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現代——施蟄存論》從施蟄存的小說創作、編輯工作、翻譯工作以及其他文化活動等方面,論述了施蟄存對中國現代文學的獨特而突出的貢獻。
在本專著中,楊迎平解決了一些多年沒有解決的疑問,如施蟄存與魯迅關于《莊子》與《文選》的論爭的具體情況。本專著還涉及到研究者很少關注的問題,如施蟄存作為一個小說家,如何在三十年代掀起了一‘場關于詩歌形式的革命。專著論述施蟄存的編輯工作和翻譯工作的成就;第一次從小說創作以外論述施蟄存對中國現代文學的貢獻。
本專著還著重探索施蟄存內心因傳統與現代、政治與藝術的抉擇而帶來的精神痛苦。第一次全面論述施蟄存,如徐中玉先生在序言所說的“翔實、客觀”,從而填補了施蟄存研究的空白。
楊迎平與施蟄存先生通信交往十幾年,得到了很多第一手材料。本專著的豐要內容,是在施先生的指導下完成的。
目錄
序 /1
走近施蟄存先生 /1
上編綜合論
第一章施蟄存同魯迅的交往與交鋒 /1
一、魯迅與施蟄存論爭之前的友好交往 /1
二、魯迅與施蟄存關于《莊子》與《文選》的論爭
第二章施蟄存與30年代的詩歌革命 /16
——兼談與現代派詩人戴望舒的友誼
一、詩的嘗試 /16
二、詩歌革命 /18
三、手足之情 /22
第三章論施蟄存的小說創作與外國文學的關系 /32
一、融眾家之長,寫心中的故鄉 /32
二、取名家之經,寫變態的心理 /35
三、對感覺主義的借鑒與改造 /40
第四章論施蟄存的編輯事業對中國現代文學的貢獻 /44
一、從《瓔珞》到《新文藝》 /44
二、創辦《現代》雜志 /49
三、使《現代》成為最有人氣的刊物 /53
四、使《現代》成為最“現代”的刊物 /59
五、使《現代》成為左翼文學的陣地 /68
六、使《現代》成為中國現代派文學的搖籃 /72
七、使《現代》成為文學批評的園地 /74
第五章 論施蟄存的翻譯工作對中國現代文學的貢獻 /79
一、各種文體的翻譯和引進,譯文內容的完整和忠實 /80
二、引進弱小國家的作品,注重自強不息的精神 /87
三、廣泛引進各種創作方法,追新求異關注現代主義文學
第六章在傳統與現代政治與藝術之間 /97
——施蟄存的選擇與困惑
一、五四精神的繼承和發展 /98
二、在傳統與現代之間 /101
三、在政治與藝術之間 /108
中編創作論
第一章從《上元燈》看施蟄存小說的懷舊情結 /125
一、對往昔的感懷與追憶 /125
二、對都市的恐懼與逃離 /128
…………
走近施蟄存先生 /1
上編綜合論
第一章施蟄存同魯迅的交往與交鋒 /1
一、魯迅與施蟄存論爭之前的友好交往 /1
二、魯迅與施蟄存關于《莊子》與《文選》的論爭
第二章施蟄存與30年代的詩歌革命 /16
——兼談與現代派詩人戴望舒的友誼
一、詩的嘗試 /16
二、詩歌革命 /18
三、手足之情 /22
第三章論施蟄存的小說創作與外國文學的關系 /32
一、融眾家之長,寫心中的故鄉 /32
二、取名家之經,寫變態的心理 /35
三、對感覺主義的借鑒與改造 /40
第四章論施蟄存的編輯事業對中國現代文學的貢獻 /44
一、從《瓔珞》到《新文藝》 /44
二、創辦《現代》雜志 /49
三、使《現代》成為最有人氣的刊物 /53
四、使《現代》成為最“現代”的刊物 /59
五、使《現代》成為左翼文學的陣地 /68
六、使《現代》成為中國現代派文學的搖籃 /72
七、使《現代》成為文學批評的園地 /74
第五章 論施蟄存的翻譯工作對中國現代文學的貢獻 /79
一、各種文體的翻譯和引進,譯文內容的完整和忠實 /80
二、引進弱小國家的作品,注重自強不息的精神 /87
三、廣泛引進各種創作方法,追新求異關注現代主義文學
第六章在傳統與現代政治與藝術之間 /97
——施蟄存的選擇與困惑
一、五四精神的繼承和發展 /98
