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 不朽巨著
木府藏書
魏晉南北朝成就最高的玄怪小說
鬼是一種借喻,是流傳中國幾千年的一種獨特文化
中國古代神狐玄怪小說的先驅
《搜神記》是我國文學史上的名著。它開創了中國古代以神狐鬼怪為題材的志怪小說的先河,並對其後一千余年來的文學家以及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以深遠的影響。
《搜神記》的作者干寶,字令升,新蔡(今屬河南)人,東晉史學家,初為著作郎,後封關內侯,曾以著作郎領國史,著《晉紀》,已佚。《晉書·干寶傳》說他有感於生死之事,「遂撰集古今神(礻氏
qi)靈異人物變化,名為《搜神記》。」作者在《自序》中稱:「及其著述,亦足以發明神道之不誣也。」就是想通過搜集前人著述及傳說故事,證明鬼神確實存在。這說明作者是個有神論者。但他在搜集鬼怪神靈故事中,搜集了不少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反映了當時豐富的社會生活,從而具有積極的意義,並使它得以流傳至今。
志怪小說的名稱,出版魯迅先生的發明,指魏晉時期記敘神仙鬼怪故事的小說。魏晉時期,社會動亂,無論是中上層的知識分子,還是下層的老百姓,都生活在惶惑不安中。人們將自己的希望、理想、願望寄托於神怪之中,於是神靈怪異之說盛行,志怪小說因之而繁盛。《搜神記》就是其中的代表。干寶對搜集神鬼故事的態度是積極的。《搜神記》中收錄了不少捉鬼、斗鬼的故事,如民間傳頌的《宋定伯捉鬼》等,表現出作者對鬼神的態度是信鬼不怕鬼,敢與鬼相斗的可貴思想。
《搜神記》原本已散失,今本系後人綴輯增益而成。凡2卷,共有大小故事454個。故事長短不一,長則數百字,短則一兩句話,其文字頗有魏晉志人小說《世說新語》質朴簡練、奇幻多姿的風格。一則片段、一幅素描,便烘托出一個奇幻的意境;較長的篇章,則故事結構完整,情節跌宕曲折,人物栩栩如生,出現不少膾灸人口的名篇。如《紫玉韓重》一篇。韓重與吳王夫差的小女兒紫玉相愛,因父母阻撓;紫玉抑郁而終;韓重到紫玉墳前哭祭,紫玉的魂靈從墳中飄然而出,兩人共訴離愁;韓重隨紫玉回到墓中,做了幾天夫妻;後因夫差逮捕韓重,紫玉前去搭救;最後又化作一縷輕煙,消失在空中。整個故事回腸盪氣,意境凄美,表現出作者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干寶筆下的鬼怪變化多端,既有奇幻法術,又能像常人一般衣食住行,具有人類豐富的情感。這個鬼世界實際就是人間世界,這是《搜神記》中的故事不僅為知識分子喜愛,而且也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原因。
《搜神記》還直接為後世的戲劇、小說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如唐代傳奇故事,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神話戲《天仙配》,《三國演義》、《三言》及後世的許多小說、戲曲,都和它有著密切的聯系。關漢卿的《竇娥冤》也是取材於《搜神記》,《干將莫邪》則被魯迅改編成現代小說《鑄劍》。
《搜神後記》又名《續搜神記》,據魯迅先生考證,是無名氏偽托東晉陶淵明所撰。《搜神後記》與《搜神記》的體例大致相似,不同之處有三:一是其內容多為《搜神記》所未見,該書凡十卷,一百一十六條,確有實補遺之效;二是故事主人公多為神仙;三是藝術上,少蕪雜瑣碎的記敘,成片的故事增多,尤其是人神、人鬼的愛情故事,寫得絢麗多姿,極富夢幻纏綿的浪漫主義手法,而且往往以悲劇的結尾,動人心弦。因此,《搜神後記》在魏晉南北朝的志怪群書中頗具特色,不愧為《搜神記》的續篇。故我們在譯注時將兩書合為一書。
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學史上,《世說新語》是志人小說,《搜神記》、《搜神後記》是志怪小說,都是名篇。有興趣的讀者如能在閱讀中將兩者對比體會,不僅能收拓寬視野、相得益彰之效,還能事半功倍地掌握我國文學史上的兩大體裁和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