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曾強盛一時,在與趙國的長期爭戰中,曾多次大敗趙國,但終在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之後,為其所滅。1975年,河北省平山縣意外發現中山王墓,從而揭開了這個消失的王國神秘的面紗。
本書通過一次發現之旅,通過那些精致的文物,展示了中山國的經濟文化和民族風情。
內容摘要(P2)
自河北省省會石家庄向西北行30公里,在平山縣三汲鄉有兩座東西對峙的山峰——東陵山、西陵山。東陵山方圓8平方公里,主峰海拔489米;西陵山方圓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482.7米。兩山相距2.5公里,拔地而起,並立如屏,虎踞於滹沱河北面。山上古剎石窟,佛塔林立,諸峰起伏,山勢險峻,怪石嶙剛,雄姿奇異,遍野碧綠,百草叢生,山雞、野兔成群。東西兩峰脊有自然形成的「扁擔眼」,據神話傳說是二郎擔山趕路在此休息時所留。山上古跡甚多,西陵山有文殊庵(五峰庵)、千佛洞、百佛堂、仙人棋盤、試心石、梯子石、玉皇殿、王母宮等;東陵山有望京樓、長老洞(仙人洞)、靜修庵、龍王池、鐵浮圖、佛光石等。東西兩山各有一寺,東陵山的萬壽寺僅存遺址,寺前留存兩棵古柏,俗稱「雌雄柏」,寺北不遠有唐太子墓塔群;西陵山有山興寺,尚存石(石曷)碑文可考。兩山之間的七三水庫,水面狹長,彎曲多變,環境幽靜。每年農歷正月十八、七月十五為陵山廟會,趕會游客如雲,令人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