二、在傳統與現代之間 /101
三、在政治與藝術之間 /108
中編創作論
第一章從《上元燈》看施蟄存小說的懷舊情結 /125
一、對往昔的感懷與追憶 /125
二、對都市的恐懼與逃離 /128
…………
序
楊迎平教授十多年前,已私淑施蟄存先生,多次直接與施老接觸,談話,得到施老不少指導與幫助。施老逝世後,她有志寫成《施蟄存論》,我得以先睹。讀過深感她是有條件、有魄力寫好這本書的。施老雖逝,至今有不少論文和回憶性文章繼續發表在各地報刊上。這主要由于他在現代文學事業上有影響。無論在創作、教學、翻譯、編輯等各個方面,包括古今中外,他都有許多貢獻、實績,而且都有其個性特點。會留在這一時期的歷史上和朋友、後學們的心中。他的許多文字,所提出的問題,所表達的特見,幾乎都是值得注意、參考的。他一生大多數的時間都生活在上海,文藝界熟人最多,接觸的面最廣,經歷的事情也極多。所以,國內外想多多知道當時上海文藝界活動情況的學者,多去訪問他,也已有不少這方面的文字留下來。要寫好論施老一生貢獻的書確實不易,沒有較長時間直接與他的接觸,不仔細讀過他的許多著作,不參酌許多已論述過施老的重要資料,那是很難有成的。何況,由于長期以來,曾存在著不少對施老的誤解與偏見,把思想觀點之異,作用之異,或興趣之異,動輒看成是敵對、不容共同存在的東西,如果缺乏開明、與時俱進的獨立思考精神,“論”就頗有站不住的可能了。我看難得的是,迎平此書大體很翔實、客觀。施老當年主編的《現代》雜志。過去曾被蒙上了不少責難。後來、至今豈不已被公認為當時很有特色的名刊了嗎?施老在晚年榮膺上海市、政府性的“文學大獎”,是由上海市文藝界各方聯合一致推舉出來的。這是施老在歷次運動中受過多年壓抑傷痛之後得到的最徹底的解放;對他過去作出許多貢獻的承認與鼓勵。三十年代在對《莊子》與《文選》問題的論爭中,他認為學學這兩種名著有助于青年作者多掌握到可以利用的詞匯,魯迅認為這對青年有害,防礙他們進步。“筆戰”文字中施老當時誠有“血氣方剛”的不妥處,可他從未改變過原來的觀點。依我看來,當時觀點之異,乃“樂山樂水”,完全可以各樂其樂的。在魯迅墓搬遷到虹口公園中那一天,那時魯迅像已矗立在園中,我也去參加了這個隆重活動。當時外地作家特來參加的也不少。我忽然發現施老原來也擠在遠處的人群里。待結束後我再去找他以便一道回校,卻已找不到他了。他心里並沒有忘記魯迅。因為我听到他這樣講過︰觀點歸觀點,對魯迅我還是很尊重的。
迎平此書分為三編︰綜合論、創作論、比較論。下列各章各節,清晰有條。我很贊賞她這種寫法。書中有幾篇曾在《文藝理論研究》發表過,反映良好。
施老比我大十歲,我向視他為師輩。1939年我從重慶去遷在雲南激江縣的中山大學研究院當研究生,知他正在昆明雲南大學任教,特去拜會了他,承多指教。1946年抗戰勝利,我從廣州回家經過上海又得晤面。1947年我從青島回上海在滬江大學任教,1950年章靳以把施老也請到滬江,我們就成了同事。1952年院系調整前,章靳以、朱東潤、余上沅、朱維之,施老和我,一起參加思想改造,結束後,東潤、上沅兩位去復旦,蟄存和我去華東師大,維之去南開大學,靳以去上海作家協會協助巴金主持工作。我們就這樣同事相知60年。“反右”、“勞改”、“文革”後的監改,一直在一起。歷次運動都必涉及他,現成的根據就是“洋場惡少”。退休後,我隔段時期就會去看他,談天。知道他很達觀,但不是毫無顧慮,例如︰要恢復同“國際筆會”的關系時,上面決定要成立“上海筆會”。華東師大指名許杰、施蟄存、徐中玉、錢谷融,兼職的還有王元化。仍得征求本人是否同意,許杰向施詢問時,施一口拒絕,“我不參加,這個筆會豈不是資產階級的?”許老要我再告知施,這是上面提出的,有什麼關系。我去說了,他還是不願意︰“國際筆會的參加者當然都是資產階級作家,說不定什麼時候批判起來,誰說得清楚。”他實在被“洋場惡少”四字壓抑得太久了。這情況後來才得以逐漸放松下來。
