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國際體系正處在結構性轉變與戰略性調整的歷史時期,全球和地區多邊組織對國際體系發展的影響不斷加強。隨著綜合國力的上升,我國在國際體系和多邊組織中的定位也正在由參與者、合作者向制定者、建設者轉換。
本書從不同層面探討了當前國際體系演變、發展的動力和方向問題,分析了國際機制、多邊國際組織以及主要大國在國際體系變遷中的角色和互動關系,為中國有效參與、塑造國際體系提供理論支持和政策建議。
目錄
序言 楊潔勉
第一編 國際安全體系
第一章 主要力量中心和聯合國互動
第一節 國際體系和平轉型與當前國際安全體系的基本特點
第二節 應對和管理國際安全威脅多元化的新現實
第三節 進一步強化聯合國集體安全機制的能力建設
第二章 探索多種形式的聯合國框架內多邊主義合作模式
第一節 聯合國框架內多邊主義的困境
第二節 拓展聯合國的多邊主義合作模式
第三節 聯合國多邊外交與其他外交途徑的平衡︰中國的選擇
第三章 聯合國改革的理論基礎和法律依據
第一節 聯合國改革的理論基礎
第二節 聯合國改革的法律依據
第三節 改革是聯合國的必由之路
第四章 聯合國改革的基本特征和趨勢
第一節 聯合國改革的全面性
第二節 聯合國改革的深刻性
第三節 聯合國改革的漸進性和長期性
第五章 國際核不擴散機制面臨的新挑戰
第一節 核不擴散機制的作用及其存在的問題
第二節 核不擴散機制大顯身手 挑戰及國際社會的應對
第三節 中國的抉擇
第六章 外空軍控問題
第一節 國際防擴散機制在外空領域的發展
第二節 外空軍控機制的不足和挑戰
第三節 美國和外空軍控機制
第二編 國際經濟和法律體系
第七章 世貿組織進程和多哈回合
第一節 世界貿易組織12年歷程
第二節 多哈回合的發起及其曲折歷程
第三節 多哈回合的主要問題和前景
第四節 多哈談判的前景和中國的應對
第八章 從布雷頓森林機構改革看大國間利益博弈
第一節 布雷頓森林機構的困境與改革新進展
第二節 布雷頓森林機構(以IMF為例)投票權改革的內在動因
第三節 IMF改革中美、歐、日三方的利益訴求與博弈
第四節 理性看待中國IMF決策權提升的利益得失
第九章 發展中國家與國際經濟體系
第一節 國際經濟體系的概念與內涵
第二節 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經濟體系的主要問題
第三節 中國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戰略選擇
第十章 論條約及其適用制度在國際法律體系中的地位
第一節 條約在國際法律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節 區分“自動執行與非自動執行”的條約適用制度符合國際立法潮流
第三節 我國的條約適用制度與國際法律體系之接軌
第三編 國際體系和全球治理
第十一章 國際能源安全體系和發展趨勢
第一節 國際能源安全體系的內涵
第二節 大國在國際能源安全體系中的互動
第三節 未來國際能源安全體系的發展方向
第十二章 全球環境治理中的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第一節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發展
第二節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權威
第三節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中國
第四節 結論
第十三章 全球治理中的國家與非政府組織
第一節 主權國家在全球治理中的有限性
第二節 非政府組織的彌補和糾正優勢
第三節 非政府組織對主權國家的補充和糾偏
第四編 國際體系和大國互動
第十四章 歐美自由制度主義外交對國際體系的影響
第一節 自由制度主義的經濟學基礎
第二節 自由制度主義的外交理念
第三節 自由制度主義的世界政治主張
第四節 結論
第十五章 國際機制與美歐反恐合作
第一節 國際機制的概念解析
第二節 國際反恐機制的發展
第三節 反恐合作機制的影響
第十六章 發民中大國興起與國際體系
第一節 國際體系和發展問題
第二節 新興發展中國家的力量發展
第三節 新興發展中國家對國際體系的挑戰
第五編 亞洲體系和地區主義
第十七章 亞太經合組織與區域安全合作
第一節 APEC安全議題衍生的三大要因
第二節 APEC安全議題的發展與主要區域力量的戰略互動
第三節 安全議題對APEC的影響
第四節 從APEC安全議題的演進看區域安全合作發展的新態勢
第五節 中國的APEC理念與政策選擇
第十八章 東盟秘書處的變革︰地區主義下的新發展
第一節 地區主義在東南亞的新發展
第二節 東盟秘書處的發展與地區合作
第三節 地區主義進程中的中國與東盟
第十九章 上海合作組織的未來發展路徑選擇︰從地區公共產品的視角
第一節 有關上海合作組織理論回顧
第二節 地區公共產品理論
第三節 地區公共產品的功能
