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旨在從動結式的概念結構出發來研究其句法配置,也即動結式的配價,以期達到對相關現象的合理解釋。本書所說的動結式是廣義動結式,除了帶結果補語的粘合式動補結構,還包括補語表示趨向的動趨式。全書包括緒論和正文八章。緒論和前三章是總論,第四章到第七章是分論,第八章是結語。
緒論,界定概念,說明研究范圍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討論已有的研究方法所存在的問題。指出從動詞和補語的配價出發來推導動結式配價是不能完全解決問題的,正確解釋動結式的配價現象必須從動結式整體的概念結構出發。
第二章,討論動結式的句法核心,為概念結構的確定做准備。本書認為動結式的句法核心為動詞而不是補語,其原因是動詞負載了決定動結式范疇歸屬的形式特征。
第三章,討論概念結構和概念顯現原則。分兩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三類事件——運動事件、變化事件和廓時事件一的概念結構,本書的主體就是按照這三類事件來組織的。這三類事件都由主事件和副事件組成,主事件有四個基本的概念成分——凸體、運動、路徑和襯體。運動事件和變化事件有自動事件和使動事件的分別,使動事件的主事件增加了使事這個概念成分。第二部分,建立概念成分顯現的原則。概念成分的顯現原則是:凸顯的概念成分優先顯現、獨立顯現,並與凸顯的句法位置匹配,采用凸顯的價形。
第四章,討論表達運動事件的一般動趨式。指出,襯體[處所]的句法位置體現概念顯現原則;「在+處所」的位置符合時間順序像似性;以「來、去」為補語或補語的組成部分的動趨式的配價主要與主事件襯體的可預測與否有關;動趨式的動詞與補語是結合表達還是分離表達取決於二者的概念距離,一方面在於各自的凸顯程度高低,一方面和副事件的類型有關;帶雙賓語的動趨式,其賓論元不能出現在賓語位置是為了避免違反動詞后只能有兩個句法位置的限制;「起來」無標記,「起去」有標記,成立受限制。
第五章,討論表達變化事件的動結式。總論,狹義動結式的配價與其概念結構的關系。討論主要與價數相關的個案:自動動結式使動化成立與否與其使事的凸顯程度有關;原來認為是補語指向動詞的一類動結式概念結構並非完全一致,體現的事件類型有差別,價數因此不同;自動動結式「我喝醉了酒」后的「酒」這類成分出現與其自身的凸顯程度和主事件與副事件聯系的可預測性有關;概念成分的可預測性影響其句法表達;反身行為概念化為自動事件還是使動事件受人的注意模式及事件的ICM制約。
第六章,繼續分析表達變化事件的動結式。主要論點包括:賓語必須前置的動結式,其補語所代表的結果狀態因為可預測程度低,所以凸顯程度高,成為焦點,獨立占據句尾位置,賓語必須前置;現代漢語雙賓語句的典型是「給予」類而不是「奪去」類,「給予」和「奪去」類雙及物動結式的句法分布差別是其概念結構差別造成的;構成動結式的詞項對動結式價質有所影響;概念成分受影響程度的大小制約其句法表達。
第七章,討論表達廓時事件的動結式。這種動結式主要是補語表達時體意義的動趨式。這種動結式的賓論元能否出現在「把」字賓語位置和話題位置由其受影響程度決定。「起來、下去、下來」后面不能帶賓語與廓時事件接近自動事件有關。
第八章,結語。總結全文。指出從認知角度出發可以達到對現象的完全解釋,但只能達到部分預測,這是由語言自身的特性決定的。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已有研究方法中存在的問題及本書的思路
1.1 動結式研究中的主要困難及解決的可能性
1.2 已有研究方法的問題所在
1.3 本書的思路和框架
第二章 討論前的准備——確定動結式的句法核心
2.1 問題的提出
2.2 已有研究及其存在的問題
2.3 新的看法
第三章 概念結構、概念顯現原則及動結式配價的初步分析
3.1 概念結構系統
3.2 概念結構的句法顯現原則
3.3 句式的概念結構分析
