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文臣治國,也並非純用儒學,儒、兵、法、道等等,不免雜用。歷代治世能臣,也並非都能夠一帆風順,施展才華。有人有幸遭遇明主,受到信任,柄政握權,一展抱負;有人明珠投暗,受到猜忌,被人嫉恨;有人生居顯赫,死蒙哀榮;有人功成身退,百代流芳,也有人作威作逼,遭人唾罵。治世能臣也各有七情六欲,甚至並非正人君子。而他們每個人的不同際遇,不同風采,又各留有一段生動的故事,可供我們品味和咀嚼。他們在治國安邦中展現的高超智慧和精湛謀略,則是一筆豐厚的財遺產,可我們繼承和借鑒。至於那些品德高尚,心系百姓憂樂的仁人們,借用宋代范仲淹的話說,他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則堪稱讀書人的千古風范了。
本書為我們講述的就是秦漢14位頂級文臣的生動故事。
作者簡介
孫家洲,男,漢族,山東萊州人。 1985年在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取得碩士學位,留校任教至今。現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常務副院長,國學院與歷史學院雙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受聘為中國人民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 主要研究方向為先秦秦漢史、思想文化史。
獨立完成的著作有《韓信評傳》(廣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1月)、《命運與性格的對話——再品《史記》的人物、故實、思想》(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7月)、《兩漢政治文化窺要》(泰山出版社2001年1
2月)、《插圖本中國古代思想史-秦漢卷》(將於近期出版);並且參加了《歲月河山》、《馬克思主義歷史觀與中華文明》、《中國歷朝行政管理》、《中國社會生活史》、《宏觀中國史——衰世篇》、《秦漢文化史》(將於近期出版)等史學論著的撰述。已經發表史學論文五十余篇。主持並完成了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漢代地域文化與社會風俗研究》;目前正在參與國家「211工程」子項目「漢唐『大一統』政治文化研究」課題、「985工程」子項目「中國古代的國家統治與社會管理」的研究與寫作。今后幾年內擬在秦漢法律文化的研究方面繼續進行探索。
執教二十年,恆以「不可誤入子弟」自誡自省。學識、能力容或有限,唯論及對教學的重視與投入、對學生的認真與負責,則油然而生「未遑多讓」的自信。曾經榮獲2002—2003年度中國人民大學「十大教學標兵」稱號。
目錄
為利祿所累的政治家——李斯
「蕭規曹隨」安天下——蕭何與曹參
「六出奇計」的智者——陳平
雄辯奇才,瀟灑名士——陸賈
宦海沉浮,剛烈豪客——竇嬰
毀譽參半的布衣帝相——公孫弘
中興名臣——霍光
通明儒相——翟方進
河西雄傑,見機輔臣——竇融
謀國有膽識,保身乏心術——朱浮
政聲震天下——第五倫
官場萬事通——胡廣
空懷正氣,無奈衰世——楊震
跋扈權臣,當道豺狼——梁冀
「蕭規曹隨」安天下——蕭何與曹參
「六出奇計」的智者——陳平
雄辯奇才,瀟灑名士——陸賈
宦海沉浮,剛烈豪客——竇嬰
毀譽參半的布衣帝相——公孫弘
中興名臣——霍光
通明儒相——翟方進
河西雄傑,見機輔臣——竇融
謀國有膽識,保身乏心術——朱浮
政聲震天下——第五倫
官場萬事通——胡廣
空懷正氣,無奈衰世——楊震
跋扈權臣,當道豺狼——梁冀
序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中國士大夫的理想。讀書人身處草野時,他們沒有施展的舞台,只能修身齊家,所謂「窮則獨善其身」而已;但是在野的讀書人也並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他們關注民生,心系天下興亡,他們在觀察,在分析,在儲備智慧和學養,一旦有機會,就要干預社會生活,去實現治國平天下的抱負,所謂「達則兼濟天下」是也。這些人,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分子。他們不是書蟲,不是冬烘先生。不論在朝還是在野,都不能泯滅他們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
這些士大夫怎樣才能使自己的主張付諸實施呢?這又要說到中國古代士大夫一個傳統,就是,他們要忠心輔佐明主,或者把自己輔佐的人培養成明主。他們自己決不坐天下,只做帝師,輔佐明主坐天下,去實現他們的治國理想。我們歷數古代的名相、名臣,從先秦的管仲、樂毅,到漢朝的霍光、蜀漢的諸葛亮,從唐朝的魏征、宋代的趙普,到元代的劉秉忠、明朝的劉基,莫不如此。劉備三顧茅廬,隆中問計,請諸葛亮出山,朱元璋聘請浙東劉基、葉琛、章溢、宋濂到自己的軍中,說,「我為天下屈四先生」┅┅種種故事,向來膾炙人口。但是,他們並不是什麽人的官都做的,孔子說:「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又說:「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如果他們認定的「道」不能實行,他們寧可不做官。
那麽,中國古代的士大夫,他們心中的「道」是什麽?換句話說,作為古代的知識分子,他們的終極關懷又是什麽?一言蔽之曰:「安民」。
如何安民?掃滅群雄,一統天下是安民;制禮作樂,建立秩序是安民;治水開山,興農殖貨也是安民。為了安民,他們展現出驚人的膽略和智慧;為了安民,他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了安民,他們嘔心瀝血,不惜拼死直諫。他們的安民,往往是通過忠君來表現的。忠君是手段,安民才是目的。阿諛逢迎並不是真的忠君,「以道事君」,不惜犯顏直諫,使君歸於正道才是真正的忠臣。
靠什麽安民?有一個著名的掌故,說到北宋開國功臣趙普,歷仕太祖、太宗兩朝,三度為相,他曾對宋太宗說:「臣有《論語》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不論是戡亂平叛、統一天下,還是富國裕民、臻於至治,所謂武定禍亂,文致太平,都只用半部《論語》就夠了。儒家思想是中國古代士大夫手中的法寶,他們認為以此治國平天下將無往而不勝。其所以能夠取勝,則在於儒家的民本思想。以民為本,愛民才可以安民。「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愛民就無往而不勝,半部《論語》足矣!