第四節 上海合作組織地區的公共產品功能
第二十章 上海合作組織的制度形式選擇︰基于交易成本模型的制度經濟學分析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既有的解釋及其不足
第三節 基于國家間交易成本的制度選擇模型
第四節 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對安全合作形式的選擇
第五節 結語
第二十一章 東亞非傳統安全︰多邊合作現狀、問題與政策建議
第一節 東亞面臨的主要非傳統安全威脅
第二節 多邊合作現狀
第三節 困難與障礙
第四節 政策建議
第一編 國際安全體系
第一章 主要力量中心和聯合國互動
第一節 國際體系和平轉型與當前國際安全體系的基本特點
第二節 應對和管理國際安全威脅多元化的新現實
第三節 進一步強化聯合國集體安全機制的能力建設
第二章 探索多種形式的聯合國框架內多邊主義合作模式
第一節 聯合國框架內多邊主義的困境
第二節 拓展聯合國的多邊主義合作模式
第三節 聯合國多邊外交與其他外交途徑的平衡︰中國的選擇
第三章 聯合國改革的理論基礎和法律依據
第一節 聯合國改革的理論基礎
第二節 聯合國改革的法律依據
第三節 改革是聯合國的必由之路
第四章 聯合國改革的基本特征和趨勢
第一節 聯合國改革的全面性
第二節 聯合國改革的深刻性
第三節 聯合國改革的漸進性和長期性
第五章 國際核不擴散機制面臨的新挑戰
第一節 核不擴散機制的作用及其存在的問題
第二節 核不擴散機制大顯身手 挑戰及國際社會的應對
第三節 中國的抉擇
第六章 外空軍控問題
第一節 國際防擴散機制在外空領域的發展
第二節 外空軍控機制的不足和挑戰
第三節 美國和外空軍控機制
第二編 國際經濟和法律體系
第七章 世貿組織進程和多哈回合
第一節 世界貿易組織12年歷程
第二節 多哈回合的發起及其曲折歷程
第三節 多哈回合的主要問題和前景
第四節 多哈談判的前景和中國的應對
第八章 從布雷頓森林機構改革看大國間利益博弈
第一節 布雷頓森林機構的困境與改革新進展
第二節 布雷頓森林機構(以IMF為例)投票權改革的內在動因
第三節 IMF改革中美、歐、日三方的利益訴求與博弈
第四節 理性看待中國IMF決策權提升的利益得失
第九章 發展中國家與國際經濟體系
第一節 國際經濟體系的概念與內涵
第二節 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經濟體系的主要問題
第三節 中國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戰略選擇
第十章 論條約及其適用制度在國際法律體系中的地位
第一節 條約在國際法律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節 區分“自動執行與非自動執行”的條約適用制度符合國際立法潮流
第三節 我國的條約適用制度與國際法律體系之接軌
第三編 國際體系和全球治理
第十一章 國際能源安全體系和發展趨勢
第一節 國際能源安全體系的內涵
第二節 大國在國際能源安全體系中的互動
第三節 未來國際能源安全體系的發展方向
第十二章 全球環境治理中的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第一節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發展
第二節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權威
第三節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中國
第四節 結論
第十三章 全球治理中的國家與非政府組織
第一節 主權國家在全球治理中的有限性
第二節 非政府組織的彌補和糾正優勢
第三節 非政府組織對主權國家的補充和糾偏
第四編 國際體系和大國互動
第十四章 歐美自由制度主義外交對國際體系的影響
第一節 自由制度主義的經濟學基礎
第二節 自由制度主義的外交理念
第三節 自由制度主義的世界政治主張
第四節 結論
第十五章 國際機制與美歐反恐合作
第一節 國際機制的概念解析
第二節 國際反恐機制的發展
第三節 反恐合作機制的影響
第十六章 發民中大國興起與國際體系
第一節 國際體系和發展問題
第二節 新興發展中國家的力量發展
第三節 新興發展中國家對國際體系的挑戰
第五編 亞洲體系和地區主義
第十七章 亞太經合組織與區域安全合作
第一節 APEC安全議題衍生的三大要因
第二節 APEC安全議題的發展與主要區域力量的戰略互動
第三節 安全議題對APEC的影響
第四節 從APEC安全議題的演進看區域安全合作發展的新態勢
第五節 中國的APEC理念與政策選擇
第十八章 東盟秘書處的變革︰地區主義下的新發展
第一節 地區主義在東南亞的新發展
第二節 東盟秘書處的發展與地區合作
第三節 地區主義進程中的中國與東盟
第十九章 上海合作組織的未來發展路徑選擇︰從地區公共產品的視角
第一節 有關上海合作組織理論回顧
