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位與消費:當代中國社會各階層消費狀況研究

地位與消費:當代中國社會各階層消費狀況研究
定價:210
NT $ 183
  • 作者:趙衛華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7-12-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2309158
  • ISBN13:9787802309159
  • 裝訂:313頁 / 23 x 15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趙衛華的這本書是在其博士論文基礎上擴展而成的。作者從社會階層與消費的關系入手,使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研究」課題組在深圳所做的兩次抽樣調查數據以及大量的統計資料,對不同社會階層的消費狀況、社會階層與消費的關系進行了探討。作者一方面探討了階層分化與消費分化的關系,另一方面也探討了不同社會階層消費分化的狀況,探討了階層地位、戶籍、社會保障制度這些結構性因素對不同社會階層消費的影響。

消費不僅是物質生產的必要環節,也是社會再生產的手段。作為社會再生產的消費,是一套身份象征系統,也是一種地位競爭手段。不同社會群體的消費方式反映了一種社會結構關系,反映了群體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在我國社會階層分化日益明顯的情況下,消費作為社會地位的表現形式,其階層化趨勢也越來越明顯。社會階層不同,其消費有何不同,消費的分化與社會階層分化的一致性程度如何;階層地位、社會體制這些社會結構變項怎樣影響了社會成員的消費等問題都是本書所關注的。書中使用社會調查資料和統計資料,從收入、消費方式、耐用品消費等方面對當前消費與社會階層的關系進行了深入探討。

作者簡介

趙衛華,山東單縣人。現就職於北京工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人力資源研究中心。先後畢業於山東大學社會學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社會學碩士、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為社會結構、消費社會學、社會保障。曾發表《消費的社會結構意義》、《北京市階層結構的狀況與特點》、《消費社會的議題》等多篇學術論文,參與多部著作的寫作。參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研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農村公共保健籌資與農村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研究」等多項課題;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課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研究」、北京市課題「北京市農村醫療衛生體制建設研究」等各類課題10項。
 

目錄

第一章 序言
第一節 消費不僅僅是個經濟問題
第二節 社會學消費研究的視角
第三節 消費:一個社會學不能忽視的課題
第四節 研究資料說明
第二章 消費與分層:理論脈絡
第一節 早期社會學家的消費思想
第二節 消費社會的區分邏輯
第三節 消費的理論模式與基本特點
第三章 消費與階層關系的分析框架
第一節 理論分析框架
第二節 本研究的基本假設和變量選擇
第四章 階層地位與消費支出
第一節 階層地位、收入與消費支出的關系
第二節 消費支出的階層分化狀況
第三節 影響消費支出的因素分析
結 論 體制和市場共同影響下的消費支出階層化
第五章 階層地位與消費方式
第一節 階層地位與消費方式的關系
第二節 消費環境選擇的階層差別
第三節 住房消費的階層差別
第四節 工作時間、閑暇活動的階層差別
第五節 服務消費的階層差別
結 論 體制和地位影響下的消費方式階層化
第六章 階層地位與家庭耐用品消費
第一節 耐用品消費的條件
第二節 當前中國耐用品消費的狀況
第三節 影響耐用品消費的因素分析
第四節 耐用品消費增長的結構困境
第七章 對中國社會結構與消費之間關系的再認識
第一節 中國社會的階層分化是消費分化的社會基礎
第二節 階層結構變化影響居民消費結構的變遷
第三節 階層結構不合理是居民消費率不斷下降的主要原因
第四節 社會保障制度的逆調節不利於拉動居民消費
政策建議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消費是門大學問。馬克思把生產過程分為四個環節: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消費與生產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沒有生產,就沒有消費,但是,沒有消費,也就沒有生產。」消費是社會生產過程四個重要環節的一個,生產是這個過程的起點,消費則是這個過程的終點。在社會生產過程中,生產占主導的支配地位,起決定性作用,一般是生產決定消費,但是消費對生產有反作用,在一定條件下,起到影響生產的重要作用。生產和消費互相依存,互為前提,沒有生產就沒有消費;同時,沒有消費也就沒有生產。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不久就大規模開展工業化建設。當時我們實行的是蘇聯式的計划經濟體制,干了近三十年,雖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成本太高,效益太低,生產長期不能滿足社會消費的需要,生產資料短缺,生活資料更短缺,形成了「短缺經濟」。抓生產成了政府的主要任務。各級干部用盡了腦子,想盡了辦法,但是生產就是上不去。為了保證億萬群眾的基本生活需要,只能實行憑本憑證供應的配給制,用各種辦法限制消費,壓抑消費。在那個階段,上至中央,下至基層,各級干部都在抓生產發展。我們的學者、經濟學家們也主要是研究如何發展生產的學問,幾乎沒有人研究消費的學問。

1 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決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後來又決定實行從計划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明確市場要起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自此,我國的經濟建設一El千里地發展起來,經濟持續快速發展。1 978年全國的GDP只有3645億元,2006年超過2 1萬億元,1 978年人均GDP不到200美元,2006年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綜合國力極大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有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已經先富了起來。從1 990年代中期以後,我國摘掉了「短缺經濟」的帽子,從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也就是從那時起,我國政府的領導、企業家都在操心如何擴大內需,如何能把各種商品賣出去。2001年,我國加人了WTO,以此為契機,對外貿易的增長速度大大加快。1 978年,我國的進出口總額只有206.4億美元,其中出口額為97.5億美元;1 999年進出口總額3606.3億美元,其中出口額為1 949.3億美元;2006年,進出VI總額1.774萬億美元,其中出El額為9660億美元,居世界第三位。現在全世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在享用中國創造的價廉物美的商品。這當然是好事,但是中國的外貿依存度已經位列世界前茅。相比而言,中國的內需近年來雖然有所擴大,但還是很不理想。

擴大內需已經提出來十多年了,為什麽總是擴不上去呢?這是因為「消費」,出了問題。

第一,分配體制問題。在整個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經過改革,我國的生產體制已經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改變了,交換體制也基本上改變了,但是分配體制還沒有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規則改變過來,至今沒有理順。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