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哈奇是一個著作頗豐的學者,除了本書之外,他的著作還有《新型幼兒園教學》(Qualitative Research in Early Childhood Settings,該書已由台灣學者組織翻譯出版,書名為《新型幼稚園教學》)、《生活史與敘事:女性主義與文化的影響》等。
時至今日,大多數讀者應該對質的研究這一名詞不感陌生。尤其是近年以來,不斷有相關的著作和譯著問世。盡管如此,在眾多論著中,本書依然別具特色,讓人耳目一新,因此有必要將其介紹給中國讀者。目前有關質的研究的書籍,大多是面向學者的。這些書籍一般都預設讀者在質的研究方面已經有豐富的經驗。結果,很多新手的研究者就自然而然地落在視野之外了。面對書中眼花繚亂的學術行話,外行的讀者很容易畏難而退。與大部分的相關書籍不同,本書完完全全是為新手研究者而寫的。本書的章節順序與真實的研究過程完全是平行的,
作者采取了「一步接一步」的寫作方法,手把手地引領讀者進入研究,細致深入地還原了學術研究的全過程,讀者完全可以循序漸進地跟隨本書進入研究,在遇到疑難問題時亦可隨時參考本書。與一般的論著不同,本書作者現身說法,滲入了很多自己個人的研究經驗,所以讀者常常能在書中讀到這樣的句子:「我曾經……」、「我的經驗是……」等等。作者有長達二十多年的研究生涯,經驗非常豐富,對於研究過程中所能出現的各種細節問題,無不加以考慮、周詳備至。
在質的研究過程中,資料分析是最讓研究者頭疼的。已有的著作大多避重就輕,在資料分析方面往往只做蜻蜓點水式的介紹。而本書將質的資料分析模式分為「類型分析」、「歸納分析」、「解釋性分析」、「政治分析」和「多話語分析」等五種,對每一種分析模式都做了詳細的示例。本書語言平實清晰,但又不乏細致人微的筆觸;章法步步為營,但又頗多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來的獨家見解,給人以豁然開朗、撥開雲霧之感。關於本書的種種優點,作者前言中有所提及,讀者也可在閱讀的過程中仔細體會,此處不再贅言。
質的研究范圍非常廣泛,在社會學、人類學、法學、民族學、心理學等各門社會科學中,質的研究都是主導的研究范式之一。即便是壁壘森嚴的史學研究,也因口述史的興起而為之一變。相對而言,教育學並不是最早采用質的研究方法的學科,但在短短三十多年內,質的研究方法已經在教育研究領域奠定了固若金湯的地位。本書將焦點置於教育領域,一方面是因為在教育環境中從事質的研究已經成為一個傳統,另一方面則是考慮到了教育環境的特殊性。
質的研究傳統與德國淵源甚深,比如符號互動理論深受德國社會學家西美爾的影響,另一位偉大的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也被譽為質的研究的鼻祖之一。美國常被譏諷為理論進口大國,因為純粹的理論思辨的確不是美國學者之所長,不過,經驗研究的傳統在美國卻最為深厚。德國著名學者卡爾•洛維特二戰期間流落美國,欲在美國謀一教師職位,期間幾經波折,原因就在於美國人認為他的著作太過抽象,缺乏經驗性。在今天的美國社會科學領域,質的研究也是一個具有支配力量的范式,尤其在教育學的研究領域之內,用質的研究方法撰寫的博士論文不計其數,其影響不容忽視。教育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理論與實踐脫節是教育學研究的大忌。質的研究要求學者潛入生活的深處,直面教育中的現象。這種研究方法本身就是要彌合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鴻溝。
在知識民主化的當今時代,撰寫研究論文、學位論文已經成為很多人的必經之路,學問不再是「二三素心之人」的專利。但知識民主化也伴隨着一系列的弊端,那就是,學術界的論文也越來越「民主化」,不少論文千篇一律、缺乏個性,抄襲、剽竊的現象時有發生。不少學術研究甚至淪為「搶占山頭」的行為,后到者往往便會滿足於尋找一些邊角旮旯,做些無趣的考證,發些無聊的感慨。質的研究取向無疑提供了另一番天地。質的研究從來不逃避問題,即便是同樣的研究問題,也可以以不同的研究對象,收集不同的資料,從而做出自己的個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