大都是原有的,個別幾篇為編者代擬。希望這部選集能使讀者對梅蘭芳一生行走過的不平凡的生活和藝術道路得到一個直接而較為全面的了解和認識。
由於梅氏在他的著述中很少提及自己在八年抗戰期間蓄須明志那段艱苦經歷,為此選載了柯靈和豐子愷兩位先生就這一方面所寫的兩篇文章作為附錄。前面提到的葉秀山先生那篇論文,可以說是從哲學美學角度深刻探討並總結了梅蘭芳表演藝術的精神,也一並附在本集結尾,以使讀者加深理解他的藝術精神的真諦。
1990年中國戲劇界隆重紀念了徽班進京二百周年,也就是紀念京劇孕育形成和創新發展的二百年。這二百年的歷史告訴我們京劇的改革創新是漸變而不是突變,結果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藝術家,流派紛呈,出現了京劇三大高峰時期;這三個時期的代表人物,按照湖北蔣錫武先生的話來說,「即初創形成時期的程長庚,趨向成熟達於第一個高峰時期的譚鑫培,全面發展並趨於完美巔峰時期的梅蘭芳。」
而綜觀梅蘭芳的藝術生涯,他為京劇革新真可說是嘔心瀝血奮斗了一輩子,且從實踐中悟出了「移步不換形」這一原則,也就是說京劇改革應該按照京劇藝術基本規律來發揚、創新、完善而向前推進。他強調首先必須考慮到戲曲的傳統風格,二是尊重戲曲自身的規律,三是適應觀眾的審美習慣,因此他主張戲曲革新應當吸取前輩的藝術精華,反對沒有根據的憑空臆造,主張采取逐步修改的方法,循序進展,讓觀眾在「無形」中接受改革。
從他本人的文字記載中,讀者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在舞台上的一切藝術體現——唱、念、做、舞、化妝、音樂伴奏、舞台裝置、演出劇目等方面,都一直在煞費苦心地不斷進行改革,時刻注意辨別精粗美惡,他本人曾說:「作者這40年來,哪一天不是想在藝術上有所改進呢?而且又何嘗不希望一下子就改得盡善盡美呢?可是事實與經驗告訴了作者,這里面是天然存在著它的步驟的。」正如北京大學吳小如教授所言:「梅先生的體系乃是根據他一生的藝術實踐總結出來的『移步不換形』這一條精辟的理論來忠實執行的。」。應該說,梅蘭芳無愧為一位對京劇藝術進行全面改革的先驅。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對京劇改革、創新和發展的一系列論述都集中體現了「移步不換形」這一理論原則,因此就以此作為這本選集的書名。
本書記述了中國京劇演員梅蘭芳的生活、演藝經歷。出身於京劇世家的他,從小學藝,靠勤奮和天賦,很早就成為引人注目的青年藝人;又在「梅邊人物」的支持幫助下,不斷提高藝術修養,勇於改革創新,終於登上京劇表演的巔峰,引領京劇走進了輝煌,成為中國戲曲的標志人物。
目錄
一代宗師梅蘭芳(代序)
開蒙老師吳菱仙
學花旦戲
學昆曲
學躍工和武工
從路三寶學《醉酒》
看戲觀摩 轉益多師
開始了舞台生活
第一次到上海 首演《穆柯寨》
祖母的訓誡
時裝新戲的初試
古裝戲的嘗試
養鴿
牽牛花
剪辮子
戲院外的一出《牢獄鴛鴦》
炸彈風險
學畫
繪畫和舞台藝術
漫談戲曲畫
編寫抗敵劇目
登台雜感
