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綜述了劉氏家學的研究現狀,考察了劉氏學人學行,分析劉氏四世之學術變化與發展。以專書和專人研究相結合,對劉氏《左傳》學進行了比較系統的考察:對《春科左氏傳舊注疏證》一書進行深入系統的分析,厘清以往研究籠統將此書歸功於劉文淇的說法,指出劉氏四世學人對此書都有貢獻;探討了劉師培研究《左傳》的動力與成就,認為劉師培為《左傳》學建立了完整的理論構架。最後以劉氏家族為代表,從治學方法論角度分析了清儒治經方法,對清代學術發展規律進行了總結。
作者簡介:
郭院林,1975年生於江西星子縣。1997年畢業於南昌大學中文系;後執教鞭4年,為鄉梓育才;2004年於南京大學獲得文學碩士學位;2007年7月於北京大學獲得文學博士學位。現為石河子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也墾與文化研究院研究員,碩士導師。研究方向為先秦文學、近代文化、民族文化與宗教問題。發表過《劉師培的戴震學》、《劉文淇學行考論》等10余篇論文。
目錄
序
導論
第一節 清代儀征劉氏家學研究現狀
一、劉氏家學系統研究
二、劉氏學人專人研究
第二節 研究緣起與設想
一、研究緣起與目的
二、研究方法與框架
第一章 儀征劉氏家學譜系
第一節 劉氏學人生平述論
一、巋然儒門,防自訓導——劉文淇生平
二、紅豆三傳,儒林趾美——劉毓崧父子生平
三、青藜四照,寶樹聯芳——劉師培兄弟生平
第二節 劉氏治學環境與學術資源
一、占籍儀征:地域環境
二、學派傳承:學術淵源
三、入幕交游:生活閱歷
第三節 劉氏家族著作考述
一、劉文淇
二、劉毓崧
三、劉壽曾兄弟
四、劉師培
第四節 劉氏家學特色與轉變
一、劉文淇:樹立家法
二、劉毓崧:博通眾家
三、劉師培:拓寬門庭
第二章 《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研究
第一節 編纂考論
一、《疏證》緣起
二、長編問題
三、版本與編撰
第二節 體例考論
一、「注例」分析
二、編纂體例
三、按語歸屬
第三節 思想內容評析
一、尊王思想
二、內容分析
三、疏證原則與得失
第三章 劉師培的學術思想——以《左傳》學為中心
第一節 劉師培的思想歷程
一、民族民主革命
二、無政府主義者的「鳥托邦」
三、學術專業化的艱難轉變
第二節 劉師培《左傳》學建樹
一、《左傳》學面臨的挑戰
二、梳理《左傳》學歷史
三、建構《左傳》學理論
第三節 糾合傳統學術分歧——劉師培治學特點平議
一、等視經史
二、平分今古
三、持平漢宋
四、會通中西
第四章 劉氏家學的學術史意義
第一節 劉氏《五經舊疏考正》的方法評析
一、《考正》緣起與舊疏價值
二、考證方法歸納
三、《五經正義》評價與劉氏考證得失
第二節 劉氏家學平議
一、「實事」如何「求是」
二、重疏經籍的理想
三、劉氏家學評價
第三節 清代學風與世風概說
一、讀經風氣的養成
二、治經方法
三、朴學——追求淳朴的學風與世風
四、學術、政治與學術專業化
附錄:
一、劉氏家族譜系略表
二、儀征劉氏家族學譜簡編
三、劉文淇、劉毓崧、劉壽曾交游合表
四、劉文淇書札四通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導論
第一節 清代儀征劉氏家學研究現狀
一、劉氏家學系統研究
二、劉氏學人專人研究
第二節 研究緣起與設想
一、研究緣起與目的
二、研究方法與框架
第一章 儀征劉氏家學譜系
第一節 劉氏學人生平述論
一、巋然儒門,防自訓導——劉文淇生平
二、紅豆三傳,儒林趾美——劉毓崧父子生平
三、青藜四照,寶樹聯芳——劉師培兄弟生平
第二節 劉氏治學環境與學術資源
一、占籍儀征:地域環境
二、學派傳承:學術淵源
三、入幕交游:生活閱歷
第三節 劉氏家族著作考述
一、劉文淇
二、劉毓崧
三、劉壽曾兄弟
四、劉師培
第四節 劉氏家學特色與轉變
一、劉文淇:樹立家法
二、劉毓崧:博通眾家
三、劉師培:拓寬門庭
第二章 《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研究
第一節 編纂考論
一、《疏證》緣起
二、長編問題
三、版本與編撰
第二節 體例考論
一、「注例」分析
二、編纂體例
三、按語歸屬
第三節 思想內容評析
一、尊王思想
二、內容分析
三、疏證原則與得失
第三章 劉師培的學術思想——以《左傳》學為中心
第一節 劉師培的思想歷程
一、民族民主革命
二、無政府主義者的「鳥托邦」
