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歡而散的文化聚會:泰戈爾來華講演及論爭

不歡而散的文化聚會:泰戈爾來華講演及論爭
定價:174
NT $ 151
  • 作者:孫宜學
  •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7-06-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33643585
  • ISBN13:9787533643584
  • 裝訂:224頁 / 24 x 17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1924年,印度詩人、哲學家和社會活動家泰戈爾訪問中國,重新使早就中斷的中印文化交流活動煥發活力。他的到來在中國學界引起了強烈反響,有人滿腔熱誠地歡迎,有人嚴肅尖刻地批評,一時間中國學界出現了一場激烈而影響深遠的大爭論。本書選取了泰戈爾來華的精彩講演和國內針對泰戈爾的各種論爭文章。這些文章今天讀來,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啟示和警醒意義。

1924年5月29日,印度詩人、哲學家和社會活動家泰戈爾在鮮花和掌聲的簇擁下踏上了中國的土地。泰戈爾對中國的友好之情在上海第一次講演時就表露無疑:「我相信你們的前途有一個偉大的將來,也就是亞洲的將來,我盼望那一天你們的民族興起,表現你們內在的精神,那是我們共有榮華的一樁盛業。」然而,他不斷強調的「東方文明優於西方文明」的論調在當時一批以救亡圖存、科學救國為宗旨的中國知識分子眼中無異於一種不抵抗主義、一種亡國奴哲學。於是,一場圍繞泰戈爾的文化大論爭在中國文化界拉開了序幕┅┅
 

目錄

序 一次不歡而散的文化聚會
泰戈爾來華講演精華
東方與西方之警醒——過緬甸時對華僑的講演
詩人的使命——在上海的第一次談話
從友愛上尋光明的路——在杭州各界歡迎會上的講演
東方文明之危機——在上海各團體歡迎會上的講演
東方文明之發揚——在南京東南大學的講演
中國與印度是兄弟——在濟南各界歡迎會上的露天講演
創辦和平之鄉學校的歷史——在北京英美協會歡迎會上的講演
愛為濟世良方——游北海時對中外人士的講演
東西文化之精髓——在北京法源寺的講演
我的詩人生涯——在北京海軍聯社的講演
人類第三期之世界——在北京雩壇的講演
中國畫之觀感——在北京畫界同志會歡迎會上的講演
你們要遠離物質主義的毒害——在清華大學的講演
余之革命精神——對北京青年的第一次公開講演
巨人之統治及撲滅」巨人」——對北京青年的第二次公開講演
東西文化之批判——在北京的最後講演
佛教與東方文化——關於佛教的談話
我之教育方法——在漢口輔德中學的講演
友誼的記憶——告別詞
泰戈爾來華論爭文精華
後記
 

進入20世紀,一向閉關鎖國的中國被迫慢慢敞開了大門,中外文化、文學的交流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恢復、豐富起來,拜倫、雨果、托爾斯泰、屠格涅夫、杜威、羅素……在中國人面前打開了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印度詩人、哲學家和社會活動家泰戈爾就是在這股潮流中訪問了中國,並對中國文學和文化產生過很大影響的外國作家,他的來訪重新使早就中斷的中印文化交流煥發活力。泰戈爾是抱着對中國人民的深情厚誼訪華的,令人遺憾的是,這是伴隨着一連串的誤解的不愉快的交流,是一次不歡而散的文化聚會。在今天的人看來仍不免為這些誤解而深表遺憾。

上篇翻譯介紹

泰戈爾與中國的這次文化交流,是由他訪華前中國文化界對其思想和作品的翻譯介紹拉開序幕的。這一序幕大致分三個階段徐徐拉開。

泰戈爾與中國的最早接觸,開始於「2il四」前后,這與他在1913年以英譯的詩集《吉檀迦利》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有直接關系。因為他的獲獎,不僅印度人感到歡欣鼓舞,實際上整個亞洲都在為此載歌載舞——這畢竟是亞洲人第一次獲得如此高的世界榮譽。