我理想中的新中國
蕭長華先生的藝術勞動和道德品質
繼承著瑤卿先生的精神前提
追憶硯秋同志的藝術生活
悼念汪派傳人王鳳卿
┅┅
開蒙老師吳菱仙
學花旦戲
學昆曲
學躍工和武工
從路三寶學《醉酒》
看戲觀摩 轉益多師
開始了舞台生活
第一次到上海 首演《穆柯寨》
祖母的訓誡
時裝新戲的初試
古裝戲的嘗試
養鴿
牽牛花
剪辮子
戲院外的一出《牢獄鴛鴦》
炸彈風險
學畫
繪畫和舞台藝術
漫談戲曲畫
編寫抗敵劇目
登台雜感
我理想中的新中國
蕭長華先生的藝術勞動和道德品質
繼承著瑤卿先生的精神前提
追憶硯秋同志的藝術生活
悼念汪派傳人王鳳卿
┅┅
序
梅蘭芳,名瀾,字畹華、浣華,原籍江蘇泰州,l894年10月22日(農歷9月24日)誕生於北京一梨園世家。祖父梅巧玲(1842—1882)為清代同治、光緒年間著名京劇、昆曲演員,「同光十三絕」之一。父梅竹芬(1874—1897)亦為清末京昆旦角演員。母楊長玉(1876—1908)系梨園名宿楊隆壽之女。伯父梅雨田(1865—1912)是長期為譚鑫培伴奏的著名琴師。梅蘭芳父母早逝,由祖母和伯父撫養成人。伯父操琴收入微薄,家境並不富裕,梅蘭芳未曾享受過幸福的童年,六歲時親眼目睹八國聯軍入侵的暴行,幼小的心靈深深埋下了痛恨侵略者的種子。
他七歲入私塾讀書,受家庭環境熏陶,八歲即開始學藝,但由於先天條件並不優越,一句唱詞久久不能成誦,老師對他說「祖師爺沒賞你這碗飯吃!」而罷教。這句話倒激發了梅蘭芳發奮勤學苦練的志氣。九歲師事吳菱仙,開蒙戲為《戰蒲關》,每句唱詞苦練百遍,終於學會多出正工青衣戲。11歲在廣和樓首次登台扮演昆曲《長生殿·鵲橋密誓》的織女,是由吳老師抱他登上鵲橋的。後搭喜連成科班借台練戲,由伯父親授《武家坡》和《玉堂春》等戲,並向秦稚芬和胡二庚學花旦戲,隨茹萊卿練習武功,繼而搭班在京演出,先後與譚鑫培等名伶合演,聲譽鵲起。20歲後拜陳德霖、喬蕙蘭、李壽山和陳嘉梁等前輩為師,鑽研昆曲,又從路三寶學習《貴妃醉酒》等戲。他勤奮好學,轉益多師,廣征博采,戲路極廣,為日後成為一代宗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13年,梅蘭芳隨同馳名須生王鳳卿首次赴上海演出,在王鳳卿大力提攜下,梅蘭芳首演大軸戲《穆柯寨》,受到觀眾歡迎,遂嶄露頭角。
宣統元年,他在北京看到了王鍾聲演的「改良新戲」,後在滬期間他又觀摩了歐陽予倩等組織的春柳社的話劇,深受啟發。1914年起,便以社會時事為題材,編演了反映婦女受壓迫、婚姻不自由以及反對迷信的《孽海波瀾》、《宦海潮》、《一縷麻》、《鄧霞姑》和《童女斬蛇》等時裝新戲,大受觀眾的歡迎和好評。
梅蘭芳曾說:「戲劇前途的趨勢是跟觀眾的需要和時代而變化的┅┅我要走向新的道路,去尋求發展。」他於是在一大批學識淵博的知識分子和親友同行的協助和支持下,開始整理傳統劇目,改革旦角表演藝術,把「青衣」、「花旦」、「閨門旦」、「刀馬旦」等演技融於一體,開創了戲路寬闊、剛柔並濟的「花衫」行當。他依據京劇藝術規律,遵循「移步不換形」的理論原則,改革唱腔,增添音色渾厚的「二胡」伴奏,設計絢麗多彩的新穎舞蹈身段,改進化妝、服飾和人物造型,凈化舞台,增設燈光,逐步進行戲劇改革。