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寫20世紀上半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人物——西方人來中國,中國人到西方,看到了什麼,學到了什麼?是為「東游記」、 「西游記 」和「夢游記」。「游之余」從另外一個角度探討了中西文化之間的交流 ——赴海外求學的學子和學者如何以華人身份在異鄉站穩腳跟,達到自己追求的目標;作者結合自身經歷娓娓到來,深得其中三味。
趙毅衡先生是學者中講故事的好手,盡管是在「胡讀書后塗下的文字 」,是「純為愛好而寫」,但文筆優美,將故事娓娓道來,讓人讀得饒有興致。
目錄
自序
第一部分:西游記
徐志摩:最適應西方的中國文人
求博還是求精:傅斯年的例子
聞一多與美國「死水」
老舍:倫敦逼成的作家
邵洵美
中國最后一位唯美主義者
《虹》后之《霞》:在小說與傳記重合處
蔣希曾:一個不應該忘記的華人作家
拼命精神,打油風趣:劉半農之留學
組織成的距離
卞之琳與歐洲文學家的交往
穆旦:下過地獄的人
蕭乾:永遠的少年
朱湘的留美之怒
這個啞巴太會說:英語散文家蔣彝
林語堂:雙語作家寫不了雙語作品
胡愈之與世界語烏托邦
李金發:不會寫作,才會寫詩
吳宓沒有寫出的長篇小說
李劼人:怎樣做左拉?
留學而斷送前程的康白情
第二部分:東游記
艾克敦
弗克:莫干山月下追玉
狄任斯:無望見的傲慢
奧尼爾:道家救贖華爾街
燕卜蓀:某種復雜意義
瑞恰慈:鏡子兩邊的中國夢
狄金森:頂戴花翎的劍橋院長
……
第三部分:夢游記
第四部分:游之余
跋
雙單向道:中國的西方熱與西方的中國熱
第一部分:西游記
徐志摩:最適應西方的中國文人
求博還是求精:傅斯年的例子
聞一多與美國「死水」
老舍:倫敦逼成的作家
邵洵美
中國最后一位唯美主義者
《虹》后之《霞》:在小說與傳記重合處
蔣希曾:一個不應該忘記的華人作家
拼命精神,打油風趣:劉半農之留學
組織成的距離
卞之琳與歐洲文學家的交往
穆旦:下過地獄的人
蕭乾:永遠的少年
朱湘的留美之怒
這個啞巴太會說:英語散文家蔣彝
林語堂:雙語作家寫不了雙語作品
胡愈之與世界語烏托邦
李金發:不會寫作,才會寫詩
吳宓沒有寫出的長篇小說
李劼人:怎樣做左拉?
留學而斷送前程的康白情
第二部分:東游記
艾克敦
弗克:莫干山月下追玉
狄任斯:無望見的傲慢
奧尼爾:道家救贖華爾街
燕卜蓀:某種復雜意義
瑞恰慈:鏡子兩邊的中國夢
狄金森:頂戴花翎的劍橋院長
……
第三部分:夢游記
第四部分:游之余
跋
雙單向道:中國的西方熱與西方的中國熱
序
這本薄薄的書,寫了20多年,從1978年允許我按自己的興趣讀書開始,一直到今天。當然這20多年也做了一些別的事,無非是讀書教書寫書——很多都是人生不得不做的事。從馬齒徒長到滿鬢蒼然,多少「事業」不過是人生的規定動作,得分失分都不會太意外。人生悲哀莫過於此:動作做完,鞠躬下台,回想起來,只有一兩個過門動作,允許別出心裁。
這本書不然。這是我想寫的書,沒有人要我寫這種文字,絕對不是任何意義上的課業,既不能靠此爭工資升級,又不能做學術會議發言,到哪個大學都算不上學術成果。一句話,這是純為愛好而寫,是一個有歷史癖的人胡亂塗下的游戲文字,但是又積習難改,好玩之中,想說出點意思。
本書主要寫20世紀上半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人物——西方人來中國,中國人到西方,看到了什麼,學到了什麼。為什麼集中寫20世紀上半期?因為下半期這種交流突然停止,雖然因此而神游者反而越來越多,例如薩特神游「文化革命」的中國。
