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6年以來,圍繞著對改革的不同評價而引起的思想碰撞和社會事件此起彼伏,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而且,對中國未來的走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書是著名記者馬國川繼《大碰撞:2004~2006年改革紀事》之後,推出的又一部反映改革的力作。作者以理性、中立的視角,客觀地描述了從2006年到黨的十七大期間的各種新聞事件,是第一部全景式反映近兩年社會思潮激盪的作品。作者在敘述一個個新聞事件時,在保持客觀性的同時,綜合運用各類表現手法使得新聞有趣,充滿了可讀性,很有感染力,而且,引人深思。
馬國川,著名記者,現供職於《經濟觀察報》,已出版作品有:《大碰撞:2004-2006年中國改革紀事、《高考年輪》(與趙學勤合作)、《時代台詞》。《大碰撞:2004-2006年中國改革紀事》一書是第一部全景式反映「第三次改革大爭論」的作品,在國內外引起強烈的反響,被人民網讀者評為「2006年十大好書」第一名。
目錄
引子 樹欲靜而風不止
第一章 一篇博客文章引燃經濟民族主義
一、向文波:賣什麽都可以,但「賣國」不行
二、收購的三國演義
三、聽證會——簽約——否決
四、爭論在升級
第二章 社會主義究竟是什麽
一、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來的客人
二、學者們的追問:社會主義究竟是什麽?
三、批判的聲浪
四、聚訟「張勤德現象」
第三章 中國需要文藝復興嗎?
一、總理與文藝家談心
二、中國,你需要一場文藝復興
三、激情與空想:中國需要一場文藝復興嗎
第四章 在蘇聯的鏡子里觀照中國
一、一部僅供縣級以上干部觀看的「黨內參考片」
二、是誰搞垮了蘇聯
第五章 「大國崛起」攪動中國思想界
一、一部電視紀錄片的前世今生
二、《大國崛起》:千奇百怪的解讀
三、《大國崛起》折射當代中國的思想譜系
第六章 民企「原罪」與兩極分化
一、民企「原罪」風波起
二、胡德平:清算「第一桶金」就是否定改革成績
三、民企原罪:有,還是沒有
四、劉吉:中國根本不存在兩極分化
第七章 兩種改革觀的較量
一、暗潮洶涌
二、兩種改革觀的較量
三、溫總理的回答
第八章 民主是個好東西
一、「民主是個好東西」
二、俞可平其人
三、民主是個好東西嗎
第九章 交鋒物權法(上)
一、忙碌的鞏獻田教授
二、物權法:「兩會」前的較量
三、《物權法》:2799票52票的背後
第十章 交鋒物權法(下)
一、物權法遭遇「史上最牛的釘子戶」
二、江平:我們究竟要民本主義,還是要民粹主義
三、「史上最牛釘子戶」終於被拆了
第十一章 「漢奸言論」是與非
一、喻權域:建議人大制定《懲治漢奸言論法》
二、到底誰是「漢奸言論」
三、袁偉時: 懲治漢奸言論是一個笑料而已
第十二章 從大飛機上馬到《讀書》換帥
一、當大飛機遭遇民族主義
二、中國大飛機項目終於上馬了
三、一本雜志主編換人引發的風波
四、汪暉其人和新左派的來龍去脈
第十三章 《炎黃春秋》推開了一扇門
一、謝韜文章橫空出世
二、《炎黃春秋》推開了一扇門
三、批判潮聲動地來
四、黨報黨刊的回應
五、第二屆社會主義論壇
六、從中國到瑞典
第十四章 變化真的開始了嗎
一、政治體制改革討論的熱潮
二、黨外人士「入閣」:一個積極的信號
三、萬鋼、陳竺之後還會有誰
第十五章 民主爭論第三波
一、中國的民主模式已經確立?
二、一個政治學者眼中的「中國式民主」
三、二王之爭
第十六章 針鋒相對
一、是喜慶氣象,還是錯誤思潮
二、針鋒相對
三、中共十七大的回應
尾聲:中國的出路在哪里?
第一章 一篇博客文章引燃經濟民族主義
一、向文波:賣什麽都可以,但「賣國」不行
二、收購的三國演義
三、聽證會——簽約——否決
四、爭論在升級
第二章 社會主義究竟是什麽
一、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來的客人
二、學者們的追問:社會主義究竟是什麽?
三、批判的聲浪
四、聚訟「張勤德現象」
第三章 中國需要文藝復興嗎?