第二節 地區公共產品理論
第三節 地區公共產品的功能
第四節 上海合作組織地區的公共產品功能
第二十章 上海合作組織的制度形式選擇︰基于交易成本模型的制度經濟學分析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既有的解釋及其不足
第三節 基于國家間交易成本的制度選擇模型
第四節 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對安全合作形式的選擇
第五節 結語
第二十一章 東亞非傳統安全︰多邊合作現狀、問題與政策建議
第一節 東亞面臨的主要非傳統安全威脅
第二節 多邊合作現狀
第三節 困難與障礙
第四節 政策建議
序
我們正處于一個偉大的變革時代,人類社會面臨著諸如全球化、地區主義和信息革命等歷史性的挑戰。為了更加深入探討國際體系轉型和國際多邊組織發展這一時代性的問題,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國際組織和國際法室正在進行當代國際組織及趨勢的研究課題,並正在召開一系列的國內和國際會議。本書則是其階段性成果之一,主要展現了國內中青年學者的研究成果。
冷戰結束以來,國際社會的組織化和法制化趨向有所加強,國際多邊組織以及地區性組織對于國際體系發展、建設的影響力日趨增加,全球公民社會的逐漸形成對于全球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世界經濟中新興力量的崛起也對傳統的國際貿易、金融體制帶來了沖擊。然而,由于世界力量格局的變化,以及新的安全威脅的凸顯,國際社會對于一些重大的政治、法律問題產生了分歧,以《聯合國憲章》為核心的國際法律秩序受到了沖擊。同時,保護環境與資源以維持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各國共同追求的目標,但是在實際履行實施中卻由于各國的不同政策考慮而出現了與目標的偏差。基于這一時代背景,本書共分五編、二十一章,從不同層面探討了當前國際體系演變、發展的動力與方向問題,分析了國際機制、多邊國際組織,以及主要大國在國際體系變遷中的互動關系、作用和影響,以此為基礎為中國參與、塑造國際體系提供理論支持和政策建議。
第一編“國際安全體系”由六章組成。第一章“主要力量中心和聯合國互動”,把聯合國改革放在國際體系轉型的大視野中進行研究。作者認為當前的國際體系以及國際安全體系正在經歷新一輪的深刻調整。作為現有國際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聯合國集體安全機制面臨新的歷史機遇和嚴峻挑戰。聯合國改革對轉型中的國際安全體系,乃至整個國際體系的未來勢必產生持久的影響。因此,應從當前國際體系的變遷和轉型的角度,來認識和應對新一輪聯合國改革的驅動和影響,聯合國改革應不斷適應和應對國際安全多元化和復雜化所帶來的挑戰,不斷強化集體安全機制的能力建設。
第二章“探索多種形式的聯合國多邊主義合作模式”,對聯合國的功能以及能夠發揮的作用進行了深入探討,認為聯合國是全球最大的國際組織,但它並不是對解決所有形式、所有層次問題都適合的機構。聯合國所具有的普遍性、代表性和正式性是它的優勢,但聯合國並不能在全球治理中獨享權力,自然也不可能獨擔責任。因此,擴展多種形式的聯合國多邊主義合作模式,包括與非政府組織、民間社會和商業企業界的合作,對更好地發揮聯合國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同時,發達國家擔心中國的崛起會使國際制度面臨挑戰,認為中國可能不會接受發達國家業已形成的標準。因此,中國應當關注各國在探討聯合國改革中的多邊主義形式,找出適合自身利益和地位的形式。發達國家一直試圖通過聯合國使其價值觀成為具有合法化和普世意義的價值,而中國應該表明中國價值與聯合國所倡導的價值和原則的一致性,以及中國價值中存在的包容性、開放性和普遍性。
第三章“聯合國改革的理論基礎和法律依據”,圍繞聯合國的法理基礎分析了當前國際法律秩序所面臨的挑戰以及應對之策。國際法律秩序既面臨著危機又處于不斷發展之中。首先,“保護的責任”這一概念對國際法基本規範帶來重大影響。如果一國當局不能或不願保護本國公民,就將由國際社會利用外交、人道主義乃至聯合國安理會實施的執行行動,幫助維護其國內平民的人權和福祉。其次,不干涉內政原則也受到了沖擊,內政的範圍不斷縮小。聯合國在有關會員國內進行的“沖突後建設和平”的過程中,處理的都是國家主權管轄範圍內的事條。同時不干涉內政原則還要服從于國際保護責任。第三,有關使用武力的國際法律制度而臨嚴峻挑戰,主要體現為“預防性武力”或“先發制人”等主張違反了《聯合國憲章》所規定的武力使用條件及情勢,降低了武力使用的門檻。為了更好地應對現實中存在的問題,聯合國亟需進行改革。而聯合國改革的現實目標在于︰維護《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推動多邊主義的發展,提高聯合國機構的工作效率,加強聯合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和作用,增強聯合國應對國際體系和國際法上新威脅和新挑戰的能力。
