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版《光榮與夢想》,「解凍文學」的開山巨作,歐洲的文藝史詩。
誰記得一切,誰就感到沉重。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在蘇聯出版后立即引發一場激烈的爭論,譯本在整個西方轟動一時,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其節譯本在中國列為高層閱讀的內參資料,流入民間后被圈內人士私下傳閱,影響了一代知識分子的成長,本版本是首次全譯並公開發行的唯一中譯全本。
這將是一本寫自己多於寫時代的書。當然,作者將談到作者認識的許多人——政治活動家、作家、藝術家、幻想家和冒險家,他們之中某些人的名字是人所共知的。
作者的許多同齡人都陷在時代的車輪下了。作者所以能幸免,並非由於作者比較堅強,或是較有遠見,而是因為常有這種時候:人的命運並不像按照棋路下的一局象棋,而是像抽彩。
既不知道「暴風雨般的掌聲繼而傳為歡呼聲」,也不知道我們如何在深夜傾聽樓上的嘈雜聲的一代,正在成長起來。人們從迷信到具有科學思想的過渡延續了很久,然而那些在新的年代誕生的少年,卻在一天之內就從盲目地信仰被引導到批判地思考。
對於作者在一部回憶錄里為藝術提供了這麽多篇幅,這不僅同作者的職業有關,而且同作者的人生觀有關——作者確信,只有一條腿走路是不能前進的,沒有人的精神美,任何社會變革,任何科學發現,都不會給人們帶來真正的獻禮。
伊利亞·愛倫堡(1891-1967)是一位博古通今、學貫中西的蘇聯文學大師級作家。1910年開始文學創作。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任戰地記者。十月革命后曾參加蘇維埃政府工作。1921年后以記者身份去德、法、比等國。在國外十多年中,寫了眾多作品。30年代回國后,在衛國戰爭中任軍報《紅星報》戰地記者。著有長篇小說《巴黎的陷落》、《暴風雨》和《九級浪》等。1954年發表的中篇小說《解凍》在蘇聯文藝界引起巨大震動。后用五年時間寫成長篇回憶錄《人·歲月·生活》,於1960年開始陸續發表,在蘇聯及西方引起強烈反響和激烈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