三、學術專業化的艱難轉變
第二節 劉師培《左傳》學建樹
一、《左傳》學面臨的挑戰
二、梳理《左傳》學歷史
三、建構《左傳》學理論
第三節 糾合傳統學術分歧——劉師培治學特點平議
一、等視經史
二、平分今古
三、持平漢宋
四、會通中西
第四章 劉氏家學的學術史意義
第一節 劉氏《五經舊疏考正》的方法評析
一、《考正》緣起與舊疏價值
二、考證方法歸納
三、《五經正義》評價與劉氏考證得失
第二節 劉氏家學平議
一、「實事」如何「求是」
二、重疏經籍的理想
三、劉氏家學評價
第三節 清代學風與世風概說
一、讀經風氣的養成
二、治經方法
三、朴學——追求淳朴的學風與世風
四、學術、政治與學術專業化
附錄:
一、劉氏家族譜系略表
二、儀征劉氏家族學譜簡編
三、劉文淇、劉毓崧、劉壽曾交游合表
四、劉文淇書札四通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序
郭院林在南京大學從我攻讀碩士學位,接著又在北京大學師從安平秋先生攻讀博士學位,學的都是古典文獻學專業,經過五年奮斗,終於有了這部著作。這部著作的最大優點,就是具有堅實的文獻學基礎。作者於導論部分首先介紹了清代儀征劉氏家學研究現狀,可以說對海內外的相關著作了如指掌,並且關注到海內外的學位論文,如台灣私立逢甲大學的碩士論文《劉文淇《〈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體例之研究》與南京大學的博士論文《揚州學派研究》就很有參考價值。
接著,作者還為劉氏家族的著作編了一個目錄,記錄了文獻名稱、版本以及收藏情況。對於重要的、罕見的資料,還詳細描述了版本特征,錄其序跋,甚至篇目。作者對不少著作還作了考述與評價。附錄中編有《儀征劉氏家族學譜簡編》,顯然這是對劉氏家族學術研究的歷程與成果作了深入研究之後才能完成的。所有這些材料不僅為作者的研究提供了方便,而且對研究清代學術史者也極有參考價值。 郭院林在搜集資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頗有竭澤而漁的勁頭。譬如到上海圖書館檢閱了《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的原稿,發現其中塗抹修改處不計其數,眉批很多。中國科學院整理本功不可沒,但是《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稿本的史料價值要高得多,則是不言而喻的。再如作者在國家圖書館找到了劉師培的《江南鄉試墨卷》(光緒壬寅並行庚子辛丑恩正科),其第三道題目為《中外刑律互有異同,自各口通商日繁,交涉應如何參酌損益,妥訂章程,令收回治外法權策》,從中不難看出國際形勢、國內形勢的急劇變化,對科舉考試制度以及考生讀書治學所產生的巨大影響。此外,作者還在國家圖書館普通古籍閱覽室發現劉文淇書札四通,為我們研究劉文淇的交游與著述情況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法國丹納在他的《藝術哲學》中談到我們分析一件藝術品,要注意聯系作者的全部作品、作者所隸屬的同時同地的藝術家家族,以及藝術家所屬的時代的精神和風俗概況。我們注意到郭院林在本書扉頁上引用了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的一段話:「著學術史有四個必要的條件:第一,敘一個時代的學術,須把那時代重要各學派全數網羅,不可以愛憎為去取;第二,敘某家學說,須將其特點提挈出來,令讀者有很明確的觀念;第三,要忠實傳寫各家真相,勿以主觀上下其手;第四,要把各人的時代和他一生經歷大概敘述,看出那人的全人格。」看來中外兩位著名學者都強調在學術研究中要用全面的、客觀的、發展的眼光去觀察問題與分析問題。本書的另一個優點也恰恰是能夠聯系家族、地域、學派、時代,以及整個學術史,來從事清代儀征劉氏家學之《左傳》學的個案研究。
就家族背景而言,本書專門寫了《儀征劉氏家族譜系》一章,此外還專門編了《劉氏家族譜系略表》、《儀征劉氏家族學譜簡編》、《劉文淇、劉毓崧、劉壽曾交游合表》作為附錄,可謂做了十分透徹的研究。書中偶然提到的一些細節也能反映劉氏家族的學術傳統,如謂:「劉氏第四代學人名字皆含漢代經師之名,師蒼字張侯,暗藏西漢歷算家張蒼名字;師慎字許仲,暗藏東漢古文經學大師許慎名字;師培字申叔,暗藏西漢經師申培公名字;師穎字容季,暗藏東漢古文經學家穎容的名字。這樣的命名方式,取效法經學家之意,反映了劉氏世代傳經,以漢代經師為典范的家風。」
