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群法師1984年畢業於中國佛學院,隨后至福建佛學院、閩南佛學院、戒幢佛學研究所參學任教。多年來,教書育人,學修並重,為溈仰宗第十代傳人。責任戒幢佛學研究所所長,閩南佛學院研究生導師,並受聘為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兼職教授,廈門大學宗教研究所高級顧問、客座教授。長期從事唯識、戒律的研究及講授。
法師在教學之余積極致力於佛法弘揚,時常應邀在高等院校及信眾團體演講,足跡遍布大江南北、港台及歐洲、澳洲等地。此外,出版並發表種類著述、論文百余萬字,如《真理與謬論》、《菩提心與道次第》、《認識與存在》、《濟群法師談人生》等。
濟群法師繼承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思想,提出佛法是人生智慧的理念,希望人們擺脫對佛法的誤解,使佛法走入生活。近年來,更將弘法重點轉向道次第、菩提心和皈依,着重佛法基礎建設,引領佛弟子在菩提上穩步前進。
目錄
序言
第一章·導論
信仰·見地·行願
本經在佛教中的地位及來歷
本經的翻譯
釋經題
本經的組織與內容
第二章·序分
菩薩的資格考察
佛陀的功德有多大
如何成就佛果功德
第三章·禮敬諸佛願
禮敬的意義
拜哪些佛
怎樣拜佛
常不輕菩薩
第四章·稱贊如來願
歡喜贊嘆
如來的名號及功德
十方世界諸佛無量
稱頌如來
第五章·廣修供養願
供養的意義
香花燈果供養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
依法修行是法供養
以諸如來尊重法故
第六章·懺悔業障願
困擾人生的重要因素
業與果報
懺悔是人格的清洗劑
由貪嗔痴造諸罪業
如何懺悔
第七章·隨喜功德願
隨喜,不嫉妒
以佛陀為榜樣
為他人的利益而高興
見賢思齊
第八章·請轉法輪願
佛陀最初的說法
四諦法門
殷勤勸請佛陀說法
第九章·請佛住世願
佛陀的住世
避免誤入歧途
第十章·常隨佛學願
學佛與佛學
向佛菩薩學習
釋尊因地的修行
佛陀的事業
第十一章·恆順眾生願
恆順眾生的原則
以眾生為中心
平等饒益眾生
眾生歡喜則如來歡喜
離開眾生不能成佛
第十二章·普皆回向願
什麼是回向
如何回向效果好
第十三章·受持利益
功德無量
消罪業,離魔障
招感殊勝的果報
往生凈土
第十四章·略說前七願
禮敬諸佛
稱贊如來
廣修供養
懺悔業障
隨喜功德
請轉法輪
請佛住世
第十五章·廣頌第八·九願
學佛是為了成佛
佛陀的悲心
菩薩的願望
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在生活中修行解脫
盡未來際利樂有情
常得善友提攜
親近諸佛,弘揚佛法
第十六章·本經的殊勝
導歸凈土,回入娑婆
行願無盡
利益無盡
回向
第十七章·結歸
后記
第一章·導論
信仰·見地·行願
本經在佛教中的地位及來歷
本經的翻譯
釋經題
本經的組織與內容
第二章·序分
菩薩的資格考察
佛陀的功德有多大
如何成就佛果功德
第三章·禮敬諸佛願
禮敬的意義
拜哪些佛
怎樣拜佛
常不輕菩薩
第四章·稱贊如來願
歡喜贊嘆
如來的名號及功德
十方世界諸佛無量
稱頌如來
第五章·廣修供養願
供養的意義
香花燈果供養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
依法修行是法供養
以諸如來尊重法故
第六章·懺悔業障願
困擾人生的重要因素
業與果報
懺悔是人格的清洗劑
由貪嗔痴造諸罪業
如何懺悔
第七章·隨喜功德願
隨喜,不嫉妒
以佛陀為榜樣
為他人的利益而高興
見賢思齊
第八章·請轉法輪願
佛陀最初的說法
四諦法門
殷勤勸請佛陀說法
第九章·請佛住世願
佛陀的住世
避免誤入歧途
第十章·常隨佛學願
學佛與佛學
向佛菩薩學習
釋尊因地的修行
佛陀的事業
第十一章·恆順眾生願
恆順眾生的原則
以眾生為中心
平等饒益眾生
眾生歡喜則如來歡喜
離開眾生不能成佛
第十二章·普皆回向願
什麼是回向
如何回向效果好
第十三章·受持利益
功德無量
消罪業,離魔障
招感殊勝的果報
往生凈土
第十四章·略說前七願
禮敬諸佛
稱贊如來
廣修供養
懺悔業障
隨喜功德
請轉法輪
請佛住世
第十五章·廣頌第八·九願
學佛是為了成佛
佛陀的悲心
菩薩的願望
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在生活中修行解脫
盡未來際利樂有情
常得善友提攜
親近諸佛,弘揚佛法
第十六章·本經的殊勝
導歸凈土,回入娑婆
行願無盡
利益無盡
回向
第十七章·結歸
后記
序
這本《普賢行願品》講記是濟群法師1996年秋天在柏林寺「中元節報恩法會」上的講經記錄。記得那時天氣炎熱,法師剛在寺里參加完第四屆生活禪夏令營,就不辭辛勞,慨然應請講述《普賢行願品》。他的講演輕松活潑,能在深契佛意、經意的基礎上,結合信徒們修行生活的實際,因事顯理,開啟疑竇。與會信眾數百人飽餐法味,皆大歡喜。