一、總理與文藝家談心
二、中國,你需要一場文藝復興
三、激情與空想:中國需要一場文藝復興嗎
第四章 在蘇聯的鏡子里觀照中國
一、一部僅供縣級以上干部觀看的「黨內參考片」
二、是誰搞垮了蘇聯
第五章 「大國崛起」攪動中國思想界
一、一部電視紀錄片的前世今生
二、《大國崛起》:千奇百怪的解讀
三、《大國崛起》折射當代中國的思想譜系
第六章 民企「原罪」與兩極分化
一、民企「原罪」風波起
二、胡德平:清算「第一桶金」就是否定改革成績
三、民企原罪:有,還是沒有
四、劉吉:中國根本不存在兩極分化
第七章 兩種改革觀的較量
一、暗潮洶涌
二、兩種改革觀的較量
三、溫總理的回答
第八章 民主是個好東西
一、「民主是個好東西」
二、俞可平其人
三、民主是個好東西嗎
第九章 交鋒物權法(上)
一、忙碌的鞏獻田教授
二、物權法:「兩會」前的較量
三、《物權法》:2799票52票的背後
第十章 交鋒物權法(下)
一、物權法遭遇「史上最牛的釘子戶」
二、江平:我們究竟要民本主義,還是要民粹主義
三、「史上最牛釘子戶」終於被拆了
第十一章 「漢奸言論」是與非
一、喻權域:建議人大制定《懲治漢奸言論法》
二、到底誰是「漢奸言論」
三、袁偉時: 懲治漢奸言論是一個笑料而已
第十二章 從大飛機上馬到《讀書》換帥
一、當大飛機遭遇民族主義
二、中國大飛機項目終於上馬了
三、一本雜志主編換人引發的風波
四、汪暉其人和新左派的來龍去脈
第十三章 《炎黃春秋》推開了一扇門
一、謝韜文章橫空出世
二、《炎黃春秋》推開了一扇門
三、批判潮聲動地來
四、黨報黨刊的回應
五、第二屆社會主義論壇
六、從中國到瑞典
第十四章 變化真的開始了嗎
一、政治體制改革討論的熱潮
二、黨外人士「入閣」:一個積極的信號
三、萬鋼、陳竺之後還會有誰
第十五章 民主爭論第三波
一、中國的民主模式已經確立?
二、一個政治學者眼中的「中國式民主」
三、二王之爭
第十六章 針鋒相對
一、是喜慶氣象,還是錯誤思潮
二、針鋒相對
三、中共十七大的回應
尾聲:中國的出路在哪里?
序
偉大的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說過,就像太陽從東方升起向西方沉落一樣,人類文明也首先起始於東方。在中國,曾經有過文明的太陽高照的時候,那就是華夏文明獨領風騷的時代。自19世紀中葉以來,世界東部的那只雄獅睡著了,華夏文明衰落了。天行健,雄獅自強不息,在地球旋轉到20世紀後半期又醒來了,自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去走上了改革開放的道路。2007年12月22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29周年,也標志著中國改革開放到了「而立」之年、亦即步入30年。
我自1978年以來就深深「沾染上」改革情結,30年來思考從未松懈、筆耕從未停止。我剛剛讀了青年記者馬國川的著作《爭鋒》,我把他2006年10月由新華出版社出版的《大碰撞——中國改革記事》(以下簡稱《大碰撞》)一起擺在我的案台上,思緒萬千、浮想聯翩。「爭鋒」者,爭論的碰撞與交鋒也。「爭鋒」使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圖景在我腦海中洪波涌起,在這一壯闊的洪波中又交織疊加著三次大爭論的沸騰浪花,形成一幅浩瀚而壯觀的圖景。《爭鋒》和《大碰撞》使得中國改革開放第三次大爭論條理分明地躍然紙上。富有特色的是,作者在這兩本書中做的都是客觀系統的「史記」或「實錄」性工作,對「碰撞」和「交鋒」的各方既沒有「捧誰」,也沒有「棒誰」,這就可以讓「爭鋒」「碰撞」的各方與讀者來欣賞和評價。
30年,這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不過是白駒過隙的短暫一瞬。但由於近30年來改革開放穩操勝券,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發展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走上了中華崛起的快車道,世界稱奇,環球驚詫。在當今世界,若要談改革開放的成功,言必稱中國。無論是國內專家,還是國際社會,都在紛紛探索「中國改革開放成功之謎」和「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之謎」。中國這30年完全可以稱之為「改革開放盛世」,這個盛世比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23年還多出了6年,而且中國的改革開放還繼續在盛世之道上挺進。