在泰戈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前,他在歐洲就已經獲得了不少贊譽,得獎后不久,歐洲就掀起了盛況空前的「泰戈爾熱」。而泰戈爾也頻繁地被邀請到歐洲和美洲各國巡回演講,到處宣傳東方的精神文明。所到之處,萬人稱頌,一路鮮花和掌聲。一時間,《吉檀迦利》成為歐洲最暢銷的書。而英國女王也適時地授予泰戈爾爵士稱號,錦上添花。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之后,詩人對歐洲感到了失望,於是轉而把拯救世界的希望寄托在美國和日本,並對這兩個國家進行了多次訪問。1914年之后,歐洲興起的這股「泰戈爾熱」傳到了日本。眾所周知,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兩個主要影響源就是歐洲和日本,在這兩個源頭處興起的這股「泰戈爾熱」不會不影響到當時在國內或國外的敏感的中國知識分子。而泰戈爾作為亞洲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也必然讓作為鄰邦的中國人感到驕傲和自豪,在翻譯介紹他和他的作品時自然也就增添了一種特殊的感情。

據筆者掌握的材料,中國最早介紹泰戈爾的生平和思想的文章是1913年《東方雜志》(第10卷第4號)上發表的錢智修的文章《台莪爾之人生觀》。該文介紹了泰戈爾的基本哲學思想,如關於痛苦、快樂、愛情的看法,並說泰戈爾思想的基本核心是「人類之趨向,由惡而馴至於善而已」。泰戈爾主張人們應該過一種「獻身於理想、獻身於國家、獻身於人類之福利者」的生活,「台氏所謂善之生活,即人類全體之生活者」,「泰戈爾屬於那種明知快樂而避之者,明知苦痛而求之者」,認為只有這樣,人的生活才能獲得較高的價值。文章盛贊了泰戈爾在生活和創作上那種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文章還附有一幅泰戈爾的像。而讓人欣慰又不解的是,中國這第一篇介紹泰戈爾的文章,實際上遠遠比后來的一些只知道贊揚或批評的文章更全面,更有價值。

從1915年起,泰戈爾的作品開始出現在中國的報刊上。1915年10月15日,《青年雜志》第1卷第2號上發表了陳獨秀用文言翻譯的泰戈爾的詩集《吉檀迦利》中的四首詩,以《贊歌》為題,署名為達噶爾著。在「注」中陳獨秀這樣介紹泰戈爾:「達噶爾,印度當代之詩人,提倡東洋之精神文明者,曾受諾貝爾和平獎金,馳名歐洲。印度青年尊為先覺,其詩富於宗教哲學之理想。」其中除了把文學獎誤當作和平獎外,其他介紹基本上是中肯的。

中國知識分子中比較系統地接觸到泰戈爾作品的是當時正在日本的郭沫若。用他自己的話說:「最先對太戈爾接近的,在中國恐怕我是第一個。」1914年日本掀起「泰戈爾熱」時,郭沫若正在日本留學,因此有機緣接觸了泰戈爾的英文詩。有一天,一個同學從學校里帶來幾頁油印的英文詩,郭沫若接過來一看,是泰戈爾的《新月集》里的幾首詩。結果郭沫若是一讀就欲罷不能,一下子就被這些清新平易的詩迷住了:「那是沒有韻腳的,而多是兩節,或三節對仗的詩,那清新和平易徑直使我吃驚,使我一躍便年輕了二十年!」於是他就和「太戈爾的詩結了不解之緣」。隨后他把泰戈爾的《新月集》、《園丁集》、《吉檀迦利》、《愛人的贈品》、譯詩《伽比爾百吟》、戲劇《暗室之王》,「都如飢似渴地買來讀了,簡直成了太戈爾的崇拜者」,「在他的詩里面我感受着詩美以上的歡悅。」他還嘗試着把這些詩翻譯出來,並模仿着寫詩。他第一階段所寫的詩基本上可以說就是泰戈爾式的。可以說,是泰戈爾的詩使當時正處於失意彷徨之中的郭沫若找回了精神的平靜,也刺激了他詩的覺醒。

這一時期有一些人出於個人的興趣對泰戈爾表示出好感或受到泰戈爾的作品和思想的影響。如冰心就把泰戈爾的《吉檀迦利》、《園丁集》等詩集中的一些詩翻譯出來發表,還模仿着創作出版了《繁星》、《春水》這樣的泰戈爾式的詩集。並且充滿深情地「遙寄」泰戈爾說:「泰戈爾!謝謝你以快美的詩情,救治我天賦的悲感,謝謝你以超卓的哲理,慰藉我心靈的寂寞。」而鄭振鐸也是因為傾心泰戈爾作品的精美優雅而最早較多地把泰戈爾的作品翻譯介紹到中國。還有王統照,也是在這時期開始注意泰戈爾的。但這些翻譯介紹都是零星地散刊於各報紙雜志上,沒有形成大氣候。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