施老最後一次住進華東醫院後就未能回家,真的仙逝了。住院前錢谷融兄曾到他家去探望。施對谷融說,好久沒見到我們,說身體好些一定要請我們兩人去吃頓鈑,談談天。不久他就住院去了。似乎身體還可以。我去醫院看他時,他不能坐起來說話,說“我明天就要出院了。”其實,這是他真想回家。醫生力勸他住下來。他又提出回家後就找我們去吃鈑;他很關心老同事們。他的病狀很快惡化,逐漸連進食也主要靠打針、鼻飼。鼻飼很難受,他總要拉掉。我先後去看過他四五次,他是越來越嚴重。那時他已99歲。終于,醫院發出“病危”通知。我們得知這一消息後,立即去醫院。他已張不開眼,但從我們的聲音,知道是我們來了;用手向我們招了一下,講不出一句話。我們只有在他床前坐了個把鐘點。不幸次日早上他真的走了,待我們趕去時,已再也听不到他的任何動靜了。現代中國文學界中這樣一位豐富多彩的老同事、老朋友真的走了,再也回不來了。但他一直仍活在老朋友、後學們的心中。他的各種貢獻能夠長期產生影響,留給後世。
迎平此書,增加了、也豐富了我對施老的認識和敬仰。我是一直鼓勵、期望,樂觀其成的。她一定還能寫出不少佳作來。
迎平此書分為三編︰綜合論、創作論、比較論。下列各章各節,清晰有條。我很贊賞她這種寫法。書中有幾篇曾在《文藝理論研究》發表過,反映良好。
施老比我大十歲,我向視他為師輩。1939年我從重慶去遷在雲南激江縣的中山大學研究院當研究生,知他正在昆明雲南大學任教,特去拜會了他,承多指教。1946年抗戰勝利,我從廣州回家經過上海又得晤面。1947年我從青島回上海在滬江大學任教,1950年章靳以把施老也請到滬江,我們就成了同事。1952年院系調整前,章靳以、朱東潤、余上沅、朱維之,施老和我,一起參加思想改造,結束後,東潤、上沅兩位去復旦,蟄存和我去華東師大,維之去南開大學,靳以去上海作家協會協助巴金主持工作。我們就這樣同事相知60年。“反右”、“勞改”、“文革”後的監改,一直在一起。歷次運動都必涉及他,現成的根據就是“洋場惡少”。退休後,我隔段時期就會去看他,談天。知道他很達觀,但不是毫無顧慮,例如︰要恢復同“國際筆會”的關系時,上面決定要成立“上海筆會”。華東師大指名許杰、施蟄存、徐中玉、錢谷融,兼職的還有王元化。仍得征求本人是否同意,許杰向施詢問時,施一口拒絕,“我不參加,這個筆會豈不是資產階級的?”許老要我再告知施,這是上面提出的,有什麼關系。我去說了,他還是不願意︰“國際筆會的參加者當然都是資產階級作家,說不定什麼時候批判起來,誰說得清楚。”他實在被“洋場惡少”四字壓抑得太久了。這情況後來才得以逐漸放松下來。
施老最後一次住進華東醫院後就未能回家,真的仙逝了。住院前錢谷融兄曾到他家去探望。施對谷融說,好久沒見到我們,說身體好些一定要請我們兩人去吃頓鈑,談談天。不久他就住院去了。似乎身體還可以。我去醫院看他時,他不能坐起來說話,說“我明天就要出院了。”其實,這是他真想回家。醫生力勸他住下來。他又提出回家後就找我們去吃鈑;他很關心老同事們。他的病狀很快惡化,逐漸連進食也主要靠打針、鼻飼。鼻飼很難受,他總要拉掉。我先後去看過他四五次,他是越來越嚴重。那時他已99歲。終于,醫院發出“病危”通知。我們得知這一消息後,立即去醫院。他已張不開眼,但從我們的聲音,知道是我們來了;用手向我們招了一下,講不出一句話。我們只有在他床前坐了個把鐘點。不幸次日早上他真的走了,待我們趕去時,已再也听不到他的任何動靜了。現代中國文學界中這樣一位豐富多彩的老同事、老朋友真的走了,再也回不來了。但他一直仍活在老朋友、後學們的心中。他的各種貢獻能夠長期產生影響,留給後世。
迎平此書,增加了、也豐富了我對施老的認識和敬仰。我是一直鼓勵、期望,樂觀其成的。她一定還能寫出不少佳作來。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