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印度人的物質生活、精神文化等諸多方面,至今仍有著重大影響的印度教,到底是一種什麽樣的宗教?公元前5世紀崛起於印度的佛教,盡管曾經燦爛一時,終究仍如過眼雲煙,在千年前即銷聲匿跡於印度大陸,然而本書的標題仍為《印度的宗教——印度教與佛教》;反之,盡管中國至今角為世界上擁有最多佛教信徒的國家,韋伯在論述中國的宗教時,書名用的卻是《儒教與道教》,其中也很少提到佛教,其道理何在?這些方面都可以在本書找到答案。為了便於閱讀,本書在翻譯過程中增添了許多譯注,對於了解印度社會、思想與佛教而言,這無疑是一本最佳的入門讀物。
本書屬於社會學大師韋伯作品集之一。作者在本書研究了印度的宗教。作者認為,對亞洲整體而言,中國扮演了類似法國在近代歐洲所扮演的角色:所有世情通達的『洗練』,莫不是源自中國,再傳布於西藏、日本和中南半島。相反的,印度的意義則可媲美於古代的希臘世界:在亞洲,舉凡超越現實利害的思相,很少能不將其根源追溯到印度的。尤其是,印度的(不管正統或異端的)救贖宗教,在整個亞洲地區扮演了類似於基督教的角色。
作者簡介
馬克斯·韋伯,德國學者,與馬克思、塗爾干齊名,並列為現代社會學的奠基者。歷任柏林、弗萊堡及海德堡等大學教授。一生著述甚多,以《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等最為國內讀者所知曉。
簡惠美: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目錄
序言
第1篇 印度教的社會制度
第一章 印度與印度教的一般地位
第二章 印度教的布教方式
第三章 印度教的教義與儀式
第四章 吠陀經典在印度教里的地位
第五章 婆羅門的地位與種姓的本質——和「部族」、「行會」、「身份團體」的關系
第六章 種姓的社會階序概觀
第七章 氏族的地位與種姓
第八章 種姓的主要集團
第九章 種姓的種類與種姓的分裂
第十章 種姓的紀律
第十一章 種姓與傳統主義
第十二章 種姓秩序的宗教救贖意義
第十三章 種姓在印度的歷史發展條件
第2篇 印度知識分子之正統的與異端的救贖學說
第一章 婆羅門宗教意識之反狂迷的、儀式主義的性格
第二章 法的概念與自然法概念之闕如
第三章 印度的知識、禁欲與神秘主義
第四章 沙門與婆羅門的禁欲
第五章 婆羅門文獻與印度學問
第六章 救贖技術與宗教哲學的發展
第七章 正統的救贖理論
第八章 《薄伽梵歌》的救贖論與職業倫理
第九章 上層職業僧侶的異端救世論
第3篇 亞洲的教派宗教與救贖宗教
第一章 原始佛教轉化的一般因素
第二章 阿育王
第三章 大乘佛教
第四章 布教
第五章 印度正統的復興
第六章 亞洲宗教的一般性格
第七章
附錄一 參考文獻
附錄二 門戶開放的種姓
附錄三 印度史綱
譯名對照表
索引
第1篇 印度教的社會制度
第一章 印度與印度教的一般地位
第二章 印度教的布教方式
第三章 印度教的教義與儀式
第四章 吠陀經典在印度教里的地位
第五章 婆羅門的地位與種姓的本質——和「部族」、「行會」、「身份團體」的關系
第六章 種姓的社會階序概觀
第七章 氏族的地位與種姓
第八章 種姓的主要集團
第九章 種姓的種類與種姓的分裂
第十章 種姓的紀律
第十一章 種姓與傳統主義
第十二章 種姓秩序的宗教救贖意義
第十三章 種姓在印度的歷史發展條件
第2篇 印度知識分子之正統的與異端的救贖學說
第一章 婆羅門宗教意識之反狂迷的、儀式主義的性格
第二章 法的概念與自然法概念之闕如
第三章 印度的知識、禁欲與神秘主義
第四章 沙門與婆羅門的禁欲
第五章 婆羅門文獻與印度學問
第六章 救贖技術與宗教哲學的發展
第七章 正統的救贖理論
第八章 《薄伽梵歌》的救贖論與職業倫理
第九章 上層職業僧侶的異端救世論
第3篇 亞洲的教派宗教與救贖宗教
第一章 原始佛教轉化的一般因素
第二章 阿育王
第三章 大乘佛教
第四章 布教
第五章 印度正統的復興
第六章 亞洲宗教的一般性格
第七章
附錄一 參考文獻
附錄二 門戶開放的種姓
附錄三 印度史綱
譯名對照表
索引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