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之道︰國家轉型的目標與途徑

安邦之道︰國家轉型的目標與途徑
定價:255
NT $ 222
 

內容簡介

中國正經歷著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經濟社會轉型,這是一個偉大的歷程過程,也是復雜的探索過程。如何在這個過程中保持政治、經濟、社會的長治久安和繁榮昌盛,建立一個強有力的民主國家,是擺在學者和決策者面前的嚴峻挑戰。作為一個訓練有素並獨具眼光的政治學者,作者從九十年代初期就開始思考安邦之道的基本理論和對策,時有創新之見,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本書遴選作者十多年來對于相關主題的主要研究成果,從民主、公平與公民社會三方面完整地分析中國轉型的道路和未來方向,理論研究和經驗考察並舉,對深刻理解當代中國的發展和變遷具有重要的價值。

作者簡介︰

王紹光,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系教授,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兼職教授。1954年出生于武漢,1982年獲北京大學法學士學位,1984年獲美國康乃爾大學政治學碩士學位,1990年獲美國康乃爾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曾在1972年至1977年任教武漢市堤角中學,1990年至2000年任教美國耶魯大學政治系。目前擔任英文國際學術刊物China Review的主編,並擔任幾家中英文學術刊物的編委,幾家中英文學術出版社的審稿人。已出版七本專著;與胡鞍鋼等人合著、合編了十三本著作;此外,在中英文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上百篇。
 

目錄

探索安邦之道(代序)
民主
建立一個強有力的民主國家——兼論“政權形式”與“國家能力”的區別
公平‧效率‧民主
警惕對“民主”的修飾
有效政府與民主
民族主義與民主
市場、民主與幸福——羅伯特‧萊恩《市場民主制度下幸福的流失》讀後
公民權、所得稅與預算監督——兼談農村費改稅的思路
中國公共政策議程設置的模式
公平
現代國家的再分配制度
平等問題研究的框架
正視不平等的挑戰
開放與不平等——中國能否補償加入wT0的受損者
中國公共衛生的危機與轉機
如何破解中國教育經費不足的難題
煤礦安全生產監管——中國治理模式的轉變
最嚴重的警告——中國社會不穩定的狀況調查與分析
順應民心的變化——從財政資金流向看中國政府近期的政策調整
公民社會
關于“市民社會”的思考
金錢與自主——市民社會面臨的兩難境地
中國的社團革命——勾勒中國人結社的全景圖
促進中國民間非營利部門的發展
信任的基礎——一種理性的解釋
私人時間與政治——中國城市閑暇模式的變化
結論
第二代改革戰略——積極推進國家制度建設
 

經濟增長的過程是一個創造和摧毀同時出現、並存、沖突以及此消彼長的過程︰經濟增長特別是高速增長本身既是一個創造性過程,產生新的經濟增長點、形成新的產業、投資新的人力資本、促進新的社會成分成長;它也是一個摧毀過程,摧毀舊的產業、舊的人力資本、舊的社會成分。不論是處于何種發展階段、采用哪種政治體制的國家,在經濟起飛和初始現代化的過程中,一方面會享受到要素投入、知識創新帶來的經濟增長和福利水平的相應提高,另一方面也會踫到結構調整、利益分配引起的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的迅速增加。

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中國出現了持續高增長,正經歷著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經濟社會轉型。1978年到2006年的28年問,中國經濟年均增長9.7個百分點,並且仍然保持著良好的發展態勢,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紀錄。高速的經濟增長帶來了兩個方向的顯著變化︰從正面來看,人民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從1978年的343元增加到2006年的ll759元,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實際增長了5.7倍,農村居民純收入從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2006年的3587元,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實際增長了5.7倍。從負面來看,迅速擴大的收入差距(城鄉差距、地區差距、階層差距),不斷增多的城鎮失業人口,大規模的環境污染,高的能源消耗以及不斷出現的腐敗案件、群體抗爭事件,成為“另一個中國”的景象。

因此,對中國而言,建立一個什麼樣的制度基礎、社會模式、文化樣態,在競爭與保障之間’、風險與機會之間、效率與公平之間、速度與穩定之間實現合適的平衡,保持政治、經濟、社會的持續穩定,實現中國的長治久安、繁榮昌盛,始終是一個重要而緊迫的課題。對中國領導人而言,就是如何處理改革、發展與穩定之間的關系;對學者而言,如同王紹光教授的新著《安邦之道——國家轉型的目標與途徑》,就是在探討中國如何在巨大社會轉型和經濟起飛過程中的安邦之道。

《安邦之道》一書記錄了他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思考和研究成果,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提出了安邦之道的基本理論、基本思路和基本對策。我稱之為一部十分難得的活生生的中國政治經濟學的精品之作。盡管書中的大部分文章曾經我之手,在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國情報告》上先後編輯發表,但是現在重新讀來仍有新鮮感,體現了他本人獨特的研究風格,展現了深刻的理論邏輯和理論含義。特別是作者把對民主、公平和公民社會的研究整合起來,形成了一個更為清晰完整的制度框架,是對中國轉型過程中經濟、政治、社會發展變化的深刻理解,對未來走向的深刻思索。因此,這不僅是一本嚴謹的學術著作,同時也是一本能夠啟發讀者思考的啟迪之作,無論對于從事中國研究的學者,還是關注中國發展的普通公民,都是必讀之書。這里我也談談自己的讀書體會,並介紹一下相關背景,以便讀者了解王紹光著作的基本思路和學術貢獻。

一、建立一個強有力的民主國家

作為一位嚴肅嚴謹和訓練有素的政治學者,王紹光對民主的思考和研究是一以貫之的。作者在本書的第一部分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討論了民主的若干重要議題︰民主是什麼?發展中國家如何在保持經濟發展的同時,實現民主化?中國的民主化處于什麼階段?中國在政治領域有哪些重要的實踐?中國政治民主化的前景是什麼?

作者在《警惕對民主的修飾》中對民主的含義作出了清晰的界定,民主意味著由人民治理的制度,或更準確地說,由所有公民參與決策的制度。這是一個更加接近于民主的本來含義的解釋。熊彼特關于民主的程序性定義顯然是非常狹隘的。而各種各樣對民主的修飾詞,諸如“代議”、“自由”、“多元”和“憲政”等,實際上閹割了民主的真髓,目的是為了把民主從難以駕馭的烈馬變成溫順的小羊,變成少數精英追求自身利益的工具。

民主是一種政治安排,最重要的是解決如何進行資源分配的問題,即誰得到什麼、得到多少、如何獲得等。對于民主而言,人民的決定權顯然要比代表的選擇更為重要,因此,民主的基本要素是發言權問題,即不同地區、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的人能夠在決策過程中擁有平等的發言權。正如Prze-worski所言,民主是一種“制度性妥協”。民主不需要修飾,真正的民主需要回歸民主的本意,即人民當家做主,不僅在政治上當家做主,而且經濟和社會生活中也要當家做主。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