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安碑》,全稱《漢司徒袁安碑》,篆書,十行,行十五字。碑側有明萬歷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三月題字。刻于東漢永元四年(公元92年)。碑穿居于碑石中間,這是漢碑中的特例。1930年發現,現藏河南省博物館。
《袁敞碑》全稱《漢司徒袁敞碑》,篆書,十行,行七至九字不等,上下缺。刻于元初四年(公元117年)。1923年左右在河南偃師出土。1925年為羅振玉購藏,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關于兩碑,馬衡先生分別作《漢司徒袁安碑跋》和《漢司徒袁敞碑跋》加以考證(見《將齋金石叢稿》),袁敞為袁安之子,並指出《袁安碑》“書體與《敞碑》對勘,始信二碑實為一人所書。石之高廣,亦同式也。”
由于兩碑出土較晚,名聲之隆反不及年代稍後的《開母石闕》、《少室石闕》(延光二年,公元123年)。清人郭尚先評《少室石闕》說“漢篆傳者,《三公山》、《開母石闕》(�並)此而三,惟此最佳”(《芳堅館題跋》)。如果讓他看到《袁安碑》、《袁敞碑》,估計結論會改變。《袁安碑》、《袁敞碑》從體勢、精熟程度上,都可謂是漢篆的典型。漢代的主流書體是隸書,然而篆書仍然在一事實上的領域流傳,篆書的嬗變演化非但沒有停歇,比起秦篆來反而顯得更加生動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