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代表了中國傳統社會發展的最高水平。清王朝最為鮮明的時代特征可化約為“集大成”與“大變局”兩個不同階段……
範文程,遇到重大決策時,皇太極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範某知否?”有段時間範文程生病,病愈後發現很多事情都擱置不議,等他來定奪。範文程歷仕太祖、太宗、世祖、聖祖四朝,是清初政權中最重要的漢族官員,被譽為“文臣之首”。
胡林翼,胡林翼去安慶與曾因藩會面,于長江水道中遇一英國火輪。火輪逆流而上,迅速超過了湘軍水師,激起的波浪,幾乎將一條船掀翻。胡林翼當即驚厥倒地,蘇醒後感嘆︰“天要變了!”
李鴻章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帝後出逃。李鴻章受命與八國談判,他離開廣州北上時感嘆道︰“惟有竭力磋磨,展緩年分。尚不知做得到否?我能活幾年?當一日和尚撞一日鐘,鐘不鳴了,和尚也就死了。”
作者簡介
毛立坤,史學博士,任教于南開大學歷史學院。主要從事中國近代史和晚清經濟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先後出版發表《中國百年經濟拼圖》、《晚清時期東南沿海通商口岸對外航線與港勢地位的變遷》、《香港與內地的貿易關系(1869-1904)》等論文。
目錄
開國勛臣——範文程
廉吏典範——于成龍
才子宰相——紀曉嵐
盛世重臣——朱
中衰名臣——林則徐
理學名宦——倭仁
湘軍大佬——胡林翼
文臣典範——曾國藩
自強先鋒——丁日昌
洋務巨擘——李鴻章
狀元帝師——翁同
新政中堅——張之洞
末世哀臣——周馥
廉吏典範——于成龍
才子宰相——紀曉嵐
盛世重臣——朱
中衰名臣——林則徐
理學名宦——倭仁
湘軍大佬——胡林翼
文臣典範——曾國藩
自強先鋒——丁日昌
洋務巨擘——李鴻章
狀元帝師——翁同
新政中堅——張之洞
末世哀臣——周馥
序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中國士大夫的理想。讀書人身處草野時,他們沒有施展的舞台,只能修身齊家,所謂“窮則獨善其身”而已;但是在野的讀書人也並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他們關注民生,心系天下興亡,他們在觀察,在分析,在儲備智慧和學養,一旦有機會,就要干預社會生活,去實現治國平天下的抱負,所謂“達則兼濟天下”是也。這些人,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分子。他們不是書蟲,不是冬烘先生。不論在朝還是在野,都不能泯滅他們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
這些士大夫怎樣才能使自己的主張付諸實施呢?這又要說到中國古代士大夫一個傳統,就是,他們要忠心輔佐明主,或者把自己輔佐的人培養成明主。他們自己決不坐天下,只做帝師,輔佐明主坐天下,去實現他們的治國理想。我們歷數古代的名相、名臣,從先秦的管仲、樂毅,到漢朝的霍光、蜀漢的諸葛亮,從唐朝的魏征、宋代的趙普,到元代的劉秉忠、明朝的劉基,莫不如此。劉備三顧茅廬,隆中問計,請諸葛亮出山,朱元璋聘請浙東劉基、葉琛、章溢、宋濂到自己的軍中,說,“我為天下屈四先生”……種種故事,向來膾炙人口。但是,他們並不是什麼人的官都做的,孔子說︰“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又說︰“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如果他們認定的“道”不能實行,他們寧可不做官。
那麼,中國古代的士大夫,他們心中的“道”是什麼?換句話說,作為古代的知識分子,他們的終極關懷又是什麼?一言蔽之曰︰“安民”。
如何安民?掃滅群雄,一統天下是安民;制禮作樂,建立秩序是安民;治水開山,興農殖貨也是安民。為了安民,他們展現出驚人的膽略和智慧;為了安民,他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了安民,他們嘔心瀝血,不惜拼死直諫。他們的安民,往往是通過忠君來表現的。忠君是手段,安民才是目的。阿諛逢迎並不是真的忠君,“以道事君”,不惜犯顏直諫,使君歸于正道才是真正的忠臣。
靠什麼安民?有一個著名的掌故,說到北宋開國功臣趙普,歷仕太祖、太宗兩朝,三度為相,他曾對宋太宗說︰“臣有《論語》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不論是戡亂平叛、統一天下,還是富國裕民、臻于至治,所謂武定禍亂,文致太平,都只用半部《論語》就夠了。儒家思想是中國古代士大夫手中的法寶,他們認為以此治國平天下將無往而不勝。其所以能夠取勝,則在于儒家的民本思想。以民為本,愛民才可以安民。“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愛民就無往而不勝,半部《論語》足矣!
