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性·性感:對中國城市年輕女性的日常生活研究

身體·性·性感:對中國城市年輕女性的日常生活研究
定價:270
NT $ 235
  • 作者:黃盈盈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03-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9701031
  • ISBN13:9787509701034
  • 裝訂:348頁 / 23 x 15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身體是什麼?身體的定義之所以重要,不是因為我們可能找到一個單一的定義,而是因為我們找不到一個單一的定義,在整個世界文化中有那麼多的各種各樣的對身體的定義。」

「如果你要是早一年半以前問我這個問題,我可能會比較關注自己身體是否豐滿、曲線是否優美、對異性的吸引指數有多高,但是從去年到現在,我更加關注自己身體的健康,包括身體的臟器和性器官、生殖生理器官,是否健康、是否衛生可能是我更加關注的。」

「如果是情人,就有那種(性的)感覺。但是要說夫妻,因為夫妻之間做愛就是一種常態,跟吃飯一樣。說到夫妻生活不會給人性感的感覺……」

「對我自己來說,不可能讓自己達到最有吸引力的時候,總有一種觀念上的東西讓自己不能那麼做。但是我覺得最有性吸引力的是胸部要露出一點……但有一次看一個電影,那個人穿着鏤空的黑色絲襪和黑色的高跟鞋,當時覺得那是我第一次覺得腿很有性吸引力。以前不會覺得腿會很性感。但就看那人把腿搞成那樣吧,真的還挺有意思。」

「女性,如果關系特別好,我會覺得是開玩笑;如果關系不是特別好,比如說你吧,咱倆今天第一次見面,你說我性感,我會覺得你對我是一種奉承。男性的話,如果和我關系特別熟,我會覺得是在誇我:如果關系不是特別熟,我會覺得是他對我的一種言語上的非禮。在中國,我覺得如果一個男人想和你交往,他應該不會誇你性感,如果說他對你有點企圖,倒是可能。」
 

目錄

導言立意與創新
第1部分 理論背景與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文獻與理論綜述
第一節 「身體」研究
第二節 「性」研究
第三節 「身體與性」研究
第四節 中國女性的「身體」與「性」研究
 第二章 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范疇與研究問題
第二節 研究視角與方法論
第三節 研究主體和分析策略
第一部分 小結
第2部分 女性身體
 第三章 身體想象
第一節 泛指的女性身體實體身體與話語式身體
第二節 身體的自我鏡像身材、健康、氣色
 第四章 身體實踐
 第二部分小結
第3部分 女性之性
 第五章 什麼是「性」!?
第一節 男女關系女性之「性」的典型化理解
第二節 差序格局性的語境式理解
 第六章 性的實踐
 第三部分小結
第4部分 性感「身體與性」關系的一種具體表達
 第七章 性感游移於「性化」與「非性化」之問的流動概念
 第八章 「性感」的身體特征與呈現情境
 第九章 「性感」實踐
 第四部分小結
第5部分 討論
 討論一「身體」、「性」及其關系的多元分析空間
  「討論一」小結
 討論二「身體」、「性」及其關系的構建情境
「討論二」小結
 討論三 日常生活中的「身體」、「性」及其關系
概括與反思
附錄
附錄1 訪談對象的背景資料
附錄2 一個記錄完整的個案
后記
參考文獻
致謝
 

黃盈盈同學是中國人民大學第一位人類學博士,她在我們社會學系整整度過了10年(1995~2005年),其中7年的研究生階段一直在性社會學家潘綏銘教授的悉心指導下從事相關研究。《身體•性•性感》(以下簡稱《身體》)這部專著是在她的博士論文基礎上修改完成的,可以算得上是一部「主體建構派」的力作。

作者自稱,該項研究的基礎問題是:在日常生活中,女性作為主體是如休想象與表達「身體」、「性」、「性感」這些概念的?從中所體現的「身體與性」之間的關系是什麼?這些概念、關系得以產生與存在的具體情境是什麼?從動態的角度講,這些相關的概念、關系是如何產生的?

黃盈盈曾對我說,中國特色和西方學術框架的討論是蠻有意思的。我覺得她與人類學十分投緣。人類學這門學問,歸根結底,關注的就是那個「異」。跨文化比較研究即使出現了所謂「從異域回歸本土」的轉向,涉及「已」的時候,依舊隱含着對「異」的觀照。至於在「Sesuality(性)」方面,西方學界(其實是整個英語世界)目前討論比較熱門的是:中國的「性」是China uniqueness(中國特有的),還是遵循所謂的西方軌跡。黃盈盈想通過閱讀、調查、寫作來求索的是:怎樣才能從本土出發發展出哪怕是一個小小的概念,探討中國語境中的身體「問題」,而不是拿着中國的經驗卻還在討論西方框架中的「問題」。


Sexuality(性)這個詞已成為幾乎一切非醫學的性研究的根基與中心,成為一種統治的話語。由於Sexuality來源於sex,又與gender幾乎同時被普及,所以一般認為這三個詞有密切的聯系。不過,學者們對於其中的相互關系卻有不同的理解,表現在研究中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派別,即所謂「性學派」、「社會性別派」、「公理派」、「測定派」以及「主體建構派」。

在諸派別中「主體建構派」出現得比較晚。從歷史發展的脈絡來看,它來源於后現代主義思潮與傳統學術流派之間的論戰。那是一些信奉后現代思潮的研究sexuality的學者,主要集中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他們致力於在具體的情境(context)里來確定sexuality的含義,尤其是從主體感受與主體解釋方面來研究sexuality的主體意義。

與眾不同的是,這個學派宣稱:sexuality是彌散式的,它不單單是指「床第之事」,而且包括種種「涉性現象」;sexuality是被主體所標定的,而不僅僅是一種「可測定的客觀存在」;sexuality的意義來源於主體與情境的互構;sexuality的變化更多地來源於主體的日常生活實踐,而不是單純的認知或者外力作用。(參見本書「文獻與理論綜述」部分)

「主體建構派」一方面與「性學派」、「社會性別派」爭論着sexuality的獨立與可識別性;另一方面又與「公理派」、「測定派」爭論着sexuality的研究方法論。在中國,對於「主體建構派」的介紹與引進還很少,主要散見於其他研究領域中,在性研究中基本是空白。潘綏銘及其學術團隊在摸索了20年之后,才在最近3年來逐步定位於這個學派,並且力圖在中國發展之;盡管他們同時也會沿襲傳統學派來作一些定量研究。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