按照一般的常理,在中國改革開放快要步入30年的前幾年,應當是一派鶯歌燕舞慶盛世的景象。然而,卻在「端起碗吃肉,放下碗罵娘」中生起了「烽煙四起」的大爭論。盡管鄧小平同志生前多次強調「不爭論」,甚至還把「不急論」作為自己的重大「發明」,但中國改革開放尚未滿30周年,就已經發生了三次大的爭論。而就爭論的廣度、深度和時間的長度而言,則以這幾年的第三次爭論最為劇烈、最為深刻。
在這幾年的爭鋒中,一個長期跟蹤中國改革開放研究、並直接參與過改革實際工作的我,除了在2006年11應搜狐網邀請接受了一次題為《經濟學的國民性》的訪談,以及后來應邀在陽光衛視與陳平董事長進行了分六集播放的對話外,沒有對爭鋒各方有任何「亮劍」。但我卻始終關注着各方的「碰撞」和「爭鋒」。所以,馬國川同志到我辦公室來拜訪,請我為《爭鋒》寫序,我當然是欣然應允了。我想,既然有「碰撞」和「爭鋒」,我們就不必回避,不能作駝鳥把頭埋在沙子里,而必須面對和正視。搞清爭論的來龍去脈和方方面面的情況,對繼續推進改革、完善改革、深化改革必有好處。
作為一篇序言,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對每一篇文稿、每一種爭論意見一一對應或抨或頌,只想在設計爭鋒的有關重大思想理論方面的問題發表自己一孔之見,以與「碰撞」者、「爭鋒」者和讀者討論。
┅┅
我自1978年以來就深深「沾染上」改革情結,30年來思考從未松懈、筆耕從未停止。我剛剛讀了青年記者馬國川的著作《爭鋒》,我把他2006年10月由新華出版社出版的《大碰撞——中國改革記事》(以下簡稱《大碰撞》)一起擺在我的案台上,思緒萬千、浮想聯翩。「爭鋒」者,爭論的碰撞與交鋒也。「爭鋒」使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圖景在我腦海中洪波涌起,在這一壯闊的洪波中又交織疊加著三次大爭論的沸騰浪花,形成一幅浩瀚而壯觀的圖景。《爭鋒》和《大碰撞》使得中國改革開放第三次大爭論條理分明地躍然紙上。富有特色的是,作者在這兩本書中做的都是客觀系統的「史記」或「實錄」性工作,對「碰撞」和「交鋒」的各方既沒有「捧誰」,也沒有「棒誰」,這就可以讓「爭鋒」「碰撞」的各方與讀者來欣賞和評價。
30年,這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不過是白駒過隙的短暫一瞬。但由於近30年來改革開放穩操勝券,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發展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走上了中華崛起的快車道,世界稱奇,環球驚詫。在當今世界,若要談改革開放的成功,言必稱中國。無論是國內專家,還是國際社會,都在紛紛探索「中國改革開放成功之謎」和「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之謎」。中國這30年完全可以稱之為「改革開放盛世」,這個盛世比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23年還多出了6年,而且中國的改革開放還繼續在盛世之道上挺進。
按照一般的常理,在中國改革開放快要步入30年的前幾年,應當是一派鶯歌燕舞慶盛世的景象。然而,卻在「端起碗吃肉,放下碗罵娘」中生起了「烽煙四起」的大爭論。盡管鄧小平同志生前多次強調「不爭論」,甚至還把「不急論」作為自己的重大「發明」,但中國改革開放尚未滿30周年,就已經發生了三次大的爭論。而就爭論的廣度、深度和時間的長度而言,則以這幾年的第三次爭論最為劇烈、最為深刻。
在這幾年的爭鋒中,一個長期跟蹤中國改革開放研究、並直接參與過改革實際工作的我,除了在2006年11應搜狐網邀請接受了一次題為《經濟學的國民性》的訪談,以及后來應邀在陽光衛視與陳平董事長進行了分六集播放的對話外,沒有對爭鋒各方有任何「亮劍」。但我卻始終關注着各方的「碰撞」和「爭鋒」。所以,馬國川同志到我辦公室來拜訪,請我為《爭鋒》寫序,我當然是欣然應允了。我想,既然有「碰撞」和「爭鋒」,我們就不必回避,不能作駝鳥把頭埋在沙子里,而必須面對和正視。搞清爭論的來龍去脈和方方面面的情況,對繼續推進改革、完善改革、深化改革必有好處。
作為一篇序言,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對每一篇文稿、每一種爭論意見一一對應或抨或頌,只想在設計爭鋒的有關重大思想理論方面的問題發表自己一孔之見,以與「碰撞」者、「爭鋒」者和讀者討論。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