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上海市2000年哲學社會科學規划課題《當代西方政治科學的最新進展——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的制度理論與方法研究》的成果之一。該書由1篇導論和13篇譯文構成。導論部分主要介紹了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的主要流派及其分布狀況、各流派之間的差異與整合趨勢,以及各流派發展的最新趨勢、主要問題和作者的基本判斷。
譯文部分由編譯者們選擇和翻譯的13篇比較能夠代表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發展脈絡和主要觀點的論文構成。為了體現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的內在結構,譯文共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新制度主義政治學概覽,主要譯介了兩篇對新制度主義政治學進行綜合性研究的經典文獻《新制度主義:政治生活中的組織因素》和《政治科學與三個新制度主義流派》。第二部分為理性選擇制度主義的文獻選編,編譯者選擇了3篇對理性選擇制度主義進行綜合研究的文獻,即《理性選擇理論與制度理論》、《政治制度:理性選擇的視角》和《制度研究:理性選擇理論的啟示》。第三部分為歷史制度主義的經典性文獻,主要包括《比較政治學中的歷史制度主義》、《當代政治科學中的歷史制度主義》和《回報遞增、路徑依賴和政治學研究》。第四部分為社會學制度主義的相關文獻,包括《社會學制度主義的來源》、《社會學制度主義》和《重溫鐵籠理論:制度的同構性與組織場域中的集體理性》。最后為新制度主義的應用與綜合研究的兩篇論文:《部分全球化世界的治理》和《政治科學的制度主義轉型及其對歐洲一體化的研究》。
該著作所包括的主要觀點有:新制度主義的興起和發展的直接動力是對盛行於當代政治科學中的行為主義和理性選擇理論的反思。新制度主義者們提出,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政治科學的基本特點就體現為背景論、化約論、功能主義、功利主義和工具主義的特征。這幾個特征導致行為主義和理性選擇理論在運用其他學科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政治現象時,沒有充分注意到政治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關鍵作用和政治過程中因果關系的復雜性。這是因為,行為主義和理性選擇理論只看到了個體行為的匯集和經由理性選擇所形成的效率性秩序。因此,為了能夠有效地解釋政治生活,必須要認識到,由於政治制度的存在,在政治生活中還存在着其他六種秩序。它們是:①歷史秩序,即歷史條件和歷史情景的變化可能引出事件進程的多樣性和歷史的無效率性;②時間秩序,指隨着時間變化而出現的前后事件之間可能是一種偶然性組合而並不必然帶有邏輯聯系;③內生秩序,意指存在於制度內部並受制度作用的政治過程本身可能會產生出某種意外的后果;④規范性秩序,即由某種規范化的信條而不是理性和算計引出的秩序;⑤人口統計學上的秩序,某些職業和專業標准可能會引出不以單純的個體利益為取向的秩序;⑥符號性秩序,某些象征性符號滲透於政治過程中的各個方面,並由此形成某種圍繞着符號本身的秩序。如果看不到政治生活中秩序的產生有着多重的因素和多種機制,就不可能形成對政治的科學理解。
在對匯集起來的秩序和理性選擇出來的秩序進行批判時,新制度主義政治學內部也各有側重,其本身也就因此而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流派。在這些流派中,一般所認為的三個大的流派是理性選擇制度主義、歷史制度主義和社會學制度主義。由此可以看出的是,理性選擇制度主義主要關心的是選擇性秩序與內在秩序和規范性秩序的關系;歷史制度主義所重點研究的是歷史秩序和時間秩序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而社會學制度主義則極其重視符號性秩序的實際影響。
正是因為這三個流派所關注的是不同的因素和不同的因素所鑄就的政治生活的秩序狀態,因此相互之間的視角和方法也並不完全一致。但是,隨着這三個流派的發展和交流,尤其是在它們對歐洲一體化的研究過程中,我們比較清楚地看到了這三個流派之間相互交流和學習的空間,以及在相互適當放寬自己假設之后,對其他兩個流派的接納空間。應該說,這種假設的放松和對其他流派一些基本觀點的接納,代表了新制度主義政治學最新的發展趨勢。但是,由於它們各自的核心假設難以放棄,即使在接納和放松的過程中,也難以完全形成一個完整統一意義上的新制度主義。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的發展趨勢有待於我們給予持續的跟蹤研究。
本課題的編譯者們堅持科學的態度,對作為當代西方政治學最新進展的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給予了熱情的關注,精心編譯了這本譯文集,並在此基礎上初步探討了其產生的社會和學術根源、內部流派划分和演進的動力機制。研究是對話式的、講議式的和動態式的。
……