就地域與學派背景而言,本書專門設有《占籍儀征:地域環境》、《學派傳承:學術淵源》兩節專門作了探討,特別是揚州學派的重鎮阮元對劉氏家族學風的影響尤為明顯,正如南桂馨《劉申叔先生遺書序》所說:「文達先生生長是邦,道光季年,告休野處。邗上才俊之士,莫不奉其風教。雲蒸霞蔚,人人說經。劉孟瞻先生由是崛起,四傳益勁,以有申叔。」本書所分析的劉氏家族學兼吳皖、兼治經史、溝通諸子乃至劉師培持平漢宋、會通中西等治學特點,無不體現了揚州學派融會貫通的精神。
就時代背景而言,作者將經學研究與史學研究緊密聯系在一起,並且以之貫穿全書。作者注意到不斷發展變化的政治形勢對劉氏家族的影響,並且細致入微地分析了劉氏家族四代人在治學方面的共同之處與不同之點。如書中指出:「劉師培是矛盾時代產生的矛盾的人,多變時代出現的多變的人。」作者正是聯系中國近代風起雲涌而且變化莫測的時代背景,給予劉師培以嶼之理解,並且對他的學術成就與特點作了客觀的評價,指出:「劉師培在前人基礎上將遺稿進行整理,對其義例進行歸納,並且將夷夏觀念運用於民族革命宣傳,發掘《左傳》民主思想,從而成為論學論政的驍將。也正因為他的努力,學林才銘記了儀征劉氏;也正是由於他的家學特色,才使得他成為揚州學派的殿軍。」
就中國學術史背景而言,作者對學術史,特別是清代學術史;對經學史,特別是《左傳》學史有深入的了解。孟子說過:「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本書正是以整個中國學術史為背景來研究清代儀征劉氏家學之《左傳》學,才能把問題說深、說透、說得比較准確。如書中談道:「清代學者不滿唐宋舊疏,而必欲為十三經重撰新疏。既然清人都認為唐代《正義》成而五經亡,那麼要挽救已亡之經的話,最好的途徑當然就是恢復舊疏,恢復舊疏才能恢復經典的原貌,也就可以找到真正的經義。」我們從中也就清楚地知道了劉氏家族《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的緣由與價值。
該書還有一個突出優點是作者不僅能詳細地占有資料,而且還善於做分析與歸納工作,如《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中有不少按語,這些按語究竟是劉氏家族中哪些人寫的,作者作了精心分析,真是心細如發。再如該書對劉氏幾代學人治學特色都要言不煩地作了總結,如稱劉師培的治學特點是「等視經史,平分古今,持平漢宋,會通中西」,非常貼切。作者還將劉氏《五經舊疏考正》的方法歸納為直接法、本證法、他證法、目錄法、版本法、史證法、矛盾法、文理法、理證法,並且一一舉例作了論證,真可謂綱舉目張、條分縷析,如庖丁解牛般痛快淋漓。
中國學術史研究著作通論多,斷代研究也不少,分類、分派研究就更多,但是像郭院林博士《清代儀征劉氏家學之(左傳)學研究》這樣深入系統地進行個案研究的尚不多見,我讀后覺得獲益匪淺,聊述一二感想如上。
徐有富
2007年12月18日
接著,作者還為劉氏家族的著作編了一個目錄,記錄了文獻名稱、版本以及收藏情況。對於重要的、罕見的資料,還詳細描述了版本特征,錄其序跋,甚至篇目。作者對不少著作還作了考述與評價。附錄中編有《儀征劉氏家族學譜簡編》,顯然這是對劉氏家族學術研究的歷程與成果作了深入研究之後才能完成的。所有這些材料不僅為作者的研究提供了方便,而且對研究清代學術史者也極有參考價值。 郭院林在搜集資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頗有竭澤而漁的勁頭。譬如到上海圖書館檢閱了《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的原稿,發現其中塗抹修改處不計其數,眉批很多。中國科學院整理本功不可沒,但是《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稿本的史料價值要高得多,則是不言而喻的。再如作者在國家圖書館找到了劉師培的《江南鄉試墨卷》(光緒壬寅並行庚子辛丑恩正科),其第三道題目為《中外刑律互有異同,自各口通商日繁,交涉應如何參酌損益,妥訂章程,令收回治外法權策》,從中不難看出國際形勢、國內形勢的急劇變化,對科舉考試制度以及考生讀書治學所產生的巨大影響。此外,作者還在國家圖書館普通古籍閱覽室發現劉文淇書札四通,為我們研究劉文淇的交游與著述情況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法國丹納在他的《藝術哲學》中談到我們分析一件藝術品,要注意聯系作者的全部作品、作者所隸屬的同時同地的藝術家家族,以及藝術家所屬的時代的精神和風俗概況。