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揚教授和哈佛大學何寶璋先生聯合主編的《漢語基礎》教材,經過七年多的艱苦工作,終於面世了。胡明揚教授自始至終指導了教材的編寫工作。
在中國人民大學對外語言文化學院的成立初期,我擔任首任院長時,我院與哈佛大學現代漢語部於1998年夏簽訂了合作編寫教材的協議,並請胡明揚教授和何寶璋先生擔任主編。胡先生和何先生又聘請了兩校優秀教師合作,排除了種種阻力和困難,對每個環節嚴格把關,善始善終地完成了全部編寫工作。可以說這本教材是著名專家領餃主編的教材,是在科學研究基礎之上編寫的教材,是中美大學強強合作的成果。
正因為如此,這本教材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教材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原則,是以英語為代表的印歐語系零起點學生為對象的教材。教材內容考慮到學生來華學習和生活實用之必須,語法重點、難點及練習諸方面,盡量針對因中英語言及文化差異而形成的障礙來設置,並盡量貼近或適應英語語法體系及其表述方式。
該教材充分體現了對外漢語教學的目的性——培養學生的漢語聽說能力。為此,盡量避免了以往某些教材注重詞匯語法結構等知識傳授而忽略語言運用的弊病,而是以培養能力為中心、以傳授用法為重點。例如,對「二」和「兩」、「沒有」和「不」等詞的用法加以區別,同時圍繞用法安排了大量練習。
該教材針對學生學習漢語時由於中西文化差異形成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風俗習慣等文化障礙,編寫了注釋,針對學生畏懼寫漢字的心理特點,專門編寫了漢字筆順表,直觀而便於模仿練習,有利於學生漢字書寫基本功的訓練。
該教材充分體現了胡明揚教授一貫的學術創新和科學嚴謹的學風,也體現了中國人民大學和哈佛大學兩校的優良治學傳統。它不是以往教材的低層次重復,也不是追求功利的急就篇。教材初稿完成後,在哈佛現代漢語部試用了兩遍,通過教學實踐的檢驗,發現問題,反復修改完善,力求精益求精,力求名校教材的精品性特征。
這本教材,是貫徹1997年國家漢辦長沙教材編寫工作會議精神的成果之一。在那次會議上漢辦領導組織專家對改革開放以來編寫的數百種教材進行了調研,肯定了北京語言學院、北京大學等院校出版的一批優秀教材。但是也發現了兩個問題:其一是教材數量雖多,質量卻不夠高,低水平重復多,相互模仿多,精品教材寥若晨星;其二是與國外漢語教學名校合作編寫教材少,打入國際漢語教材市場有競爭力的教材也屈指可數。胡明揚教授既是為了解決長沙會議提出的問題,又融會了他和兩校教師潛心科研的成果,開漢語名家編寫對外漢語教材之先河。這對於對外漢語教學這個新興學科的建設,是非常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