濟群法師是當今教界青年法師中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不僅聞思深廣、教理通達而且行持謹嚴、說法善巧。生活禪夏令營在柏林寺已舉辦了五屆,濟群法師曾三度前來講演。他清新、雋永的說法如春風拂面、甘露灌頇,深受營員們的歡迎。可以說,濟群法師是一位修學有成、足以擔當弘法大任的年輕法師。他使我生發了一些對僧才培養問題的感想。
培養造就合格的僧才,現已為佛教界所普遍重視。但怎樣才算合格的僧才,人們的認識卻未盡一致。其實這一問題早有現成的答案。民國年間,太虛大師對座下的弟子提出了四點要求:道心第一,學問第二,弘法第三,做事第四。這四點要求可作為我們考慮僧才培養問題的基本思路。
所謂道心,指信仰堅定、奉戒謹嚴,真有了生脫死、上求下化的發心。這是僧人之為僧人的根本所在,是僧人於色命之外的第二生命。如果喪失了這一生命,則他與一個俗人沒有什麼不同,何以住持佛法、利益人天?
所謂學問,包括內學(佛法三學)、外學(世法)。不通內學,荒廢聞思,於己,或盲修瞎煉,或落於暗證起增上慢;於人,開口漏逗,不涉典章。時間一長,信心疲勞,道心難保。因為道心之堅固長遠,要以如理修行、如理體證作保障。欲如理,先明理,這就是內明。世法不通,對於自己修行暫時也許無大妨害,但如果要出而為人、隨機施化,則應在通達內明的基礎上,於世法略知一二。這樣,佛法世法融會貫通,才能深入塵勞,照明佛法,開悟眾生。
說到僧人學問的養成,有個方法論的問題。修行者的學問應是解行並重的學問。學問的價值在於凈化心地、開發智慧、改觀生命、利益他人、指導實踐。除此而外,學問自身沒有抽象、獨立的價值。佛法在這一點上與儒家傳統是一致的。孔子說他「十又五志於學」,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如果孔子所志的「學」是脫離人生實際的、戲論的、抽象的學問,怎麼能獲得不惑、耳順等人生修養的受用呢?所以僧人之為學,當避免歧路!尤其近百年來,西學東漸,西方學術的一些方法論被片面地引入佛學研究領域,產生了動搖佛教信仰基石、毀謗佛法的種種奇談怪論,其流毒至今未散。殊不知,方木逗圓孔,着手便錯!一一這樣的學問,對於住持正法的僧人,有不如無。
所謂「弘法」,指講經說法、辦學、辦刊、辦弘法活動、著書立說等。弘法的根本目標是「令未信者信,已信者增長」。離開了這個目標,單純追求所謂的「佛教學術」或「佛教文化」,那就背離了僧人的本分,也背離了佛陀出世的本懷。培養僧才的目標必須同弘法的目標保持一致。只有在十分重視信仰的氛圍中培養出來的僧才,方可擔當弘法大任。
所謂「做事」,指管理寺院、組織教會等教務工作。佛法的住世不是抽象的,它包含了大量具體、細致、艱苦的勞動,搬磚蓋瓦、迎賓待客、組織信眾等等。這里需要的是獻身精神,是實際操作的才干。近來從佛學院畢業的有些學生,有信仰,也有所學,但下筆不能寫,開口不能講,從事管理,又不能與人協調關系,或者不懂宗教政策。這都是缺乏實際做事能力的例子。但僅有做事的能力,人情練達、八面玲瓏,沒有道心和學問作為基礎也不行。因為形於外者出於內,如內無德學,外面所做、所說都不能真實利益他人,甚或隨波逐流、溺於世染,乃至輕狂自大、毀佛謗法。
世少全才,道心、學問、弘法、做事四項圓滿具足者總是少數,而且資質有高下,術業有專攻,要人人成為通才也不現實。若不求全,我以為寧可少學、少能而道心真實、行持刻苦。最忌是沒有信仰、律儀廢弛,而以世間方法研究佛學,或攀緣事務、耽於名利,這樣的僧人會自壞佛法,自毀長城。
濟群法師是全面的,他的飽學和弘法的才能是不用說的。他高尚的情操、獻身三寶的熱忱常常從他的言談舉止中流露出來,感染着周圍的人們。我曾跟我的弟子說:如果你們要做學問、做法師,濟群法師可以效仿。
我們這一代出家人命運多桀,歷經新舊時代的變遷和慘烈的教難,身心飽受摧殘。其間體驗的驚惶、苦痛、屈辱、誤解,真難以向外人道。現在的情形恰如在一場接力賽中忍痛前奔,急於把接力棒交給后來者以延續佛法的薪傳。看到濟群法師這樣的年輕法師成長起來,紛紛走上弘法的崗位,內心真有無限的欣慰和歡喜!絮叨如上,聊以為序。
濟群法師是當今教界青年法師中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不僅聞思深廣、教理通達而且行持謹嚴、說法善巧。生活禪夏令營在柏林寺已舉辦了五屆,濟群法師曾三度前來講演。他清新、雋永的說法如春風拂面、甘露灌頇,深受營員們的歡迎。可以說,濟群法師是一位修學有成、足以擔當弘法大任的年輕法師。他使我生發了一些對僧才培養問題的感想。
培養造就合格的僧才,現已為佛教界所普遍重視。但怎樣才算合格的僧才,人們的認識卻未盡一致。其實這一問題早有現成的答案。民國年間,太虛大師對座下的弟子提出了四點要求:道心第一,學問第二,弘法第三,做事第四。這四點要求可作為我們考慮僧才培養問題的基本思路。
所謂道心,指信仰堅定、奉戒謹嚴,真有了生脫死、上求下化的發心。這是僧人之為僧人的根本所在,是僧人於色命之外的第二生命。如果喪失了這一生命,則他與一個俗人沒有什麼不同,何以住持佛法、利益人天?
