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物質和精神生活的存在狀態。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縱橫幾萬里”就是對我國文化歷史悠久、內容繁富的形象概述。中國有中國的文化特色,這種特色就是與其他文化不同的文化淵源、文化傳統。中國文學也具有自己的獨特屬性,而這種獨特屬性則決定于它所屬文化的特性。
中國文化雖然久遠博大,卻“統之有宗,會之有元\〃。若由著述載籍而論,經史子集、萬億卷帙,概以“三玄”、
“四書\〃、“五經’’為其淵藪;如由學術統緒而言,三教九流、百家爭鳴,則以儒、道二家為其歸致。東晉以後,歷南北朝隋唐,由印度傳入的佛教文化逐步融入中國傳統文化,釋氏之典籍與統緒因而也就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作為觀念形態,這些東西都深刻影響了中國文學,這種影響涵蓋了內容和形式。此外,漢魏以來,世俗生活也日益豐富多彩。士大夫文人無可抗拒地走進五光十色的社會之中,或烹茶煮酒,或潑墨丹青,抑或躬踐排場,偶作倡優。這些無不與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息息關連。也有的文人疲憊了,厭倦了,他們走進山石泉林,獨享與大自然對話的樂趣,並從中領悟人生的終極妙理。這就是當時的文化生態。面對這樣的生活,文人無不用最擅長的詩筆去抒發、去描畫。所以世俗生活對文學的濡染亦深刻而廣泛。
中國文化和中國文學相伴相生,但我們卻很難用一個恰當的比喻來說明中國文化和中國文學之間的關系。想起了宋代高士林和靖的兩句詩︰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月影梅花,這是一對極有風致的比喻。對比中國文化對中國文學的涵蘊,還有中國文學和中國文化的相映生輝,這個比喻似乎還有些意味。中國文化猶如印照萬川的無邊皓月,得中國文學的裝點方顯得景色宜人。否則,漢時的關塞,江邊的漁火,空有月照而少了韻致。而中國文學則猶如“疏影橫斜\〃、“暗香浮動”的月下淑梅,幽幽姿容得月色而彌彰。
中國文學具有自己的獨特屬性和文化淵源。這不僅是一種民族的情感,而且是我們擺脫跟在西方理論後面亦步亦趨的尷尬狀態的出路所在,魯迅先生早年曾寫過一篇評論文章,是為《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在這篇文章中,魯迅完全拋開了理論,從史料出發,將文學與政治、文學與酒、文人與世道人心、文人的言與行的關系等問題談得十分透徹,這就是從中國文化的角度來審視中國文學。他的一個基本的立足點就是中國傳統的評論觀念︰知人論世。在魯迅那里,文學史、文化史、思想史和自己對人生的深刻認識,是水乳交融、渾然天成的。
20世紀以來,借助先進的科技手段進行傳播的大眾文化作為一種新的文化力量開始興起,並體現出對傳統文化的抵觸和顛覆。今天,令人欣喜的是,依然是借助先進的傳媒,傳統文化和文學正又日漸走進我們的生活,正重新吸引人們對它多情而又關注的目光。這讓我們每一個文化傳播者在興奮之余也躍躍然。在多年從事的古代文學教學中,我深感中國古代文化和古代文學的不離不棄,故將一點心得書之成文,並不避淺薄芹獻于方家和讀者,以求惠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