歷代文臣治國,也並非純用儒學,儒、兵、法、道等等,不免雜用。歷代治世能臣,也並非都能夠一帆風順,施展才華。有人有幸遭遇明主,受到信任,柄政握權,一展抱負;有人明珠投暗,受到猜忌,被人嫉恨;有人生居顯赫,死蒙哀榮;有人功成身退,百代流芳;也有人作威作福,遭人唾罵。治世能臣也各有七情六欲,甚至並非正人君子。而他們每個人的不同際遇,不同風采,又各留有一段生動的故事,可供我們品味和咀嚼。他們在治國安邦中展現的高超智慧和精湛謀略,則是一筆豐厚的遺產,可供我們繼承和借鑒。至于那些品德高尚,心系百姓憂樂的仁人們,借用宋代範仲淹的話說,他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則堪稱讀書人的千古風範了。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毛佩琦
2006年1 0月31日
于北京昌平北七家村
這些士大夫怎樣才能使自己的主張付諸實施呢?這又要說到中國古代士大夫一個傳統,就是,他們要忠心輔佐明主,或者把自己輔佐的人培養成明主。他們自己決不坐天下,只做帝師,輔佐明主坐天下,去實現他們的治國理想。我們歷數古代的名相、名臣,從先秦的管仲、樂毅,到漢朝的霍光、蜀漢的諸葛亮,從唐朝的魏征、宋代的趙普,到元代的劉秉忠、明朝的劉基,莫不如此。劉備三顧茅廬,隆中問計,請諸葛亮出山,朱元璋聘請浙東劉基、葉琛、章溢、宋濂到自己的軍中,說,“我為天下屈四先生”……種種故事,向來膾炙人口。但是,他們並不是什麼人的官都做的,孔子說︰“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又說︰“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如果他們認定的“道”不能實行,他們寧可不做官。
那麼,中國古代的士大夫,他們心中的“道”是什麼?換句話說,作為古代的知識分子,他們的終極關懷又是什麼?一言蔽之曰︰“安民”。
如何安民?掃滅群雄,一統天下是安民;制禮作樂,建立秩序是安民;治水開山,興農殖貨也是安民。為了安民,他們展現出驚人的膽略和智慧;為了安民,他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了安民,他們嘔心瀝血,不惜拼死直諫。他們的安民,往往是通過忠君來表現的。忠君是手段,安民才是目的。阿諛逢迎並不是真的忠君,“以道事君”,不惜犯顏直諫,使君歸于正道才是真正的忠臣。
靠什麼安民?有一個著名的掌故,說到北宋開國功臣趙普,歷仕太祖、太宗兩朝,三度為相,他曾對宋太宗說︰“臣有《論語》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不論是戡亂平叛、統一天下,還是富國裕民、臻于至治,所謂武定禍亂,文致太平,都只用半部《論語》就夠了。儒家思想是中國古代士大夫手中的法寶,他們認為以此治國平天下將無往而不勝。其所以能夠取勝,則在于儒家的民本思想。以民為本,愛民才可以安民。“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愛民就無往而不勝,半部《論語》足矣!
歷代文臣治國,也並非純用儒學,儒、兵、法、道等等,不免雜用。歷代治世能臣,也並非都能夠一帆風順,施展才華。有人有幸遭遇明主,受到信任,柄政握權,一展抱負;有人明珠投暗,受到猜忌,被人嫉恨;有人生居顯赫,死蒙哀榮;有人功成身退,百代流芳;也有人作威作福,遭人唾罵。治世能臣也各有七情六欲,甚至並非正人君子。而他們每個人的不同際遇,不同風采,又各留有一段生動的故事,可供我們品味和咀嚼。他們在治國安邦中展現的高超智慧和精湛謀略,則是一筆豐厚的遺產,可供我們繼承和借鑒。至于那些品德高尚,心系百姓憂樂的仁人們,借用宋代範仲淹的話說,他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則堪稱讀書人的千古風範了。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毛佩琦
2006年1 0月31日
于北京昌平北七家村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