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邕(公元675~747年),字泰和,江都(今江蘇省揚州市)人。世稱“李泰和”、“李太和”,或因其曾任北海太守而稱作“北海”、“李北海”︰有“書中仙手”之美譽。
其父李善,乃當時著名學者,因賀蘭敏一案被株連,配流嶺外。赦還,不復入仕,閑居汴、鄭(今河南開封、鄭州)之間。所注《文選》六十卷,被視為經典。邕幼從父學,善辭章,有文名。知遇于當時名士李嶠、張庭掛。因性格直拗且狂放自矜,一生仕途坎坷,屢遭貶謫。李邕資質甚高,才華橫溢,有“文章書翰,公直詞辨,義烈英邁為一時之主”之稱。《舊唐書‧李邕傳》稱︰“邕早擅才名,尤長碑頌。雖貶職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觀,多齎持金帛,往求其文。前後所制凡數百首。”李邕書寫的碑文和所撰碑文數量之多,歷史上實屬罕見,這也從側面看出李邕書法與文辭俱佳。其所作碑版基本上是行書,其中著名的有《李思訓碑》、《麓山寺碑》,刻帖《晴熱帖》等。
《麓山寺碑》又名《岳麓寺碑》,為李邕行書之典型。碑文鐫刻于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九月。李邕應潭州司馬竇彥澄之請,撰文並書之,時年五十三歲。碑石在湖南長沙岳麓書院。據王昶《金石萃編》卷七十八記,碑高一丈七寸八分,廣五尺三寸八分,二十八行,行五十六字。此本為南宋“黃仙鶴本”,碑文“大唐開元十八年歲次庚午九月壬子朔十一日壬戌建”下之“江夏黃仙鶴刻”六字未泐。後有鐵保題跋︰“舊本有‘江夏黃仙鶴刻’並贊語者極少,此本完全,真不可得。”
李邕用筆、結字主要取法王羲之,以“二王”為基礎,其雄肆蒼健的氣度則得力于北朝碑版。用筆凌厲雄道,沉著勁栗,轉折頓挫,峭拗明快,勢方而意圓,凝重厚實又恣肆縱橫。王文治《快雨堂題跋》卷三謂︰“北海為有唐書家之冠,深得‘二王’精髓,當日所謂‘碑版照四裔’者,今多佚之,惟《岳麓》《雲麾》最為
赫。昔人謂‘北海如象’,觀此帖(指宋拓《麓山寺碑》)氣骨崢嶸,如泰山卓立,覺馴象巍然,宛在目前也。”對此碑評價甚高。
李邕行書,對後世影響甚遠。如宋之蘇軾、米芾,元之趙孟,明清書家多數為之折服。劉熙載《藝概-書概》評日︰“李北海書氣體高異,所難尤在一點一畫皆如拋磚落地,使人不敢以虛僑之意擬之。”此論堪稱一語中的。又如董其昌最喜李北海,日︰“右軍如龍,北海如象。”把李邕行書,提到與王右軍並喻之高度,“北海如象”之“象”字,既說明了李邕的書法重于宏構,也點明了李北海的淵源是王右軍。我們通過學習李北海,可窺“二王”之堂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