第四章“聯合國改革的基本特征和趨勢”,則對聯合國改革的進程和最新發展作了梳理,並在此基礎上指出︰聯合國改革正在經歷具有時代特征和“里程碑”意義的深刻變化。人權理事會的成立就是最重要的表現之一,它意味著從人權在聯合國中的地位到人權機制乃至人權觀念都發生了重大變化。發展中國家應對人權理事會的運作加以重視並保持適當警惕。
……
冷戰結束以來,國際社會的組織化和法制化趨向有所加強,國際多邊組織以及地區性組織對于國際體系發展、建設的影響力日趨增加,全球公民社會的逐漸形成對于全球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世界經濟中新興力量的崛起也對傳統的國際貿易、金融體制帶來了沖擊。然而,由于世界力量格局的變化,以及新的安全威脅的凸顯,國際社會對于一些重大的政治、法律問題產生了分歧,以《聯合國憲章》為核心的國際法律秩序受到了沖擊。同時,保護環境與資源以維持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各國共同追求的目標,但是在實際履行實施中卻由于各國的不同政策考慮而出現了與目標的偏差。基于這一時代背景,本書共分五編、二十一章,從不同層面探討了當前國際體系演變、發展的動力與方向問題,分析了國際機制、多邊國際組織,以及主要大國在國際體系變遷中的互動關系、作用和影響,以此為基礎為中國參與、塑造國際體系提供理論支持和政策建議。
第一編“國際安全體系”由六章組成。第一章“主要力量中心和聯合國互動”,把聯合國改革放在國際體系轉型的大視野中進行研究。作者認為當前的國際體系以及國際安全體系正在經歷新一輪的深刻調整。作為現有國際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聯合國集體安全機制面臨新的歷史機遇和嚴峻挑戰。聯合國改革對轉型中的國際安全體系,乃至整個國際體系的未來勢必產生持久的影響。因此,應從當前國際體系的變遷和轉型的角度,來認識和應對新一輪聯合國改革的驅動和影響,聯合國改革應不斷適應和應對國際安全多元化和復雜化所帶來的挑戰,不斷強化集體安全機制的能力建設。
第二章“探索多種形式的聯合國多邊主義合作模式”,對聯合國的功能以及能夠發揮的作用進行了深入探討,認為聯合國是全球最大的國際組織,但它並不是對解決所有形式、所有層次問題都適合的機構。聯合國所具有的普遍性、代表性和正式性是它的優勢,但聯合國並不能在全球治理中獨享權力,自然也不可能獨擔責任。因此,擴展多種形式的聯合國多邊主義合作模式,包括與非政府組織、民間社會和商業企業界的合作,對更好地發揮聯合國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同時,發達國家擔心中國的崛起會使國際制度面臨挑戰,認為中國可能不會接受發達國家業已形成的標準。因此,中國應當關注各國在探討聯合國改革中的多邊主義形式,找出適合自身利益和地位的形式。發達國家一直試圖通過聯合國使其價值觀成為具有合法化和普世意義的價值,而中國應該表明中國價值與聯合國所倡導的價值和原則的一致性,以及中國價值中存在的包容性、開放性和普遍性。
第三章“聯合國改革的理論基礎和法律依據”,圍繞聯合國的法理基礎分析了當前國際法律秩序所面臨的挑戰以及應對之策。國際法律秩序既面臨著危機又處于不斷發展之中。首先,“保護的責任”這一概念對國際法基本規範帶來重大影響。如果一國當局不能或不願保護本國公民,就將由國際社會利用外交、人道主義乃至聯合國安理會實施的執行行動,幫助維護其國內平民的人權和福祉。其次,不干涉內政原則也受到了沖擊,內政的範圍不斷縮小。聯合國在有關會員國內進行的“沖突後建設和平”的過程中,處理的都是國家主權管轄範圍內的事條。同時不干涉內政原則還要服從于國際保護責任。第三,有關使用武力的國際法律制度而臨嚴峻挑戰,主要體現為“預防性武力”或“先發制人”等主張違反了《聯合國憲章》所規定的武力使用條件及情勢,降低了武力使用的門檻。為了更好地應對現實中存在的問題,聯合國亟需進行改革。而聯合國改革的現實目標在于︰維護《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推動多邊主義的發展,提高聯合國機構的工作效率,加強聯合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和作用,增強聯合國應對國際體系和國際法上新威脅和新挑戰的能力。
第四章“聯合國改革的基本特征和趨勢”,則對聯合國改革的進程和最新發展作了梳理,並在此基礎上指出︰聯合國改革正在經歷具有時代特征和“里程碑”意義的深刻變化。人權理事會的成立就是最重要的表現之一,它意味著從人權在聯合國中的地位到人權機制乃至人權觀念都發生了重大變化。發展中國家應對人權理事會的運作加以重視並保持適當警惕。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