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日本中國學文萃”叢書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日本中國學的多個面孔,選擇了一些篇幅不長、適于閱讀的名篇名著、新人新作介紹給讀者。這些著作或側重其保留中國文獻資料的價值,或側重對中國本土研究的補闕,或側重于對中日關系研究的歷史作用,或側重于其在日本學術界的影響。通過這套叢書,讀者便可陸續與那些久聞其名而未見其文的好友見面,共享日本中國學之景觀。 本冊為“日本中國學文萃”叢書之《唐宋詩文的藝術世界》。

筧文生(KAKEHI Fumio),(男)1954年11月生于東京,1962年畢業于京都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文學碩士。曾任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助教、立命館大學教授。現為立命館大學名譽教授。主要著作有《唐宋文學論考》(創文社2002年)、《梅堯臣》(岩波書店1962年)、《韓愈‧柳宗元》(築摩書房1975年)、《成都重慶物語》(集英社1987年)、《唐宋八家文》(角川書店1989年)等,合著有《四庫提要北宋五十家研究》(汲古書院2000年)等。
 

目錄

李白隱于竹溪年考
李白與“竹溪六逸”
李白結婚考
李白和高適
李白論
關于李白的樂府
“吹不盡”考——李白《子夜吳歌》札記
“繞床”考——李白《長干行》札記
李白《月下獨酌四首》考
以“女性學”觀點試論李白杜甫寄內憶內詩
“如麻”考——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札記
關于陳子昂散文的評價
關于張說的散文——唐代古文運動的源流
柳宗元《童區寄傳》考
柳宗元詩考
梅堯臣略說
梅堯臣詩論
中國文學所描寫的貓
編譯後記
 

日本人(包括從中國大陸和朝鮮半島遷徙到列島的人們及其後裔),至少從我國南北朝時代便揭開了研讀中國典籍的歷史,而伴隨中國文化進入日本所產生的一系列文化現象,諸如寫經抄書、創造假名、宮中講經、發明訓讀、朗詠流行、設明經文章諸科博士、藏典修史等等,構成了人類文化交流史上壯觀的奇景。日本人審視中國的同時,也在成就著自身。不論是出于何種目的,從廣義上講,日本人研究中國,幾乎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歲月,但學界真正把研究中國的學問稱為“中國學”,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事情。

長達一千五百年以上的中國研究史,是與日本文化的開創和發展緊密聯系的。尤其在近代以前,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完全拋開中國學術史,便沒有完整的日本學術史可言。但是,從明治維新以後,日本人研究中國的目的、方法和態度發生了徹底的變化。盡管中國傳統的考據學、文獻學的影響依然存在,但與西方學術同時也與本土固有文化研究建立的聯系,遠比與中國同時學術的聯系敏感、緊密而又牢固。不論如何,從古至今,日本學界產生了眾多研究中國的大學問家和名文名著。

日本人對中國的研究與中國自身的學術研究最大的不同,就是主導這門學問的根本課題,是島國曰本如何面對大陸中國。它們不僅植根于異質的文化土壤,從屬于日本文化體系,反映或者作用于當時日本的包括民族主義思潮在內的各種社會思潮,在日本學界獲取評價,而且根本目標在于發展日本文化。所以盡管它們有時與中國本土學問面臨著同一對象,然而兩者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性質和價值。

在世界文化走出各自分割歷史階段的今天,國外中國學與中國的國學共同構成世界的學術中國觀,而又各屬不同的學術體系,發揮著不同的文化功能。對于我們的國學來說,國外的中國學可以說是不宜回避的“他者”,日本的中國學便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

進一步說,日本中國學除了具有其他國家中國學的共性之外,還有一些特殊性。這些特殊性,離不開一個“近”字。例如,由于許多業已散佚的中國文獻通過抄本或者刻本保存在曰本,使得日本成為域外最重要的中國文獻資料庫之一;又比如日本擁有傳統的閱讀和訓釋中國文學的特殊手段等等,這給中國文獻的傳播和解讀帶來正反兩方面的影響。同時,由于中日兩國學術交流源遠流長,日本中國學與日本學研究的關系特別緊密,也使得它在考據和比較研究這兩方面,有著更多的資源和課題。

在日本,對日本古代學術文化的研究,常常不能與對中國的研究一刀兩斷,再加上現代學術謀求溝通的大趨勢,便使得日本中國學者,例如內藤湖南、青木正兒、吉川幸次郎等人的著述的影響超出了中國學的範圍;另一方面,某些研究日本學的著述,例如明治時代的民俗學家、最早的環境保護運動力行者南方熊楠,有“知識巨人”、“時代代言人”之稱的加藤周一,“文化功勞者”稱號獲得者中西進等人著述中涉及到中國學的部分,也都有一讀的價值。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