所謂學問,包括內學(佛法三學)、外學(世法)。不通內學,荒廢聞思,於己,或盲修瞎煉,或落於暗證起增上慢;於人,開口漏逗,不涉典章。時間一長,信心疲勞,道心難保。因為道心之堅固長遠,要以如理修行、如理體證作保障。欲如理,先明理,這就是內明。世法不通,對於自己修行暫時也許無大妨害,但如果要出而為人、隨機施化,則應在通達內明的基礎上,於世法略知一二。這樣,佛法世法融會貫通,才能深入塵勞,照明佛法,開悟眾生。
說到僧人學問的養成,有個方法論的問題。修行者的學問應是解行並重的學問。學問的價值在於凈化心地、開發智慧、改觀生命、利益他人、指導實踐。除此而外,學問自身沒有抽象、獨立的價值。佛法在這一點上與儒家傳統是一致的。孔子說他「十又五志於學」,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如果孔子所志的「學」是脫離人生實際的、戲論的、抽象的學問,怎麼能獲得不惑、耳順等人生修養的受用呢?所以僧人之為學,當避免歧路!尤其近百年來,西學東漸,西方學術的一些方法論被片面地引入佛學研究領域,產生了動搖佛教信仰基石、毀謗佛法的種種奇談怪論,其流毒至今未散。殊不知,方木逗圓孔,着手便錯!一一這樣的學問,對於住持正法的僧人,有不如無。
所謂「弘法」,指講經說法、辦學、辦刊、辦弘法活動、著書立說等。弘法的根本目標是「令未信者信,已信者增長」。離開了這個目標,單純追求所謂的「佛教學術」或「佛教文化」,那就背離了僧人的本分,也背離了佛陀出世的本懷。培養僧才的目標必須同弘法的目標保持一致。只有在十分重視信仰的氛圍中培養出來的僧才,方可擔當弘法大任。
所謂「做事」,指管理寺院、組織教會等教務工作。佛法的住世不是抽象的,它包含了大量具體、細致、艱苦的勞動,搬磚蓋瓦、迎賓待客、組織信眾等等。這里需要的是獻身精神,是實際操作的才干。近來從佛學院畢業的有些學生,有信仰,也有所學,但下筆不能寫,開口不能講,從事管理,又不能與人協調關系,或者不懂宗教政策。這都是缺乏實際做事能力的例子。但僅有做事的能力,人情練達、八面玲瓏,沒有道心和學問作為基礎也不行。因為形於外者出於內,如內無德學,外面所做、所說都不能真實利益他人,甚或隨波逐流、溺於世染,乃至輕狂自大、毀佛謗法。
世少全才,道心、學問、弘法、做事四項圓滿具足者總是少數,而且資質有高下,術業有專攻,要人人成為通才也不現實。若不求全,我以為寧可少學、少能而道心真實、行持刻苦。最忌是沒有信仰、律儀廢弛,而以世間方法研究佛學,或攀緣事務、耽於名利,這樣的僧人會自壞佛法,自毀長城。
濟群法師是全面的,他的飽學和弘法的才能是不用說的。他高尚的情操、獻身三寶的熱忱常常從他的言談舉止中流露出來,感染着周圍的人們。我曾跟我的弟子說:如果你們要做學問、做法師,濟群法師可以效仿。
我們這一代出家人命運多桀,歷經新舊時代的變遷和慘烈的教難,身心飽受摧殘。其間體驗的驚惶、苦痛、屈辱、誤解,真難以向外人道。現在的情形恰如在一場接力賽中忍痛前奔,急於把接力棒交給后來者以延續佛法的薪傳。看到濟群法師這樣的年輕法師成長起來,紛紛走上弘法的崗位,內心真有無限的欣慰和歡喜!絮叨如上,聊以為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