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選取文學活動中的三十二個基本問題或關鍵詞,如作者、人物、文本與世界、神秘、聲音、修辭和比喻、動態的畫面、意識形態、懸念、欲望、喜悅、戰爭、怪異、種族差異、性別差異等,從文學與其他文化形態的相互作用入手分析文學的特征,或從新的學術視野透視文學作品,揭示各類文學問題的生成語境和變形圖景,吸納了很多鮮活的文學現象和文學經驗,勾畫出文學活動豐富多彩的面貌。本書注意把理論研究與文本的範例性分析相結合,在對文學問題的多元探討和文學文本的多種解讀中呈現了文學理解的多種可能路徑。

本書是近年來英美影響比較大的一部文學理論教材,視野開闊,方法獨到,信息量大,可讀性強,對許多問題提出了新的看法,值得廣大文學理論愛好者與研究者閱讀。

作者︰本書作者本尼特和羅伊爾是英國著名文學理論家與批評家。作者安德魯•本尼特(Andrew Bennett,1960-),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英國文學教授,主要著作有︰除了與羅伊爾合著的《文學、理論與批評引論》之外,還著有《德里達之後》(After Derrida,1995)等。本書另一作者尼古拉•羅伊爾(Nicholas Royle,1957-),英國蘇塞克斯大學教授,主要著作有︰《文學與通靈術》(Telepathy and Literature ,1991)、《論神秘》(The uncanny ,2003)等。

譯者︰汪正龍,男,文藝學博士,現為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兼任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理事,南京大學美學研究所副所長,《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年刊)副主編。主要學術研究方向為文學基礎理論與西方美學。李永新,男,現為南京大學文藝學專業博士研究生。主要學術研究方向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

本書的最大特色是內容上的新穎性。書中所選取的三十二個核心範疇或關鍵詞為我們理解和研究文學提供了很多新的維度。

在學術觀念和研究方法上,本書追求一種多元對話的復調效果,即在對文學問題的多元探討和文學文本的多種解讀中呈現文學理解的多種可能路徑,為讀者提供多樣化的看待和理解文學的方式。

是英國高校最有影響力的教材。
 

目錄

第一章 開端
第二章 讀者與閱讀
第三章 作者
第四章 文本與世界
第五章 神秘
第六章 紀念碑式的作品
第七章 敘事
第八章 人物
第九章 聲音
第十章 修辭和比喻
第十一章 創造性寫作
第十二章 笑
第十三章 悲劇
第十四章 歷史
第十五章 自我認同
第十六章 幽靈
第十七章 移動的畫面
第十八章 性別差異
第十九章 上帝
第二十章 意識形態
第二十一章 欲望
第二十二章 怪異理論
第二十三章 懸念
第二十四章 種族差異
第二十五章 殖民
第二十六章 突變
第二十七章 述行理論
第二十八章 秘密
第二十九章 後現代
第三十章 喜悅
第三十一章 戰爭
第三十二章 結局
 

安德魯‧本尼特和尼古拉‧羅伊爾的這本《關鍵詞︰文學、批評與理論導論》是英美影響比較大,從觀念、方法、論題到體例都比較新的一部文學理論教材,自1995年初版以來,于1999年、2004年短時間內連續兩次再版,受到英美不少知名文學理論家的好評。喬納森‧卡勒稱贊它是“市面上所見到的最好的文學研究導論”,海登‧懷特認為︰“在我所知道的同類著作中是最好的和最具有可讀性的……書中對各種論題的處理是精彩的、無偏見的,並且具有很大的信息量。我認為它不僅是本科生最好的文學研究導論著作,對研究生也同樣如此。”(見該書英文版2004年版封底專家評語)本中文版根據2004年新版譯出。本書原名為《文學、批評與理論導論》(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Criticism and Theory),鑒于它以核心範疇或關鍵詞的形式架構全書,而且作者在第一版序言中也明確交代它的寫作方法和結構安排是“在我們或多或少已經熟悉的關鍵的批評概念的領域作一些基本的嘗試。

通過對特定文學文本的閱讀,我們將這些概念運用于文學實踐”�,我們根據本書的實際情況,將書名譯為《關鍵詞︰文學、批評與理論導論》。

本書作者本尼特和羅伊爾是英國著名文學理論家與批評家。作者之一安德魯‧本尼特(Andrew Bennett,1960一 )是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英國文學教授,主要著作除了
與羅伊爾合著的本書之外,還著有《德里達之後》(A fter Derrida,1995)、《作者》(The Author,2005)等。本書另一作者尼古拉‧羅伊爾(Nicholas Royle,1957一 )是英國蘇塞克斯大學教授,主要著作有《文學與心靈感應》(Telepathy and Literature,1991)、《論神秘》(The Uncnnny,2003)等。

在20世紀上半葉,英美文學理論教材雖然也注重文學經驗的探討和總結,但還沒有放棄從一個先定的理論預設出發的本質主義模式,如曾經流行一時的文學理論教材——韋勒克、沃倫的《文學理論》,就在本質上將文學看作是為特別的審美目的服務的獨立的符號結構與符號體系,一個交織著多層意義和關系的極其復雜的組合體,因此突出了對文學自身屬性的“內部研究”,即語言結構及組織方式的研究,並將這一基本思路貫徹于全書始終。最近三十年來,歐美的文學理論教材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逐漸放棄了這種模式,出現了兩種比較通行的模式,一是流派理論史模式,二是文學理論的核心範疇、問題或關鍵詞模式。流派理論史模式的代表性著作除了中國讀者比較熟悉的特里‘伊格爾頓的《文學理論引論》(1983)以外,還有英國學者拉曼‧塞爾登(Roman Selden)等人的《當代文學理論導讀》(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1985),美國學者米歇爾‧萊恩(Michael Ryan)的《文學理論——實用性的導論》(Literary Theory︰A Practial Introduction,1999)以及布雷斯勒(Charles E.
Bressler)的《文學批評的理論與實踐導論》(Literary Criticism︰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Practice,1999)等,上述著作主要把文學理論教材寫成了當代西方(主要是20世紀)各種文學理論流派的演變史,文學範疇和問題從這些派別的討論中得以體現和展示。核心範疇、問題或關鍵詞模式的文學理論著作,我國學者比較熟悉的有美國學者喬納森‧卡勒的《文學理論︰簡短的導論》(Literary Theory: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1997︰中譯本譯名為《文學理論》),卡勒的這本書系由作者在康乃爾大學講授文學理論課的講稿加工而成。他在介紹該書的寫作思路時說,“我更傾向于選擇幾個題目,集中介紹關于它們的重要議題和辯論,並且談一談我認為從中已經學到的東西”�。因此該書是以文學活動中的八個基本問題,即“理論是什麼”、“文學是什麼”、“文學與文化研究”、“語言、意義和解釋”、“修辭、詩學和詩歌”、“敘述”、“述行語言”、“屬性、認同和主體”來結構全書的,應該說所選論題較新,但問題相’對過于宏觀,且論述失之簡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