歷代文臣治國,也並非純用儒學,儒、兵、法、道等等,不免雜用。歷代治世能臣,也並非都能夠一帆風順,施展才華。有人有幸遭遇明主,受到信任,柄政握權,一展抱負;有人明珠投暗,受到猜忌,被人嫉恨;有人生居顯赫,死蒙哀榮;有人功成身退,百代流芳;也有人作威作福,遭人唾罵。治世能臣也各有七情六欲,甚至並非正人君子。而他們每個人的不同際遇,不同風采,又各留有一段生動的故事,可供我們品味和咀嚼。他們在治國安邦中展現的高超智慧和精湛謀略,則是一筆豐厚的遺產,可供我們繼承和借鑒。至於那些品德高尚,心系百姓憂樂的仁人們,借用宋代范仲淹的話說,他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則堪稱讀書人的千古風范了。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毛佩琦
2006年1 0月31日
於北京昌平北七家村
這些士大夫怎樣才能使自己的主張付諸實施呢?這又要說到中國古代士大夫一個傳統,就是,他們要忠心輔佐明主,或者把自己輔佐的人培養成明主。他們自己決不坐天下,只做帝師,輔佐明主坐天下,去實現他們的治國理想。我們歷數古代的名相、名臣,從先秦的管仲、樂毅,到漢朝的霍光、蜀漢的諸葛亮,從唐朝的魏征、宋代的趙普,到元代的劉秉忠、明朝的劉基,莫不如此。劉備三顧茅廬,隆中問計,請諸葛亮出山,朱元璋聘請浙東劉基、葉琛、章溢、宋濂到自己的軍中,說,「我為天下屈四先生」┅┅種種故事,向來膾炙人口。但是,他們並不是什麽人的官都做的,孔子說:「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又說:「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如果他們認定的「道」不能實行,他們寧可不做官。
那麽,中國古代的士大夫,他們心中的「道」是什麽?換句話說,作為古代的知識分子,他們的終極關懷又是什麽?一言蔽之曰:「安民」。
如何安民?掃滅群雄,一統天下是安民;制禮作樂,建立秩序是安民;治水開山,興農殖貨也是安民。為了安民,他們展現出驚人的膽略和智慧;為了安民,他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了安民,他們嘔心瀝血,不惜拼死直諫。他們的安民,往往是通過忠君來表現的。忠君是手段,安民才是目的。阿諛逢迎並不是真的忠君,「以道事君」,不惜犯顏直諫,使君歸於正道才是真正的忠臣。
靠什麽安民?有一個著名的掌故,說到北宋開國功臣趙普,歷仕太祖、太宗兩朝,三度為相,他曾對宋太宗說:「臣有《論語》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不論是戡亂平叛、統一天下,還是富國裕民、臻於至治,所謂武定禍亂,文致太平,都只用半部《論語》就夠了。儒家思想是中國古代士大夫手中的法寶,他們認為以此治國平天下將無往而不勝。其所以能夠取勝,則在於儒家的民本思想。以民為本,愛民才可以安民。「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愛民就無往而不勝,半部《論語》足矣!
歷代文臣治國,也並非純用儒學,儒、兵、法、道等等,不免雜用。歷代治世能臣,也並非都能夠一帆風順,施展才華。有人有幸遭遇明主,受到信任,柄政握權,一展抱負;有人明珠投暗,受到猜忌,被人嫉恨;有人生居顯赫,死蒙哀榮;有人功成身退,百代流芳;也有人作威作福,遭人唾罵。治世能臣也各有七情六欲,甚至並非正人君子。而他們每個人的不同際遇,不同風采,又各留有一段生動的故事,可供我們品味和咀嚼。他們在治國安邦中展現的高超智慧和精湛謀略,則是一筆豐厚的遺產,可供我們繼承和借鑒。至於那些品德高尚,心系百姓憂樂的仁人們,借用宋代范仲淹的話說,他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則堪稱讀書人的千古風范了。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毛佩琦
2006年1 0月31日
於北京昌平北七家村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