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國讀者來說,法國哲學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的名字並不陌生。早在1913年,就有人在《東方雜志》撰文介紹奧伊肯(Eucken)和柏格森這兩位德法的生命哲學家了。20年代左右,中國學術界對柏氏有了更多的關注和介紹,同時也開始了對其著作的翻譯。1919年,張東蓀翻譯的《創化論》(Evolution
crentrice)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從那時至今,已譯成中文的柏氏著作有:《物質與記憶》(Matiere etmemoire,張東蓀譯,商務,1922)、《形而上學導言》(Introduction a la M~taphysique,楊正宇譯,商務,1921;劉放桐譯,商務,1963)、《心力》(L』energie
spirituelle,胡國鈺譯,商務,1923)、《時間與自由意志》(即Essai Sur les donndes immddiates de la COnscience,潘梓年譯,商務,1927;吳士棟譯,商務,1958)、《論滑稽的意義》(Le rire,essai Sur lasignificution du
comique,張文天譯,商務,1933;徐繼曾譯,中國戲劇,1980)。此外,另有由王珍麗等人重譯的《創造進化論》(湖南人民,1989)。至此,柏氏的主要著作都基本翻譯過來了,而且好些著作都有兩個譯本。柏氏對中國學界的影響於此可見一斑。
現在攤在讀者面前的這本《道德與宗教的兩個來源》(Lesdeux sources de la moraleet de la
religion),是尚未譯成中文的少數柏氏著作中最重要的一本。這本書出版於1932年,是柏氏經過多年潛心研究而推出的有關道德和宗教問題的專著。這是柏氏哲學思想在人文一社會領域的一次集中運用。這一運用使作為體系的「柏格森哲學」得以完成。要了解柏氏關於社會問題的見解,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這本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