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國際大串聯,人頭攢動,狂潮洶涌。這次的大規模集體舞,每年來回的人數,可能超出上半世紀全部的總和,其歷史印痕,至今不太清晰。因此,除了第四部分說到一些有關情況,暫時就不給當代「交流人物」每人一篇的待遇。
本書寫到的人物,絕大部分已經辭世,留下一輩子是非,正好讓我們后代自由發揮。
20世紀,中國人到西方,是去做學生的:徐志摩去做曼殊菲爾的學生,金岳霖張奚若去做拉斯基的學生,吳宓梅光迪去做白璧德的學生,梁宗岱去做瓦雷里的學生。大部分人是望門弟子,但嚴復沒有做成赫胥黎的學生,李劫人沒做成左拉的學生,李金發沒有做成波德萊爾的學生,邵洵美沒能做成王爾德的學生,只是倫敦和巴黎的空氣中,全是這些人的遺蹤神韻。至今中國人來西方,大半還是當學生。像我這樣教書的,只是教師不是老師。
西方人到中國,是來做老師的:庄士敦來做溥儀的老師,燕I、蓀到西南聯大做老師,杜威羅素蕭伯納來給整個中國知識界當老師,瑞恰慈幾乎要給全體講漢語的人做老師。1951年,最后一位硬想留下來的老師燕卜蓀被趕走,換上俄國人做老師。我個人認為,有師無類,有人講課總比沒人講課好。最好是師出多門,三國行必有吾師;只要不做一邊倒的「好學生」,不必句句當真理就是了。60年代初把俄國老師也趕走了,天下事益發不可為。
……
這本書不然。這是我想寫的書,沒有人要我寫這種文字,絕對不是任何意義上的課業,既不能靠此爭工資升級,又不能做學術會議發言,到哪個大學都算不上學術成果。一句話,這是純為愛好而寫,是一個有歷史癖的人胡亂塗下的游戲文字,但是又積習難改,好玩之中,想說出點意思。
本書主要寫20世紀上半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人物——西方人來中國,中國人到西方,看到了什麼,學到了什麼。為什麼集中寫20世紀上半期?因為下半期這種交流突然停止,雖然因此而神游者反而越來越多,例如薩特神游「文化革命」的中國。
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國際大串聯,人頭攢動,狂潮洶涌。這次的大規模集體舞,每年來回的人數,可能超出上半世紀全部的總和,其歷史印痕,至今不太清晰。因此,除了第四部分說到一些有關情況,暫時就不給當代「交流人物」每人一篇的待遇。
本書寫到的人物,絕大部分已經辭世,留下一輩子是非,正好讓我們后代自由發揮。
20世紀,中國人到西方,是去做學生的:徐志摩去做曼殊菲爾的學生,金岳霖張奚若去做拉斯基的學生,吳宓梅光迪去做白璧德的學生,梁宗岱去做瓦雷里的學生。大部分人是望門弟子,但嚴復沒有做成赫胥黎的學生,李劫人沒做成左拉的學生,李金發沒有做成波德萊爾的學生,邵洵美沒能做成王爾德的學生,只是倫敦和巴黎的空氣中,全是這些人的遺蹤神韻。至今中國人來西方,大半還是當學生。像我這樣教書的,只是教師不是老師。
西方人到中國,是來做老師的:庄士敦來做溥儀的老師,燕I、蓀到西南聯大做老師,杜威羅素蕭伯納來給整個中國知識界當老師,瑞恰慈幾乎要給全體講漢語的人做老師。1951年,最后一位硬想留下來的老師燕卜蓀被趕走,換上俄國人做老師。我個人認為,有師無類,有人講課總比沒人講課好。最好是師出多門,三國行必有吾師;只要不做一邊倒的「好學生」,不必句句當真理就是了。60年代初把俄國老師也趕走了,天下事益發不可為。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