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相比於其他視覺藝術,有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它最基礎的學習途徑——臨摹,幾乎是唯一的學習手段。正由於這個特點,當我們在臨摹了一個階段后要轉入書法創作時,就不能像西洋繪畫那樣可以借助寫生轉入創作,因此從臨摹到創作的轉換就成了每個研習書法的人都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中國書法史上每一個成功的名家,都有其獨特的轉換手段。本書以宋代的米芾為例,通過分析他的作品、藝術觀點以及后人的評述來研究米芾是如何完成從臨摹到創作這一轉換的。
米芾(1051—1108),初名黻,四十一歲后改名芾,字元章,別署鹿門居士、襄陽漫人垤、海岳名史等,原籍太原,遷居襄陽(今湖北襄樊),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人稱「米南宮」。宣和年間,因書畫方面成就得蔡京推薦,召為書畫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