我們注意到郭院林在本書扉頁上引用了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的一段話:「著學術史有四個必要的條件:第一,敘一個時代的學術,須把那時代重要各學派全數網羅,不可以愛憎為去取;第二,敘某家學說,須將其特點提挈出來,令讀者有很明確的觀念;第三,要忠實傳寫各家真相,勿以主觀上下其手;第四,要把各人的時代和他一生經歷大概敘述,看出那人的全人格。」看來中外兩位著名學者都強調在學術研究中要用全面的、客觀的、發展的眼光去觀察問題與分析問題。本書的另一個優點也恰恰是能夠聯系家族、地域、學派、時代,以及整個學術史,來從事清代儀征劉氏家學之《左傳》學的個案研究。
就家族背景而言,本書專門寫了《儀征劉氏家族譜系》一章,此外還專門編了《劉氏家族譜系略表》、《儀征劉氏家族學譜簡編》、《劉文淇、劉毓崧、劉壽曾交游合表》作為附錄,可謂做了十分透徹的研究。書中偶然提到的一些細節也能反映劉氏家族的學術傳統,如謂:「劉氏第四代學人名字皆含漢代經師之名,師蒼字張侯,暗藏西漢歷算家張蒼名字;師慎字許仲,暗藏東漢古文經學大師許慎名字;師培字申叔,暗藏西漢經師申培公名字;師穎字容季,暗藏東漢古文經學家穎容的名字。這樣的命名方式,取效法經學家之意,反映了劉氏世代傳經,以漢代經師為典范的家風。」
就地域與學派背景而言,本書專門設有《占籍儀征:地域環境》、《學派傳承:學術淵源》兩節專門作了探討,特別是揚州學派的重鎮阮元對劉氏家族學風的影響尤為明顯,正如南桂馨《劉申叔先生遺書序》所說:「文達先生生長是邦,道光季年,告休野處。邗上才俊之士,莫不奉其風教。雲蒸霞蔚,人人說經。劉孟瞻先生由是崛起,四傳益勁,以有申叔。」本書所分析的劉氏家族學兼吳皖、兼治經史、溝通諸子乃至劉師培持平漢宋、會通中西等治學特點,無不體現了揚州學派融會貫通的精神。
就時代背景而言,作者將經學研究與史學研究緊密聯系在一起,並且以之貫穿全書。作者注意到不斷發展變化的政治形勢對劉氏家族的影響,並且細致入微地分析了劉氏家族四代人在治學方面的共同之處與不同之點。如書中指出:「劉師培是矛盾時代產生的矛盾的人,多變時代出現的多變的人。」作者正是聯系中國近代風起雲涌而且變化莫測的時代背景,給予劉師培以嶼之理解,並且對他的學術成就與特點作了客觀的評價,指出:「劉師培在前人基礎上將遺稿進行整理,對其義例進行歸納,並且將夷夏觀念運用於民族革命宣傳,發掘《左傳》民主思想,從而成為論學論政的驍將。也正因為他的努力,學林才銘記了儀征劉氏;也正是由於他的家學特色,才使得他成為揚州學派的殿軍。」
就中國學術史背景而言,作者對學術史,特別是清代學術史;對經學史,特別是《左傳》學史有深入的了解。孟子說過:「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本書正是以整個中國學術史為背景來研究清代儀征劉氏家學之《左傳》學,才能把問題說深、說透、說得比較准確。如書中談道:「清代學者不滿唐宋舊疏,而必欲為十三經重撰新疏。既然清人都認為唐代《正義》成而五經亡,那麼要挽救已亡之經的話,最好的途徑當然就是恢復舊疏,恢復舊疏才能恢復經典的原貌,也就可以找到真正的經義。」我們從中也就清楚地知道了劉氏家族《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的緣由與價值。
該書還有一個突出優點是作者不僅能詳細地占有資料,而且還善於做分析與歸納工作,如《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中有不少按語,這些按語究竟是劉氏家族中哪些人寫的,作者作了精心分析,真是心細如發。再如該書對劉氏幾代學人治學特色都要言不煩地作了總結,如稱劉師培的治學特點是「等視經史,平分古今,持平漢宋,會通中西」,非常貼切。作者還將劉氏《五經舊疏考正》的方法歸納為直接法、本證法、他證法、目錄法、版本法、史證法、矛盾法、文理法、理證法,並且一一舉例作了論證,真可謂綱舉目張、條分縷析,如庖丁解牛般痛快淋漓。
中國學術史研究著作通論多,斷代研究也不少,分類、分派研究就更多,但是像郭院林博士《清代儀征劉氏家學之(左傳)學研究》這樣深入系統地進行個案研究的尚不多見,我讀后覺得獲益匪淺,聊述一二感想如上。
徐有富
2007年12月18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