22歲起他首先編演了古裝新戲《嫦娥奔月》,又首創京劇中的紅樓戲:《黛玉葬花》、《千金一笑》(又名《楮雯撕扇》)、《俊襲人》等劇,嗣後又編演了《天女散花》、《西施》、《洛神》、《麻姑獻壽》、《霸王別姬》、《太真外傳》等十余出劇目,開拓了古裝歌舞劇的新路,使優秀的傳統民族舞蹈在京劇舞台上大放光彩,令觀眾耳目一新。其中不少劇目後來成為梅派藝術的精品。他從而紅遍大江南北。1927年,梅蘭芳34歲,當選為「四大名旦」之首。
┅┅
他七歲入私塾讀書,受家庭環境熏陶,八歲即開始學藝,但由於先天條件並不優越,一句唱詞久久不能成誦,老師對他說「祖師爺沒賞你這碗飯吃!」而罷教。這句話倒激發了梅蘭芳發奮勤學苦練的志氣。九歲師事吳菱仙,開蒙戲為《戰蒲關》,每句唱詞苦練百遍,終於學會多出正工青衣戲。11歲在廣和樓首次登台扮演昆曲《長生殿·鵲橋密誓》的織女,是由吳老師抱他登上鵲橋的。後搭喜連成科班借台練戲,由伯父親授《武家坡》和《玉堂春》等戲,並向秦稚芬和胡二庚學花旦戲,隨茹萊卿練習武功,繼而搭班在京演出,先後與譚鑫培等名伶合演,聲譽鵲起。20歲後拜陳德霖、喬蕙蘭、李壽山和陳嘉梁等前輩為師,鑽研昆曲,又從路三寶學習《貴妃醉酒》等戲。他勤奮好學,轉益多師,廣征博采,戲路極廣,為日後成為一代宗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13年,梅蘭芳隨同馳名須生王鳳卿首次赴上海演出,在王鳳卿大力提攜下,梅蘭芳首演大軸戲《穆柯寨》,受到觀眾歡迎,遂嶄露頭角。
宣統元年,他在北京看到了王鍾聲演的「改良新戲」,後在滬期間他又觀摩了歐陽予倩等組織的春柳社的話劇,深受啟發。1914年起,便以社會時事為題材,編演了反映婦女受壓迫、婚姻不自由以及反對迷信的《孽海波瀾》、《宦海潮》、《一縷麻》、《鄧霞姑》和《童女斬蛇》等時裝新戲,大受觀眾的歡迎和好評。
梅蘭芳曾說:「戲劇前途的趨勢是跟觀眾的需要和時代而變化的┅┅我要走向新的道路,去尋求發展。」他於是在一大批學識淵博的知識分子和親友同行的協助和支持下,開始整理傳統劇目,改革旦角表演藝術,把「青衣」、「花旦」、「閨門旦」、「刀馬旦」等演技融於一體,開創了戲路寬闊、剛柔並濟的「花衫」行當。他依據京劇藝術規律,遵循「移步不換形」的理論原則,改革唱腔,增添音色渾厚的「二胡」伴奏,設計絢麗多彩的新穎舞蹈身段,改進化妝、服飾和人物造型,凈化舞台,增設燈光,逐步進行戲劇改革。22歲起他首先編演了古裝新戲《嫦娥奔月》,又首創京劇中的紅樓戲:《黛玉葬花》、《千金一笑》(又名《楮雯撕扇》)、《俊襲人》等劇,嗣後又編演了《天女散花》、《西施》、《洛神》、《麻姑獻壽》、《霸王別姬》、《太真外傳》等十余出劇目,開拓了古裝歌舞劇的新路,使優秀的傳統民族舞蹈在京劇舞台上大放光彩,令觀眾耳目一新。其中不少劇目後來成為梅派藝術的精品。他從而紅遍大江南北。1927年,梅蘭芳34歲,當選為「四大名旦」之首。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