第四章 表達運動事件的動結式
4.1 一般動趨式及其配價
4.2 對運動事件概念結構的進一步分析
4.3 實例分析
第五章 表達變化事件的動結式(一)
5.1 表達變化事件的動結式配價情況的總體分析
5.2 自動動結式的使動化
5.3 「登空」、「抓緊」、「住久」
5.4 「他喝醉了酒」
5.5 「走怕」
5.6 「他哭病了自己」
第六章 表達變化事件的動結式(二)
6.1 賓語必須前置的動結式
6.2 「送給」和「拿走」
6.3 「賣賠」和「賣賺」
6.4 「打錯」
6.5 「V滿」
第七章 表達廓時事件的動結式
7.1 補語表示時體意義的動趨式
7.2 補語表示時體意義的動趨式的配價
7.3 廓時事件的概念結構的進一步分析
7.4 實例分析
第八章結語:預測與解釋
參考文獻
致謝
第一章 已有研究方法中存在的問題及本書的思路
1.1 動結式研究中的主要困難及解決的可能性
1.2 已有研究方法的問題所在
1.3 本書的思路和框架
第二章 討論前的准備——確定動結式的句法核心
2.1 問題的提出
2.2 已有研究及其存在的問題
2.3 新的看法
第三章 概念結構、概念顯現原則及動結式配價的初步分析
3.1 概念結構系統
3.2 概念結構的句法顯現原則
3.3 句式的概念結構分析
第四章 表達運動事件的動結式
4.1 一般動趨式及其配價
4.2 對運動事件概念結構的進一步分析
4.3 實例分析
第五章 表達變化事件的動結式(一)
5.1 表達變化事件的動結式配價情況的總體分析
5.2 自動動結式的使動化
5.3 「登空」、「抓緊」、「住久」
5.4 「他喝醉了酒」
5.5 「走怕」
5.6 「他哭病了自己」
第六章 表達變化事件的動結式(二)
6.1 賓語必須前置的動結式
6.2 「送給」和「拿走」
6.3 「賣賠」和「賣賺」
6.4 「打錯」
6.5 「V滿」
第七章 表達廓時事件的動結式
7.1 補語表示時體意義的動趨式
7.2 補語表示時體意義的動趨式的配價
7.3 廓時事件的概念結構的進一步分析
7.4 實例分析
第八章結語:預測與解釋
參考文獻
致謝
序
現代漢語里的動結式,或動補結構,我們從小說漢語的人並不覺得它有什麽特別的地方,但是跟其他語言,比如英語,一比較,特別的地方就顯現出來了。我們說「她嫁錯了人」,「嫁錯」是個動結式,英美人學中國話,卻說成「她嫁了一個錯人」,因為英語說的就是She married a wrong
man。據說英漢之間的機器翻譯也經常犯這樣的毛病。動結式我們雖然用慣了,但要是問你「寫錯一句話」跟「錯寫一句話」在表達的意義上究竟有什麽區別,恐怕一時也很難回答上來。「我要被怡靜笑死了」這句話,「笑死」是個表示程度深的動結式,原以為是「怡靜」笑「我」,誰知看了下文才知道原來是「怡靜」做了傻事,「我」笑她。總之,無論是為實用考慮還是為理論探索,漢語里的動結式都是漢語語法研究的一個重點。
近些年來漢語動詞配價的研究成為漢語語法研究的一個熱點。所謂「配價」,就是句子中跟動詞相配的名詞性成分的數目(有幾個)、功能(有什麽樣的語法或語義作用)、位置(出現在哪些句法槽位上)。這個問題本來就不簡單,遇到動結式這樣的復雜動詞性結構,情況就更加復雜。過去通行的研究思路是:先把動結式的兩個組成部分——動詞和補語——各自的配價情形搞清楚,由此推導出整個動結式的配價規律。這是一種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一種以分析為主的方法。
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動結式的配價並不能完全從它組成部分的配價特征推導出來。舉個例子來講,「張三追累了李四了」這句話,除了有「張三追李四並使李四累(或者自己累)」這個意思外,還有一個「張三使李四追並使李四累」的意思。有「使李四累」的意思並不奇怪,因為動結式「追累」的組成成分之一「累」本來就有「使累」的意義和用法,例如「這活兒真累人」。奇怪的是「追」這個動詞本身並沒有「使追」的意義和用法,「張三在追人」絕對沒有「使人追」的意思。可見動結式「追累」有「使追」的意義是它作為一個整體本身所具有的,光靠組成成分的配價特征來推導是不夠的。
宋文輝的研究就是基於上面的事實,換一個思路,從動結式整體的概念結構出發來推導它的配價,當然動結式的兩個組成成分對動結式的整體概念結構也有貢獻。本書的研究出發點是整體,這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研究方法,一種以綜合為主的方法。自下而上的方法須結合自上而下的方法,才能把動結式的配價規律搞清楚,這種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對研究其他語法現象也有參考價值。當然,本書在論證和材料兩方面還有不少可以改進的地方。
從概念結構出發來研究語法結構是當今「認知語言學」的做法。這種做法的長處是能對語法現象做出窮盡的解釋,其短處是無法對語法現象做出完全的預測,只能做出一種傾向性的預測。不過本書作者認為,語言是一個動態系統,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不能完全預測也在情理之中。對追求完全預測的人來說,這樣的態度似乎缺乏進取心,但這也可以從反面促使人們為探究語言的奧秘去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近些年來漢語動詞配價的研究成為漢語語法研究的一個熱點。所謂「配價」,就是句子中跟動詞相配的名詞性成分的數目(有幾個)、功能(有什麽樣的語法或語義作用)、位置(出現在哪些句法槽位上)。這個問題本來就不簡單,遇到動結式這樣的復雜動詞性結構,情況就更加復雜。過去通行的研究思路是:先把動結式的兩個組成部分——動詞和補語——各自的配價情形搞清楚,由此推導出整個動結式的配價規律。這是一種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一種以分析為主的方法。
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動結式的配價並不能完全從它組成部分的配價特征推導出來。舉個例子來講,「張三追累了李四了」這句話,除了有「張三追李四並使李四累(或者自己累)」這個意思外,還有一個「張三使李四追並使李四累」的意思。有「使李四累」的意思並不奇怪,因為動結式「追累」的組成成分之一「累」本來就有「使累」的意義和用法,例如「這活兒真累人」。奇怪的是「追」這個動詞本身並沒有「使追」的意義和用法,「張三在追人」絕對沒有「使人追」的意思。可見動結式「追累」有「使追」的意義是它作為一個整體本身所具有的,光靠組成成分的配價特征來推導是不夠的。
宋文輝的研究就是基於上面的事實,換一個思路,從動結式整體的概念結構出發來推導它的配價,當然動結式的兩個組成成分對動結式的整體概念結構也有貢獻。本書的研究出發點是整體,這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研究方法,一種以綜合為主的方法。自下而上的方法須結合自上而下的方法,才能把動結式的配價規律搞清楚,這種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對研究其他語法現象也有參考價值。當然,本書在論證和材料兩方面還有不少可以改進的地方。
從概念結構出發來研究語法結構是當今「認知語言學」的做法。這種做法的長處是能對語法現象做出窮盡的解釋,其短處是無法對語法現象做出完全的預測,只能做出一種傾向性的預測。不過本書作者認為,語言是一個動態系統,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不能完全預測也在情理之中。對追求完全預測的人來說,這樣的態度似乎缺乏進取心,但這也可以從反面促使人們為探究語言的奧秘去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